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叁十六)~C 叁、聞德經

  

叁、聞德經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生聞梵志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生聞梵志講說有關“博聞誦習”的差別及其功德。  

  

  這裏的“聞”,是指博聞,通俗地講,就是見多識廣,懂得知識多,但是它指的是對佛法的見識,是對善知識的親近,是對佛典的廣泛而深入地誦讀與研習。而這裏的“德”,是“功德”之義。若將“聞德”二字聯系在一起,即“博聞的功德”之義。

  

  這部經典是佛陀與梵志生聞之間的問答語錄。梵志生聞所問的問題,可謂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很有邏輯性。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談話內容:

  

  問題1“沙門瞿昙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學道,以何義故博聞誦習耶?”意思是說,佛陀的四衆弟子,博聞誦習的出發點是什麼,或者說他們爲什麼要博聞誦習?

  

  回答1“所以博聞誦習,欲自調禦,欲自息止,自求滅訖。”意思是說,通過自我禅定修煉,最後達到除滅生死。

  

  問題2博聞誦習是否有差別?

  

  回答2博聞誦習肯定是有差別的。

  

  問題3既然博聞誦習存在著差別,那麼這種差別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回答3它們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十四個方面:

  

  1、多聞聖弟子白天會盡心盡力地努力工作,目的是爲了求取物質上與精神上的利益。如果沒有達到求取利益的目的,他們不會因此而憂愁煩惱甚或啼哭——此處是指佛弟子在工作或事業(工、農、士、商等)方面如果遇到不順利,他們也會泰然處之。

  

  2、多聞聖弟子有時會遇到一些生死離別或者失去關愛的情形,但是他們不會因此而憂愁煩惱與懊悔不已,更不會爲愛念而發瘋發狂。

  

  3、多聞聖弟子皆能認識到財務乃身外之物,所有財物皆悉無常,唯有思念出家學道。

  

  4、多聞聖弟子觀察到財物爲無常之後,便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而去學道。

  

  5、多聞聖弟子出家後,能夠忍耐饑渴寒熱、風吹日曬等各種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哪怕是當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也能夠忍耐到底。

  

  6、多聞的聖弟子在忍耐各種艱難困苦之後,能夠做到心無所著,了無痕迹。

  

  7、多聞的聖弟子能夠忍耐各種恐怖之事或恐怖之念,當恐怖生起之後,內心能夠做到“心終不著”。

  

  8、多聞的聖弟子若生叁惡不善之念(貪、嗔、癡),便會將其滅除,並能做到“心終不著”。

  

  9、多聞的聖弟子能夠離開欲念,遠離惡不善之法,從第一禅一直修證到第四禅的境地,並自作證成就遊。

  

  10、多聞聖弟子能夠將“叁結”全部滅除幹淨,從而證得須陀洹果位——叁結是指:身見、戒禁取見、疑。

  

  11、多聞聖弟子能夠將叁結斷盡,並將淫、怒、癡都已消除得十分微薄,從而證得斯陀含果位。

  

  12、多聞聖弟子能夠將五下分結滅除殆盡,得不退法,不還此世,而證得阿那含果位。——五下分結是指:貪、瞋、身見、戒禁取見、疑。

  

  13、多聞聖弟子能夠“有息解脫,離色得無色如其像定,身作證成就遊,慧觀斷漏而知漏”。——其中的“息解脫”,是指“無色界定”,包含“空無邊處”到“非想非非想處”。“慧觀斷漏”是指運用自己的智慧觀察,從而斷除細微之惑。

  

  14、多聞聖弟子具備“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此處所講的就是證悟到阿羅漢的果位後,自然而生起的六種神通,獲得了徹底究竟的最高解脫。

  

  上面所講的,就是“博聞誦習”的十四種差別。有的人或許只能做到其中一種,而有的人能夠做到二、叁種乃至八、九種;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人能夠做到全部的十四種。如果能夠把十四種差別全部做到了,那他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阿羅漢!

  

  問題4“此博聞誦習有此差別,有此功德,頗有更有差別,更有功德,最上、最妙、最勝耶?”意思是說,在修持境界上,還有比阿羅漢更高的嗎?

  

  回答4“此博聞誦習有此差別,有此功德,更無差別,更無功德,最上、最妙、最勝者。”就是說,阿羅漢是個人修持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沒有比阿羅漢更高的修行層次了。

  

  在本文結束之際,我忽然打了一個妄想:佛陀既然說在阿羅漢之上,再也沒有“最上、最妙、最勝”的修持境界了,那麼佛的境界與阿羅漢的境界,它們之間是處于一種什麼樣的關系?佛的境界比阿羅漢高超呢,還是與阿羅漢處于同一個層次呢?這個問題比較敏感,還是不思考不討論爲妥罷! (09.07.16,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