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中阿含》(叁十一)
(卷叁十一)
賴咤惒羅經
事件地點:拘樓瘦的屍攝惒園中
參加人員:賴咤惒羅居士之子、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遊行時,賴咤惒羅居士之子感于佛法之妙,請父母許允其出家,父母不允,乃絕飲食而伏地不起,終于許其出家。出家後精進努力,成爲阿羅漢。後回家乞食,父母欲用金錢,妻子欲破其戒,反而被其說服。並對國王敘說此世無護,無可依恃,此世一切趣向于老法,此世無常,要當舍去,此世無滿,無有厭足等四事。
這部《賴咤惒羅經》的故事情節很強,而且篇幅也較長。如果單純從篇幅的長短來衡量,此經納入《長阿含》內,似乎更爲合適。這部經典簡直可以編成一部中篇小說,或者編成一個小規模的多幕劇。由于本經中所述故事情節較長,故我分爲八個小節,分別敘述。
(一)出家因緣
這部經典中所述故事發生時,佛陀遊行到何地了呢?佛陀此時到了拘樓國。拘樓國爲當時印度的十六大國之一,其位恒河上流西岸,相當于現今的德裏地區。佛陀帶領弟子們,一些遊行,一路教化,將佛法的種子遍撒至古印度整個中北部地區。
當佛陀及其弟子們一行來到一個叫鍮蘆咤村時,便將位于村北的屍攝惒園,作爲大家的住止之地。從中可以得知,佛陀很了不起,從個人角度來說,他喜歡寄居樹林之中,不僅適宜修行,而且也遠離喧攘,爲弟子們覓得清淨的修行之所;從大衆角度來說,如果大批僧人都入住村落,勢力給村莊增加很多負擔,間接地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節奏。無論是與公與私,皆體現著佛陀處處都在爲大家著想慈悲情懷。
不過,當地的居民以及官府人士,還是從不同渠道,獲悉了佛陀的莅臨。佛陀的威名對于他們來說,早已是如雷貫耳,只恨無緣相見。如今終于盼來了寶貴的拜見機會,自然是不容錯過。如此一來,大家便叁五成群、扶老攜幼,紛紛朝佛陀所居的樹林中朝禮而來。
按照慣例,佛陀都對大家都很客氣,待大家坐定已,便爲他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人們在聽聞了善法之後,“各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佛叁匝而去”。
然而,有一個人卻仍舊坐在原處,並沒有隨著大家離去。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當地富有盛名的大商人賴咤惒羅的兒子(爲了敘述方便,我們姑且稱其爲“惒羅”)。待大家都走了,惒羅才從座位上站起來,重新向佛頂視,然後對佛陀說:“世尊啊!方才我聞佛所說,心中自然是歡喜萬分。但是我在想,如果按照您方才所說之法的內容來說,則假如我繼續留在家裏的話,就會被各種欲望之鎖所束縛,就算盡畢生,也無法修行最上的梵行。”
佛陀聽後,問道:“惒羅,那麼依你所想,你打算怎麼辦呢?”
惒羅叉手向佛:“世尊,願我得從世尊出家學道並受具足戒,而作比丘,淨修梵行。”
佛陀一聽,說:“我且問你:你的父母同意你出家學道嗎?”
惒羅一想,回答說我尚未請示呢,看樣子估計有點危險。因爲惒羅在家中是獨子,其家大業大,如何會輕易同意他出家爲僧?
佛陀聽後,說那可不行,我這裏有個規矩,出家必須要征得父母親同意,否則我不會收你。“居士子!若父母不聽汝于正法、律中至信、舍家、無家、學道者,我不得度汝出家學道,亦不得授具足。”——其實在原始佛教早其,比丘出家是不需要經過父母同意的。當佛陀數次返回故鄉時,他的堂兄堂弟絕大多數都隨他出家了,後來連淨飯王十分疼愛、並寄以厚望的羅睺羅,都被佛陀度脫出家而爲沙彌。如此一來,釋迦族的王位繼承人發生了斷炊的危機。淨飯王實在無法,只得向佛陀提出建議:今後比丘出家,事先理應要得到父母的應允。這個建議,被佛陀接受了,自此之後,凡是比丘出家,皆需要征得父母同意,否則不得出家。
惒羅聽佛陀如此一說,便說:“世尊!我當方便從父母求,必令聽我出家學道。”
佛陀聽後,說,好啊,我聽候你的好消息。
(二)出家經過
話說這位惒羅,打從辭別了佛陀後,徑直回到家中,對父母表達了自己想出家修道的意願。誰曾想二位老人聽後,把腦袋搖得跟拔浪鼓似的,堅決反對兒子出家。他們的理由十分簡單:“我今唯有汝一子,極愛憐念,意常愛樂,見無厭足,若汝命終,我尚不欲相棄舍也,況生別離不見汝耶?”意思是說,我們老夫妻倆就你這麼一個兒子,家中的一切以後全部指望你了。你若有個叁長兩短,我們都不打算活下去了,更何況你跑去出家,讓我們生生世世不得相見?因此無論如何,出家修道,連門兒都沒有。
無論惒羅是如何地哀求,二老就是死也不答應。其實我們也應該需要體諒惒羅的父母。人道是“可憐天下父母心”,說句老實話,假如我身爲人父,我也不會輕易讓兒子去出家修道的。雖說現今人們的思想已經開放了不少,而且寺院的物質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出于對子女的那種情結,是很難割舍的。進一步講,此時惒羅的父母在當地也算是響當當的富足人家,如果他的寶貝兒子一出家,今後偌大的家業誰來料理和繼承?而且,此時惒羅雖已結婚,然膝下無子。想當初釋迦太子出家時,其父也是多方阻止。悉達多太子夜逾出家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太子此時已經有了小王子羅睺羅,否則淨飯王必定會四處追尋。
惒羅一見父母死也不肯答應自己出家,他也實在是沒辦法了。最後他只得采取消極抵抗的辦法——也是大多數人都會采用的方法,就是從此絕食,以示抗爭:“從今不起(賴在地下不起身了),不吃不喝,直到你們答應我出家爲止!”
