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阿含》(三十一)
(卷三十一)
赖咤惒罗经
事件地点:拘楼瘦的尸摄惒园中
参加人员:赖咤惒罗居士之子、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时,赖咤惒罗居士之子感于佛法之妙,请父母许允其出家,父母不允,乃绝饮食而伏地不起,终于许其出家。出家后精进努力,成为阿罗汉。后回家乞食,父母欲用金钱,妻子欲破其戒,反而被其说服。并对国王叙说此世无护,无可依恃,此世一切趣向于老法,此世无常,要当舍去,此世无满,无有厌足等四事。
这部《赖咤惒罗经》的故事情节很强,而且篇幅也较长。如果单纯从篇幅的长短来衡量,此经纳入《长阿含》内,似乎更为合适。这部经典简直可以编成一部中篇小说,或者编成一个小规模的多幕剧。由于本经中所述故事情节较长,故我分为八个小节,分别叙述。
(一)出家因缘
这部经典中所述故事发生时,佛陀游行到何地了呢?佛陀此时到了拘楼国。拘楼国为当时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其位恒河上流西岸,相当于现今的德里地区。佛陀带领弟子们,一些游行,一路教化,将佛法的种子遍撒至古印度整个中北部地区。
当佛陀及其弟子们一行来到一个叫鍮芦咤村时,便将位于村北的尸摄惒园,作为大家的住止之地。从中可以得知,佛陀很了不起,从个人角度来说,他喜欢寄居树林之中,不仅适宜修行,而且也远离喧攘,为弟子们觅得清净的修行之所;从大众角度来说,如果大批僧人都入住村落,势力给村庄增加很多负担,间接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节奏。无论是与公与私,皆体现着佛陀处处都在为大家着想慈悲情怀。
不过,当地的居民以及官府人士,还是从不同渠道,获悉了佛陀的莅临。佛陀的威名对于他们来说,早已是如雷贯耳,只恨无缘相见。如今终于盼来了宝贵的拜见机会,自然是不容错过。如此一来,大家便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纷纷朝佛陀所居的树林中朝礼而来。
按照惯例,佛陀都对大家都很客气,待大家坐定已,便为他们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人们在听闻了善法之后,“各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佛三匝而去”。
然而,有一个人却仍旧坐在原处,并没有随着大家离去。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当地富有盛名的大商人赖咤惒罗的儿子(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称其为“惒罗”)。待大家都走了,惒罗才从座位上站起来,重新向佛顶视,然后对佛陀说:“世尊啊!方才我闻佛所说,心中自然是欢喜万分。但是我在想,如果按照您方才所说之法的内容来说,则假如我继续留在家里的话,就会被各种欲望之锁所束缚,就算尽毕生,也无法修行最上的梵行。”
佛陀听后,问道:“惒罗,那么依你所想,你打算怎么办呢?”
惒罗叉手向佛:“世尊,愿我得从世尊出家学道并受具足戒,而作比丘,净修梵行。”
佛陀一听,说:“我且问你:你的父母同意你出家学道吗?”
惒罗一想,回答说我尚未请示呢,看样子估计有点危险。因为惒罗在家中是独子,其家大业大,如何会轻易同意他出家为僧?
佛陀听后,说那可不行,我这里有个规矩,出家必须要征得父母亲同意,否则我不会收你。“居士子!若父母不听汝于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我不得度汝出家学道,亦不得授具足。”——其实在原始佛教早其,比丘出家是不需要经过父母同意的。当佛陀数次返回故乡时,他的堂兄堂弟绝大多数都随他出家了,后来连净饭王十分疼爱、并寄以厚望的罗睺罗,都被佛陀度脱出家而为沙弥。如此一来,释迦族的王位继承人发生了断炊的危机。净饭王实在无法,只得向佛陀提出建议:今后比丘出家,事先理应要得到父母的应允。这个建议,被佛陀接受了,自此之后,凡是比丘出家,皆需要征得父母同意,否则不得出家。
惒罗听佛陀如此一说,便说:“世尊!我当方便从父母求,必令听我出家学道。”
佛陀听后,说,好啊,我听候你的好消息。
(二)出家经过
话说这位惒罗,打从辞别了佛陀后,径直回到家中,对父母表达了自己想出家修道的意愿。谁曾想二位老人听后,把脑袋摇得跟拔浪鼓似的,坚决反对儿子出家。他们的理由十分简单:“我今唯有汝一子,极爱怜念,意常爱乐,见无厌足,若汝命终,我尚不欲相弃舍也,况生别离不见汝耶?”意思是说,我们老夫妻俩就你这么一个儿子,家中的一切以后全部指望你了。你若有个三长两短,我们都不打算活下去了,更何况你跑去出家,让我们生生世世不得相见?因此无论如何,出家修道,连门儿都没有。
无论惒罗是如何地哀求,二老就是死也不答应。其实我们也应该需要体谅惒罗的父母。人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说句老实话,假如我身为人父,我也不会轻易让儿子去出家修道的。虽说现今人们的思想已经开放了不少,而且寺院的物质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出于对子女的那种情结,是很难割舍的。进一步讲,此时惒罗的父母在当地也算是响当当的富足人家,如果他的宝贝儿子一出家,今后偌大的家业谁来料理和继承?而且,此时惒罗虽已结婚,然膝下无子。想当初释迦太子出家时,其父也是多方阻止。悉达多太子夜逾出家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太子此时已经有了小王子罗睺罗,否则净饭王必定会四处追寻。
惒罗一见父母死也不肯答应自己出家,他也实在是没办法了。最后他只得采取消极抵抗的办法——也是大多数人都会采用的方法,就是从此绝食,以示抗争:“从今不起(赖在地下不起身了),不吃不喝,直到你们答应我出家为止!”
