二、郁瘦歌邏經
說法地點:王舍城竹林精舍
參加人員:郁瘦歌邏梵志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郁瘦歌邏梵志向佛講說四種奉事,以及四種自有財物。佛乃展轉而破其說。佛陀說:所謂如強與他人以肉,而要取其代價那樣;其次乃作虛空、慈心、沐浴、取火等喻,以說明四姓平等。
我們知道,種姓平不等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印度這個文明古國長達數千年之久的問題,種姓不平等在印度可謂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雖然說種姓製度是一個比較醜陋的社會現象,但是印度人對它甚至有些麻木了,我們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印度因爲種姓不平等問題,而發生大規模的起義或戰爭——他們甚至覺得種姓製度是比較合理的、較爲適合印度國情的一項製度。大約是長期飽受戰亂的洗禮,養成了印度人民習慣于堪忍的民族性格——他們什麼都能忍受,甚至對于外邦的入侵,也給予了極大的寬容。比如說,印度曾經淪爲英國的殖民地(1757),可是印度人寫的《印度通史》(辛哈、班那吉著),他們並沒有對殖民者的凶殘和掠奪本性並沒有進行深刻地揭露,有些地方卻對英殖民者進行了美化與歌頌——這對于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太不可思議。
那麼佛教對等印度的種姓製度的態度是什麼?我們知道,佛教主張佛性平等,任何人都能夠成佛,哪些是斷滅善根的“一闡提”皆能成佛。聯系到現實生活,佛教從佛性平等的角度,反對種姓製度,提但是衆生平等與種姓平等。體現在現實方面,就是佛教僧團在接納新成員之時,主要考察其德行與修持狀況,對于其出身情況則持平等的態度,沒有任何的歧視。在佛陀的教導下,那些高貴種姓的出家比丘,對低種姓的出家比丘,都持平等的、寬容的態度。當然,教團內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比如說提婆達多,他就對自己的刹帝利出身深感榮幸,認爲刹帝利比丘理應擁有並享受更多的話語權。不過提婆達多企圖在僧團中恢複種姓等級製度的企圖(陰謀),被以佛陀爲首的教團領導層,及時地識破並加以挫敗。但是負面影響還是漸漸地顯現了,在佛陀滅度之後,這種因種姓出身而引發的派系矛盾,似乎有激化的傾向。佛教部派間的最終分道揚镳,除了對教義的理解(看法與觀點)有所差異之外,與種族出身是否存有關聯,尚需要作深入的研究。
我們知道,佛教在種姓平等問題上,是立場堅定且鮮明的。通過對佛教的種姓觀作深入考察後便會發現,相對于現實世界的平等來說,佛教更爲注重精神意義上的平等,或者說修行境界的平等。佛教承認並且主張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成佛作祖的機會與可能,只要按照佛教所教導的方法去行去修,就一定能夠獲得解脫,而這種解脫,都是完全平等的,無有差異的。但佛教並不僵化,佛教在承認人生而平等的基礎上,並不否認現實世界中的不平等性。比如說,有的人生爲婆羅門,有的人生下來就是刹帝利,或者爲首陀羅……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佛教似乎沒有提出過有關四種姓的法律上的或政治上的徹底平等,或者說佛教在四種姓的平等問題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切實可行的且付之于行動的平等綱領或政治宣言。對于現實世界的種姓平等,佛教似乎並不願作徹底的改觀(改變)。因此有人認爲,佛教的平等觀是有局限的,是不徹底的。
對于這個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佛教作爲一門以解脫爲宗旨、爲最高追求目標的宗教,悉達多太子當時舍棄自己的尊貴身份而出家修道,已經很明確地表明佛教決非一個熱衷于政治的宗教——佛陀是精神世界的王者。佛教注重精神層面的解脫,它對現實世界的定位非常明確,那就是四聖谛中的“苦”的立場。現實世界是苦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各種欲望是痛苦的,生老病死等麻煩事是痛苦的,而從事政治、經濟、倫理等俗務,同樣是痛苦不堪的。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推導出,如果只注重于從現實生活的層面去追求所謂的種姓平等,那麼同樣是一件令人痛苦不堪的事情。因此佛教雖然主張衆生是平等的,四種姓生而平等,但是佛教對于現實生活(政治層面、法律層面、經濟層面,甚或是邏輯層面)的平等似乎並不是那麼特別關心。當然,這並不等于說佛教對于現實世界的平等漠不關心,相反,佛陀不止一次甚至是反複地強調了種姓平等的重要性。佛陀的觀點是,追求現實世界的平等,即便是徹底地實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那也是僅僅一生一世的事情而已。