在起初的一兩天裏,惒羅的父母也沒怎麼在意,他們以爲兒子就是五分鍾熱度、使點性子而已。再說惒羅自打出生至今,每天好吃好喝,身體素質不錯,餓個兩、叁天,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連續四、五天過去了,惒羅竟然是滴米未進,惒羅的父母有點著慌了。他們趕緊來到惒羅的身邊,好言相勸道:“兒子啊,汝至柔軟,身體極好,常坐臥好床,汝今不知苦耶?惒羅!汝可速起,行欲布施,快修福業。所以者何?世尊境界甚難甚難!出家學道亦複甚難!”
若我們細想一下,惒羅父母所言也不無道理。第一,惒羅一貫以來都是嬌生慣養,從來沒吃過苦。而現在去過著那種十分清苦的、時飽時饑的出家生活,實在是自討苦吃;第二,縱然出家成功,要想修行證道,也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如果修成和佛陀一樣的絕妙境界,簡直是癡心妄想。所以我們常說,出家乃大丈夫行爲,此言不假。這裏需要說明,出家其實並不難,但是想一以貫之地刻苦修行,並能取得非凡的修持成就,這才能稱之爲“大夫夫行爲”,而並非指單純把頭剃光、披上袈裟就是“大丈夫”。實際的情形是,出家僧人縱有萬千,然成就“大丈夫”名位者,寥若晨星也!而絕大多數的僧人,與凡夫俗子並無本質上的差別。
對于父母的苦苦勸說,惒羅不爲所動。他不聲不響,就是躺在地上,不吃也不喝,繼續作著無聲的抗爭。
時間在一天一天地過去,眼看著兒子身體開始出現虛脫,並且一天不如一天,老倆口真是無計可施。最後,他們開始動員親朋好友、當地信佛的大居士、兒子昔日的同伴同學,甚至連官府的人都出動了,他們輪番上陣,紛紛勸說惒羅不要出家了,在家裏多好啊。再說在家裏當一名奉佛的優婆塞,認真修持五戒十善,不也是挺好嗎?何必那麼死心眼,非要出家不可呢?然而大家的勸告,均以失敗而告終。後來眼著著惒羅已經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了,那些親朋故友們反過來勸慰起惒羅的父母:“可聽惒羅出家去學道。若其樂者,于此生中,故可相見;若不樂者,必自來還歸父母所。今若不聽,定死無疑,當何所益?”意思說,看眼下的形勢,如果這樣堅持下去,惒羅恐怕是性命不保。與其讓他白白丟了性命,倒還不如隨他去出家修道吧。惒羅出家後,如果一切順利,就囑咐他以後要經常回來看看父母;如果不順利,他自然會舍戒還俗的。
當惒羅聽到父母終于允許他出家的訊息後,“便大歡喜,生愛生樂,從地而起,漸養其身”。待身體完全康複後,便朝著佛陀居住樹林的方向,雀躍而去。
(叁)出家證道
在獲得了父母的允許,惒羅自然是欣喜萬分。他從鍮蘆咤村出來,來到佛陀,稽首佛足,然後仰白佛言:“世尊!我的父母已經同意我出家爲僧啦!”
從實際的情形來說,惒羅父母同意他出家,是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所作出的十分勉強行爲。無論是他的父母,還是其家眷(妻室)和親朋故友,幾乎沒有一個人從…
《漫說《中阿含》(卷叁十一)~A 賴咤惒羅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