在起初的一两天里,惒罗的父母也没怎么在意,他们以为儿子就是五分钟热度、使点性子而已。再说惒罗自打出生至今,每天好吃好喝,身体素质不错,饿个两、三天,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连续四、五天过去了,惒罗竟然是滴米未进,惒罗的父母有点着慌了。他们赶紧来到惒罗的身边,好言相劝道:“儿子啊,汝至柔软,身体极好,常坐卧好床,汝今不知苦耶?惒罗!汝可速起,行欲布施,快修福业。所以者何?世尊境界甚难甚难!出家学道亦复甚难!”
若我们细想一下,惒罗父母所言也不无道理。第一,惒罗一贯以来都是娇生惯养,从来没吃过苦。而现在去过着那种十分清苦的、时饱时饥的出家生活,实在是自讨苦吃;第二,纵然出家成功,要想修行证道,也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修成和佛陀一样的绝妙境界,简直是痴心妄想。所以我们常说,出家乃大丈夫行为,此言不假。这里需要说明,出家其实并不难,但是想一以贯之地刻苦修行,并能取得非凡的修持成就,这才能称之为“大夫夫行为”,而并非指单纯把头剃光、披上袈裟就是“大丈夫”。实际的情形是,出家僧人纵有万千,然成就“大丈夫”名位者,寥若晨星也!而绝大多数的僧人,与凡夫俗子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对于父母的苦苦劝说,惒罗不为所动。他不声不响,就是躺在地上,不吃也不喝,继续作着无声的抗争。
时间在一天一天地过去,眼看着儿子身体开始出现虚脱,并且一天不如一天,老俩口真是无计可施。最后,他们开始动员亲朋好友、当地信佛的大居士、儿子昔日的同伴同学,甚至连官府的人都出动了,他们轮番上阵,纷纷劝说惒罗不要出家了,在家里多好啊。再说在家里当一名奉佛的优婆塞,认真修持五戒十善,不也是挺好吗?何必那么死心眼,非要出家不可呢?然而大家的劝告,均以失败而告终。后来眼着着惒罗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了,那些亲朋故友们反过来劝慰起惒罗的父母:“可听惒罗出家去学道。若其乐者,于此生中,故可相见;若不乐者,必自来还归父母所。今若不听,定死无疑,当何所益?”意思说,看眼下的形势,如果这样坚持下去,惒罗恐怕是性命不保。与其让他白白丢了性命,倒还不如随他去出家修道吧。惒罗出家后,如果一切顺利,就嘱咐他以后要经常回来看看父母;如果不顺利,他自然会舍戒还俗的。
当惒罗听到父母终于允许他出家的讯息后,“便大欢喜,生爱生乐,从地而起,渐养其身”。待身体完全康复后,便朝着佛陀居住树林的方向,雀跃而去。
(三)出家证道
在获得了父母的允许,惒罗自然是欣喜万分。他从鍮芦咤村出来,来到佛陀,稽首佛足,然后仰白佛言:“世尊!我的父母已经同意我出家为僧啦!”
从实际的情形来说,惒罗父母同意他出家,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所作出的十分勉强行为。无论是他的父母,还是其家眷(妻室)和亲朋故友,几乎没有一个人从…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一)~A 赖咤惒罗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