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叁十)~F 六、降魔經

  

六、降魔經

  

  說法地點:跋耆國的鼍山怖林鹿野園

  

  主講人員:大目犍連

  

  參加人員:魔王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魔王化作細形,而入于大目揵連的腹中。大目揵連在入定之時,觀察而得知,魔王乃懼恐而自出。尊者曾對魔王講說本生經曆,魔王波旬聽後內心悸怖,就在于其處隱沒。

  

  這部經典的中心內容,就是目犍連受到了魔王的幹擾,經過耐心的思想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後來魔王被軟化,最終知難而退的故事。先說說本經中所述事件的大體經過——

  

  曾經在某一階段,大約有大施主樂助,決定捐資爲佛陀興建一所“禅屋”——估計就是建造精舍之類的住處。待資金一到位,工程便全面開始。禅屋的總設計師,我想非佛陀莫屬——那時恐怕也不講究什麼工程圖紙之類的,也就在腦子裏有一個大致構圖,然後逐步明朗,直至最後建成。那麼具體指導工程建設,包括監督工程進展,總要指派一個精明強幹的人選才是,佛陀不可能親自爲之。派誰呢?我們回一下經典,建造祇園精舍的時候,監工是舍利弗尊者;在這次建造工程中,佛陀指派大目犍連尊者作爲整個建造工程的總指揮。爲了圓滿出色地完成佛陀所交給的光榮使命,目犍連可謂風餐露宿,日夜操勞。很顯然,這段時間爲了忙于工程事務,對個人的習禅靜坐自然會有一定的影響。結果魔王有機可乘,“化作細形,入尊者大目犍連腹中”。這個“細形”究竟指的是什麼?是不是將身體進行變化微縮?但是我們看過《西遊記》裏的那個孫大聖,相信一定會了解是怎麼一回事。當悟空遇到了武力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便采取曲線救國路線,化作一只蒼蠅、小蟲子、一只蘋果……然後伺機鑽入妖怪的腹中。當進入腹中後,便開始與妖怪談判;如果談判破裂,悟空便在妖怪的腹中興風作浪,大翻筋頭,直至妖怪(比如說對付鐵扇公主、黃毛怪等)肝腸寸斷、痛不欲生之時,只得無條件投降,悟空才從腹中跳出。至于跳出後妖怪是否會立馬反悔,那是後話。

  

  這個魔王也很有意思,他化作細形,鑽入目犍連的腹中,似乎並沒有四處折騰,只是使了一點小動作。但僅此一項,目犍連便覺得腹中很不對勁,覺得自己肚子比往常沈重了許多,“猶如食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看來需要入定,運用神通查驗一下。經過定中觀察,他看到了魔王躲在腹中悶聲不響。

  

  尊者目犍連從定中而出,對魔王說:“波旬,你趕緊給我滾出來!請你不要來騷擾如來以及如來的弟子,否則必生惡處,受無量苦!”

  

  這個魔王波旬還自作聰明,他心想:這個目犍連肯定又在吹牛,他根本就不知道我在他的腹中,他這是歪打正著,爲自己壯膽而已!

  

  沒曾想目犍連對波旬的心理活動狀況也做到了如指掌。他大聲地對魔王說:“你剛才的念想我都知道了,你還不給我出來?!”

  

  魔王心想:這個目犍連看來還是有點神通的。他的導師有大神通,這個得承認;但是就算佛陀,也不能做到“速知速見”,爲什麼我一産生念頭,目犍連立馬就知曉了呢?會不會是目犍連在欺騙我呢?魔王的念頭剛一生起,就被目犍連悉數捕獲。這下波旬無計可施,只好再次“化作細形,從(目犍連)口中出”,站立在目犍連的身前,其驚詫之狀,宛若木雞。

  

  目犍連于是爲魔王波旬,講述了往昔世自己也曾爲魔王的一些經曆。這些經曆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也很有戲劇性。作爲聖人之語,無論他講述的是現世之事,還是昔世之事,我們自然不能僅憑凡夫愚見而妄加揣評。根據佛經的說法,除了現世的釋迦佛以外,在此之前亦有六位古佛應世,第一位古佛就是拘留孫佛。我們在《長阿含經·大本經》就曾詳細地談到了過去六佛的一些情況,我們可以加以參閱。話說這拘留孫佛時,目犍連在那時就曾經作爲魔王,肆意擾亂比丘修行。此魔名叫惡,有一妹,叫黑。黑有一兒子,就是現在的魔王波旬。如果嚴格按輩份算起來,魔王波旬算是目犍連尊者的外甥。

  

