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二十一)~A 一、長壽王品無刺經

  

漫說《中阿含》(二十一)

  

(卷二十一)

  

一、長壽王品無刺經

  

  說法地點:毗舍離的猕猴池邊

  

  參加人員:衆長老上尊比丘等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遊行于毗舍離時,毗舍離的人高聲唱傳,而往詣佛所,去供養禮事。這時居住于附近的諸名德長老比丘,知道坐禅是以聲爲刺(爲障礙),因此而避至于牛角婆羅林,佛陀乃贊歎他們。佛陀則遂說持戒、護諸根,至于四禅、四無色定之刺,並說欲、恚、愚癡之叁刺。

  

  本經的中心主題,就是四個字:“以聲爲刺”。這裏的“聲”,不是指一般的聲響,而是嘈雜的噪聲,人聲鼎沸的聲音;此處的“刺”,理解爲“障礙”,聽到喧鬧聲音後渾身上下不自在,如刺紮背一般。在本經中,“以聲爲刺”是指初修行禅定的人,要盡量遠離嘈雜的人群,選擇僻靜一點的地方去習禅,這樣能使自己盡快進行到禅定的狀態。

  

  故事發生在毗舍離國的猕猴池附近的一座精舍,當時佛陀正遊行于此處。當時隨佛陀一起來此處修行的,還有不少戒臘在十年以上的長老比丘,比如像遮羅、優簸遮羅、賢善、賢患、無患、耶舍、上稱等比丘大衆。比如像耶舍長老,他是佛陀成佛後不久就皈依僧伽,在僧團中的資格應該是比較老的。這些長老比丘並不是和佛陀住在一起,而是分散居住。他們在佛陀所居的簡易精舍四周,用樹葉搭起草棚,各自擇地而居,但是距佛陀所住的精舍都很近,一般相互間喊話都可以聽得真切。由這裏我們便可以知曉在原始佛教時期,所謂僧團組織也只是雛形的、較爲松散的,不像後世的僧團一般都聚合在一起安住,而且組織嚴密,分工明確。

  

  話說毗舍離的王公大臣以及普通的平民百姓,聽說佛陀住止于猕猴池附近,都很興奮,紛紛前來拜見,禮事並供養佛陀,聽聞佛陀爲他們講經說法。尤其是那些具有顯赫身份的王公大臣,他們高調出行,處處講究排場。在拜會佛陀之事上,他們同樣大操大辦,大肆鋪張,出行時動辄帶著成百上千的隨從,並且一路上敲敲打打,甚至鳴鑼開道,很是氣派。這些文武官員們,一拔一拔地來,然後再一拔一拔地離開。最後整個猕猴池邊的人群都是摩肩擦踵,熱鬧非凡。

  

  如果一來,居住在猕猴池附近的那些長老比丘們可吃不消了。他們習慣于無事處就進行禅定靜修,不喜歡有人去打擾,更不喜歡整天爲嘈雜的喧鬧聲所困擾和包圍。因此叁五天下來,他們實在難以忍受下去,只好聚在一起商量著解決辦法。大家的觀點是:修習禅定,當以聲爲刺。而他們的這種共識也是有根據的,因爲佛陀經常就如此教導大家,“世尊亦說禅以聲爲刺”。那麼如何克服並突破這種障礙呢?唯一的辦法,就只好遠離此處了。那麼到哪裏去呢?最後大家思前想後,終于選定了一處叫“牛角娑羅林”的山林,這個地方不錯,“在彼無亂”,我們可以到那裏去“遠離獨住,閑居靜處,宴坐思惟”。

  

  當代的法師們可能會對這些長老比丘們産生一些想法:修行嘛,哪兒都一樣,只要做到心中不亂,無有分別心,鬧市與山林其實都是一樣的,“煩惱即菩提”嘛!如果哪位法師真能達到如此境地,那麼我將對之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爲話說得很輕巧啊,可是做起來,卻勢比登天。因爲在世俗的諸種喧囂之聲面前,若要做到六根爲爲六塵所染,是十分困難的。無論是世俗的民衆,還是出家尋求解脫的比丘,在修行的初始階段,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都是不容低估的。中國有句老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強調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對人的社會化過程的深刻影響,否則,“孟母叁遷”的典故就失去了其應有的現實意義。

  