人生不過百年,一百年相對于曆史長河,相對于恒河沙數的劫波來說,那簡直是不值一提。我們人生的目標,難道就僅僅追求這區區百年的平等嗎?對此,佛教給予了否定性的答複。我們所追求的,是究竟的平等,是最高(最勝、最妙)的平等,同時也是永恒的平等。那麼如何實現這種究竟的、最高(最勝、最妙)的、永恒的平等呢?唯一途徑或根本法門就是成道聖道。因此,佛教在主張種姓平等的同時,多方教導教團的弟子們,要堪忍現實世界的不平等,出家比丘乃大丈夫行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在佛教的六度法門中,將“忍辱波羅蜜”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就是要信徒們忍受現實世界的不平等,珍惜和利用一切時機,努力修行,以期早日達到最高等級的平等。
那麼,這個最高等級的平等在哪裏,是不是就在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中呢?對此,佛教再一次給予了否定的回答。我們若認真研究一下佛教的“四雙八輩”便可以得知,若努力修行,將叁結(身見、戒禁取見、疑)全部滅除幹淨,就可以證得須陀洹的果位;如果斷滅叁結後,再將淫、怒、癡消除微薄的話,便可以證得斯陀含果位;若將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禁取見、疑)斷除殆盡,那麼就可以證得阿那含果位;若在此基礎上再次修行,便可證得五眼六通,進一步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從“七來”、“一來”到“不來”,最終至不生不滅的四果阿羅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對等現實世界的態度,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五濁惡世”。五濁是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以及劫濁。“命濁”是衆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衆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淨,不達義理;“煩惱濁”是世人貪于愛欲,嗔怒诤鬥,虛诳不已;“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纭,莫衷一是;“劫濁”是生當末世,饑馑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甯日。因此,佛教認爲現實世界(物質的、精神的、虛空的)是汙濁的、不清淨的,充滿煩惱的、麻煩不斷的。現實世界中那些所謂的平等,無論是種姓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倫理的……諸領域內的平等,都是短暫的、暫時的、不究竟的,以及不純潔的。如果我們費盡心思去舍本逐末,那麼必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反而得不償失。
面對此“五濁惡世”,我們衆生該怎麼辦?最佳的心態就是堪忍之心,以及努力求取“出離”之心,最後達到從此以後“不來”此世間,“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這樣就可以達到最完美的、究竟的平等。
然而,修行畢竟是一件十分辛苦且漫長的事情。比如說釋迦佛從一介凡夫,到成就佛道,大約遠在地球尚未形成之前,他就開始修道了。我們在《佛本生經》以及《六度集經》等經典裏,看到釋迦佛爲了成就佛道,多次舍生取義,爲了修習福德,甘願割肉貿鷹甚至舍身飼虎。正因爲達到最高的平等需要極爲漫長的時間以及各種魔幻般的考驗,因而很多人便開始望而卻步,打起了退堂鼓。祖師們見此情況,大呼末法來臨,便開始探尋新的修行法門。比如說佛教的淨土法門,據說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無論你根機是高是下,只要你一心念佛,臨終時一心不亂,哪怕你曾經是個殺人犯,也同樣都有蒙佛接引的可能。而遠在“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世界,更有九品蓮花恭候著諸位的大駕光臨。若有幸往生淨土,就等于是從此端上了鐵飯碗,大家再也不必爲現世的不平等問題而爭吵不休了。在那個世界,我們可以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再也不用擔心退轉,在阿彌陀佛的親自指導教授下,我們離最終的平等,僅是咫尺之遙!
但願我們人人都能早日獲證最高的、最妙的、最勝的、究竟的、永恒的平等!
(2009年7月18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