  拘留孫佛有兩位大弟子,一位叫音,另一位叫想。兩位大弟子都很講修持,故事主要也是圍繞著想與音兩位大弟子而展開。魔王采取了種種方法,千方百計陷害此二位尊者,弄得二位尊者很是尴尬。但是他們二人道心堅定,不爲魔王奸計所迷惑,最後安然無恚。後來,拘留孫佛見到二位弟子被壞人打得頭破血流,心裏十分難過。他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便作是說:“此惡魔凶暴,大有威力,此惡魔不知厭足。”意思說這個惡魔做事不知適可而止,而是一味騷擾不休,實在是太過份了。沒曾想,拘留孫佛的語未落音,惡魔的果報便顯現了,“彼時,惡魔便于彼處,其身即墮無缺大地獄(無間地獄)”。

  

  當目犍連述說了往昔一些個人經曆之後,“即便心悸,恐怖驚懼,身毛皆豎”。他戰戰兢兢地問目犍連:“尊者,你說的那個地獄真的存在嗎?往昔的那個惡魔,真的墮入到無缺地獄中了嗎?真的是因爲娆害了如來及如來弟子的緣故,而墮入地獄的嗎?”

  

  目犍連說:“那當然啦,比丘不打诳語,豈能欺你?”

  

  魔王波旬聽罷更加害怕,他見勢頭不動,心想趕快開溜吧,否則墮入地獄,便後悔晚矣。此念一動,他便在站立之處,倏地隱沒不現……

  

  整個經文所敘述的經過,大約就是這樣。這部經似乎在向我們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對于如來以及如來的弟子,魔王是不能輕易地招惹他們的,否則惡報無窮。對于整部經文,我覺得似乎有些問題需要作深一步的思考:

  

  第一,這裏的“魔王”,是真實存在,還是目犍連尊者的心識顯現?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佛教分作兩個層面,即所謂的“真谛”與“俗谛”。真谛所講的,就是高度概括化的、抽象化的理論說教,它的哲學思辨色彩很濃厚,對問題的分析往往極爲深刻。而俗谛,就是爲了方便衆生的理解與接受而設計,比如說六道衆生的觀點、一乘二乘叁乘之說,天上地下之分別,萬物有輪回生滅之表象,等等,這些都可以視作是世尊的方便而說。真、俗二谛,又可稱爲權實二教。當然,作爲一種理論思索,對魔王究竟是權教還是實教,倒也有些必要;然而,作爲佛法究竟意義上而言,似乎又執著于二邊。因此,如何理解存在于現實的魔王與存在于觀念之中的魔王,倒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第二,關于目犍連是否全知全能?這個問題我問得似乎有些糊塗:作爲一名佛教信徒,問這種話豈不是十分荒唐嗎?但是我個人認爲,未必如此。在經中,我注意到了魔王波旬的這樣一句話:“汝(目犍連)之尊師有大如意足……彼猶不能速知速見,況複弟子能知見耶?”我們知道,在佛陀的諸大弟子中,目犍連被譽爲“神通第一”。讓我們回憶一下,當目犍連感到肚子不對勁的時候,其實他也不知道腹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于是他“至經行道頭,敷尼師檀(具),結跏趺坐,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自觀其腹”,然後他弄明白了,原來是“魔王在其腹中”。在這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就是目犍連雖然被譽爲“神通第一”,但是他的天眼與他心諸神通,是通過“入定”而獲得。在入定之前,他的神通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發揮。從這個我們可以推演出這樣的一個假想,佛陀是否可以在某一短暫時間內,同時爲成千上萬人授記呢?我的意思是,聖人神通的運用,有時需要具備一定的因緣條件。

  

  第叁,如果按照目犍連的說法,他在拘留孫佛時候,也曾作過惡魔。在經過了地獄的洗禮後,接受思想改造,從此變成好人,努力修行。到釋迦佛的時候,成爲世尊座前大弟子。從他的現身說法,我們可以獲得這樣一個信息,即魔王也有證得阿羅漢的可能。不僅魔王,在《大般涅槃經》中,一羼提(斷善根者)皆有成就佛道的希望。這部經似乎在向我們透露著一個強烈的信息,它爲“羼提成佛”思想的最後提出,作了較好的鋪墊。

  

  第四,這個魔王,我們似乎可以將之泛化,可以推及到一切娆擾比丘修行的作惡者。這些作惡者如果不思悔改,繼續爲非作歹,我們完全有理由將他們統統打入地獄的必要。聯系到前面一部《教昙彌經》,昙彌雖然脾氣不好,責罵比丘,但是他並沒有違犯根本大戒(性戒)。一個住持比丘,在沒有違犯性戒的前提下,當地優婆塞竟擅自將他“驅逐”出境,其行爲就很值得推敲。雖然佛陀出于慈悲,並沒有責怪優婆塞的過激之處,然在我們這些後輩看來,仍爲昙彌抱憾不已。“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丘當自強!(界定,09.06.2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