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二十叁)~D 四、青白蓮華喻經

  

四、青白蓮華喻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有的法乃從身而滅,有的法乃從口而滅,有的法乃從慧見而滅。所謂能修身、戒、心、慧,有如蓮華爲水生水長,出于水上而不著于水。

  

  有關“蓮華”的話題我們可以談得很多很多。我們知道,蓮花味香色美,生于汙泥,卻能開出潔淨之花。北宋的周敦頤的《愛蓮說》,濃縮了我們對于蓮花一切鍾愛的縮影。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可謂千古名句。周公對于蓮花的嗜愛,可能與其崇尊佛理有著莫大的關聯。實際上,印度古來即珍視蓮花。據印度史詩《摩诃婆羅多》所述,天地開辟之始,毗濕笯之臍中生出蓮華,華中有梵天,結跏趺坐,創造萬物;又毗濕笯及其配偶神皆以蓮華爲表征,或以蓮華爲多聞天的七寶之一。蓮花還被視作現代印度的國花。佛教對于蓮花的珍視更是不自待言,比如說佛菩薩大多以蓮花爲座;極樂世界的蓮華“大如車輪”,九品蓮華供衆生修證;蓮華亦常作爲清淨無染的表征,被視作供養佛菩薩的聖物。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佛經中所講的“蓮華”,一般是指睡蓮,與我們中國所講的圓葉“蓮花”還是有些差異的。它共分爲五種,即:

  

  (1)波頭摩,即紅蓮華。漢譯佛典中,此詞常被直譯爲“蓮華”。

  

  (2)優缽羅,又譯爲優缽華,即青蓮華。

  

  (3)泥盧缽羅,即青蓮。

  

  (4)拘勿頭,即黃蓮華、白睡蓮。

  

  (5)芬陀利,即白蓮華,此爲最上等、最殊勝的蓮華。《妙法蓮華經》中“蓮華”即用此詞。芬陀利依其開花的過程,名稱也不相同。未開花時稱爲屈摩羅,即將凋謝時稱爲迦摩羅,而在盛開之時則名爲芬陀利。故《涅槃經》說:“人中蓮華,人中芬陀利華”。

  

  那麼,在這部經中,佛陀用青、白二種蓮華分別譬喻什麼呢?比喻我們在凡塵裏,通過攝持自己的身口意叁業,最終可以證得無上的涅槃之清淨境地。

  

  佛陀在經文一開始就對比丘們說:有的法從身而得以滅除,有的法是從口而得以消滅,有的法是從慧見(意)而得以消滅。這裏所講的,就是我們要抛棄惡法,而修習善法。在修行的過程中,有的法屬于身業,有的法屬于口業,而有的法則屬于意業。有關身、口、意叁業的內容,我們多有敘述。佛陀在這裏重點講了“慧見”,即我們的意業。有關意業惡法的內容主要有:增伺(貪婪)、诤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悭、嫉、欺诳、谀谄、無慚、無愧,及惡欲、惡見,這些都是屬于意業方面的惡法,需要從我們的意念上將之徹底根除,而不是從身、口兩方面去滅除。實際上,有關意業的惡法最爲頑固,也最難以除滅。這些惡法是從哪裏産生的呢?就是無始以來的無明所使然,使得我們無法克製自己的種種欲望,而這些貪婪的欲望,又驅使我們再次去播撒邪惡的種子,結果便形成惡性循環,生生世生流轉于生死苦海當中。那麼怎麼樣才能把這個邪惡的輪回鏈條打斷呢?第一步就是要克製我們的種種欲望,做到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這樣才能逐步滅除我們的貪伺。如果我們心不生貪念,口不言惡語,身爲行惡行,那麼我們就會很自然地反樸歸真,做到“心不生惡欲、惡見而住”。

  

  因此佛陀對弟子們所作的譬喻說:“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華,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然後將其對應爲世間之法與出世之法:“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爲什麼?因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一切世間”。用水以及汙泥來比喻世間,以各色蓮華來比喻所修的果位(涅槃),這就是佛陀用蓮華來作喻的真實用意。

  那麼,抵達涅槃的最佳方式是什麼?還是那句話——染衣出家爲上。因此佛陀在經文的最後對弟子們說:“若族姓子,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者,應當受此青白蓮華喻經,善諷誦持”。就是說,出家爲比丘,才是修證悟道的最佳途徑,其他方式皆爲方便之門——唯有出家最爲殊勝。(2009.05.1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