  因此,我建議年輕法師們在講經說法時,不要隨意去套用諸經典以及大德高僧的法語,而要結合自己的一些實際修習實踐的心得體會,來诠釋經典,那樣效果反而會更好。說句不中聽的話,“煩惱即菩提”這句話,對于一般人來說,我們連講的資格都不具備。爲什麼這麼說?因爲你根本做不到,而且你也根本就無法領會佛陀講這句話時的“語境”。對于上乘根機的菩薩來說,這句話當然是絕對正確的,沒有任何可疑之處;但是對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這句話就是大話空話了。畢竟,在金錢、利祿、美色等各種誘惑面前,要想保持我們的清淨心與平等心,也同樣是極難做到的。在我們沒有證得聖果之前,隨意妄稱“煩惱即菩提”,都將會落入诳語之中。

  

  讓我們回到正題。佛陀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並用無量的方便爲他們說了各種佛法之後,這些人就成就歡喜,紛紛“稽首佛足,繞叁匝而去”。佛陀一看那些隨從于自己的長老比丘,此時連影子都找不著了。于是他就問身邊的侍者比丘:“我來問你,那些長老上尊、諸大弟子們都哪去了呢?”

  

  弟子也如實相告:“世尊,他們懼怕喧鬧,認爲“禅乃以聲爲刺”,因此他們都到牛角娑羅林去靜修了。”

  

  佛陀聽後,不但沒有責怪弟子們,反而心中生起無限的贊歎:“善哉!善哉!這些長老上尊以及諸大弟子們,他們說得對啊!我也曾說過這樣的話:禅乃以聲爲刺。他們做的是對的,我深表贊許。”

  

  話說到這裏,我們可能會産生疑問:佛陀面對這些嘈雜的喧鬧聲,他會不會感到厭煩?我的觀點是,佛陀主張無事處到山林高岩處去靜修,但是他決不會厭煩世俗的塵囂喧鬧聲。爲什麼如此說?這就涉及到所謂修行境界的問題。那麼,佛陀說“禅以聲爲刺”,這句話所針對的對象是什麼人?就是剛證得初禅之人。下面,佛陀對這些問題作出細致講解:

  

  1、持戒的人,乃以犯戒爲刺;

  

  2、守護諸根的人,則以嚴飾身爲刺——就是刻意裝扮自己;

  

  3、修行惡露(不淨想)的人,當以淨想爲刺——把所想對象視爲幹淨的;

  

  4、修習慈心的人,當爲嗔恚爲刺;

  

  5、修習離酒的人,則以飲酒爲刺;

  

  6、修行梵行的人,乃以女色爲刺;

  

  7、進入初禅境界的人,當以聲爲刺——因言語寂滅的緣故;

  

  8、進入二禅境界的人,當以覺觀爲刺——因覺觀寂滅的緣故;

  

  9、進入叁禅境界的人,當以喜爲刺——因喜心寂滅的緣故;

  

  10、進入第四禅境界的人,乃以入息出息爲刺——因第四禅以息滅呼吸的緣故;

  

  11、進入空無邊處境界的人,乃以空處色想爲刺——空無邊處,即以無邊的空間爲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因其將色想寂滅的緣故;

  

  12、進入識無邊處境界的人,乃以空處想爲刺——識無邊處,即以無邊之識爲意念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因其空入處想寂滅的緣故;

  

  13、進入無所有處境界的人,乃以識處想爲刺——無所有處,即以無所有爲意念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因識入處想寂滅之故;

  

  14、進入無想入(非想非非想)處境界的人,以及無所有處想爲刺——無所有入想寂滅的緣故;

  

  15、進入想知滅定的人,則以想知爲刺——想知滅定爲滅盡定,滅盡六識心、心所,不使其生起的禅定,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之故。

  

  從上面十五種“刺”我們便可以得知,所謂“禅以聲爲刺”這句話,一般人還達不到,而是證得了初禅之境的人,才能生起這種感悟。至于諸如“以想知爲刺”的話,我們連說都不敢說了,因爲我們還差得遠,起碼再需要修個叁、五大劫,才能有資格說這樣的話。

  

  最後,佛陀又列舉了叁種“刺”:欲刺、恚刺、愚癡之刺,即貪瞋癡叁刺。只有證得阿羅漢境界的人,才能將此叁種刺從根本上拔絕幹淨,使它們“滅不複生”。

  

  看來,所謂“擇境修行,一無是處”之類的大話,我輩當慎言之。

  

  (界定,09.04.06,于南海普陀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