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象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鹿子母講堂附近的東河岸
參加人員:烏陀夷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波斯匿王有一只大象,名叫念,其曆渡東河。世尊曾問烏陀夷,到底誰是衆生中的大龍王?然後世尊又自答:不以身、口、意害者,就爲之龍。烏陀夷遂于世尊前作龍相愛頌而贊世尊。
從各種經典之中,我們大體上可以知道佛陀活動的規律:上午佛陀一般很少出去,到了中午快吃飯的時候,佛陀大部分時間都會親自托缽,外出乞食;食畢,返回居所,把雙足洗幹淨後,進入靜室中進入禅定。大約在下午叁點到五點之間,佛陀一般都要從禅定中出來,爲比丘們講開示,解難釋疑,接待客人來訪。一般到晚上九點鍾的時候,佛陀還在與弟子們一起探討佛法,爲弟子們指點迷津。印度人一般將夜晚分成初夜、中夜和後夜叁個階段,佛陀幾乎整夜都不曾睡眠,基本上都處于禅定之中,有時候會起身活動一下筋骨,稱作“經行”。當時比丘們在夜間的休息時間也很少,大部分都將睡眠控製在叁個小時以內。總體而言,那時的出家比丘們,在修行方面都很精進勇猛,所以明心見道也非常迅捷。
每逢天氣炎熱,幾至酷暑難當之際,佛陀也會帶著弟子們去河中沐浴。比如說我們在前面的《阿奴波經》中,佛陀就帶著阿難去阿夷惒帝河中去沐浴,沐浴完畢後,還爲阿難講經說法。而這部《龍象經》也是如此,不過這次佛陀的說法地點換到了舍衛國的鹿子母講堂附近的東河,隨他一起去沐浴的並不是阿難,而是烏陀夷。對于“烏陀夷”這位尊者,我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也曾提及,他是在悉達多太子未出家前,受淨飯王的指派,專門陪伴太子讀書,稱“侍讀”;悉達多太子産生了出家之念時,烏陀夷曾運用他的辯才,多方勸阻,未能奏效。後來世尊成道,亦出家爲比丘,以化導民衆爲其特長,深得佛陀贊許。
話說佛陀與烏陀夷沐浴過後,大約是坐在岸邊納涼。此時佛陀就與烏陀夷談及了所謂“龍象”的話題。我們一般用“法門龍象”來形容、贊美菩薩或出家人。這個“龍”,並非天上能夠騰雲駕霧、興風作雨的“龍”,而只能將之理解爲“殊勝”、“卓越”之義。所謂龍象,就是指領頭的大象,或者是在象群中威望極高、體形巨大的公象。倘若用“象中之象,名爲龍象”,我想這個诠釋還是比較恰當的。
這個話題應該從波斯匿王談起。我們知道,“大象”無論在古代,還是于現今,在印度都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由馴服好的大象組成的“象軍”,其作戰能力往往處于四軍之首的位置,戰鬥力極強。此時佛陀遊止于舍衛國,舍衛國是拘薩羅國的首府,國王就是這位在曆史上褒貶不一、爭議很大的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擁有一頭聰明異常且勇猛無敵的大象,名叫“念”,波期斯匿王對這頭大象是喜愛有加,視爲明珠。據說這頭像能夠“作一切妓樂,曆度東河”,每當大家看到這頭大象時,都會歡呼雀躍:“是龍中龍,爲大龍王,爲是誰耶?”意思說,這頭象號稱精英中的精英,它是象之王。除了它,誰還會有資格擁有這種稱號呢?
佛陀接下來提出一個嶄新的命題:波斯匿王的這頭大象,號稱象中之王。然而,它卻不能被稱爲衆生之王。那麼,誰又有資格堪稱世間衆生之王呢?
對于這個問題,佛陀的觀點是:“若有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者,我說彼是龍。”就是說,能夠保持身口意叁業清淨的話,那麼他就可以稱作衆生之龍,通俗地講,就是人上人,人中之驕子。那麼,什麼樣的衆生能夠做到叁業悉皆清淨呢?唯有人類——唯有人類中的出家修道的比丘,其他一切衆生,均無法做到。就是說,龍象是龍上之龍,而它相比于叁業清淨的出家比丘,那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因爲大象再聰明再能幹,它能夠摧毀煩惱和無明的障礙嗎?根本無法做到,因爲象尚處于畜生之道,距舍報爲人身還遙遙無期,它哪裏能和人類相提並論呢?
那麼,比丘之中的龍象又是什麼人呢?“仰止唯佛陀”——唯有佛陀才有資格堪稱比丘之中的大龍象。因此在烏陀夷所說的頌贊中,提到了佛陀是“一切龍中龍,真谛無上龍”,因爲佛陀是“人之所敬重,超越一切法;亦爲天所敬,無著至真人”、“斷除大小結,解脫一切縛;隨彼所遊行,心無有系著”。
佛爲人中之龍,更爲修道者中之龍,我想此爲本經的主旨所在。(0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