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內心贊歎他出家爲僧。就連那些奉佛情切的優婆塞們,也是態度暧昧。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拘樓這個國家,對于佛法並不是那麼的了解,也不是那麼的至誠信仰,舉國之內,男子出家爲僧,倒也並不常見。這個國家的傳統觀點是,出家動機一般分爲四種——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面的故事情節之中,進行詳細地說明。
佛陀見惒羅征得了其父母的同意,便沒有再說什麼,于是就度其出家,並爲其受具足戒。受了戒後,他就成爲僧團裏的一名正式比丘僧,處處都是服從于僧團的集體安排。大約在鍮蘆咤村住了數日後,惒羅就隨著佛陀一行,攝衣持缽,展轉遊行于四方,最後到達了舍衛國,住于勝林給孤獨園內。
這位惒羅比丘,也是不負衆望,自出家以後,乃于遠離之處而住,心不放逸,精勤修行。在佛陀的耐心指導下,他終于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從此了生脫死,成爲一名真正意義上的聖人尊者。但是他並不知足,仍在佛陀的座下,孜孜不倦地修學者,一刻也不曾放松自己。
(四)返鄉探親
有道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的功夫,十年時光轉眼即逝。有一天,惒羅在樹下靜坐期間,心中忽然有一亮點閃過。他忽地想起來,當時出家時曾經對于父母的許諾:出家之後,如有閑暇,勿望回鄉探望父母。而父母與自己別離已有十年之遙,如今父母均已年邁,他們身體還好嗎?一念及此,惒羅不禁有些思念起父母和故鄉了。
惒羅權衡再叁,最後決定遵守昔日的承諾,定要回鄉探視父母一回。他從座上站起來,往詣佛所,在稽首佛足後,退坐一邊。
佛陀見他默不作聲,心下已明白了八九分。他詢問道:“惒羅,想念父母嗎?”
惒羅見世尊已識破自己的心思,便如實相禀:“世尊,我在出家時,曾經對父母說:如修道成功,還要回去看望他們的。我現在准備向佛陀辭行,我想回鄉一趟,可以嗎?”
佛陀回答說:“好啊,惒羅。出家不念父母,那是沒有道理的。再說你已成就道業,道心自然不會退轉,與凡夫俗子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你盡管去吧!”在臨行之際,佛陀一再地叮囑道:“你在回鄉期間,見未度者度要度化,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滅訖者令得滅訖。”就是說,你在探親期間,不要忘記了自己是一個沙門比丘,切莫忘記度脫那些尚在痛苦之中掙紮的煩惱衆生。
惒羅謹記佛陀教誨,回到自己的寮房後,收拾行囊,著衣持缽,朝著自己家鄉的方向,疾步走去。
(五)父子相見
俗話說:“士別叁日,當刮目相看。”惒羅尊者自從出家以後,經過十年的修行,不僅在道業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就是外在相貌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變得莊嚴了,完全脫離了出家前的那種塵勞習氣,取代之的則是仙風道骨般的離塵脫垢之相。可以說,當他出現在鍮蘆咤村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人認得他了,就連他的生父,也完全認不出他了!
有一天快要吃午飯的時候,他來到了自己的家門口托缽乞食。恰巧他的父親正在庭堂之中請人修理須發。其父一見到眼前來了個托缽乞食的遊方僧,頓時氣不打一處來,他甚至破口大罵了:“此禿沙門爲黑所縛,斷種無子,破壞我家。我有一子,極愛憐念,意常忍樂,見無厭足,彼將去度,當莫與食。”在這裏,惒羅父把出家比丘甚至比作與惡魔同類之物,專門幹起了讓人們斷子絕孫的勾當。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惒羅的父母是多麼地不情願自己的兒子出家爲僧,他們在惒羅離家期間內,心裏是多麼地黯然傷神。老人家當時或許是情急所致,對于眼前的這個出家僧人沒有顧得上細看,或者他壓根就沒有料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兒子會出家在自己的家門口。
惒羅見父親如此生氣,他也沒有多說,心裏多少有些失望。他轉過身,默默地離開了。
然而惒羅也並沒有到別處去乞食,他站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准備等父親火氣消了,再去見面。此時,他覺得很餓,很想找口飯吃。我們知道,比丘都是日中一食,也就是一天只吃一頓飯。惒羅已有整整一天沒吃飯了,加上旅途勞頓,他此時很想吃點東西以作充饑。正在此時,他見到了家中的婢女用竹箕,盛著一箕剩飯,端出來准備倒掉。他見狀後,商量說能不能施舍一點:“汝妹!若此臭爛飲食法應棄者,可著我缽中,我當食之。”
這個婢女也沒多說,她就將剩飯悉數倒入缽中。但是這個婢女在惒羅家中已經十數年,她發覺眼前這位比丘說話聲音聽起來很耳熟。待再細細打量這位比丘,她終于認出了站在眼前的,正是從前的少東家。她顧不上多想,立即進屋將此事禀報了惒羅父母。
惒羅的父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正在理發的他顧不得許多,立即披頭散發地從家中奪門而出。他一把抱住兒子,對他說:“惒羅!汝至柔軟,身體極好,常食好食。而今你爲什麼連剩飯都開始吃起來了呢?趕緊跟我回家,想吃什麼就有什麼!”
惒羅再次見到父母時,見到二老已經蒼老了許多。此時,他心裏掠過絲絲的悲涼……
《漫說《中阿含》(卷叁十一)~A 賴咤惒羅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