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二十)~A2 修習念身的十八種功德

  

  接上文(《念身經》)——

  

  二、修習念身的十八種功德

  

  爲了更好地說明修習念身的好處,佛陀在此列舉了修習念身的十八種功德,它們分別是:

  

  1、“比丘者,能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疾,極爲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耐。”此處說明比丘在修習念身時,必須要克服各種艱難困苦,培養自己的忍力與耐力。

  

  2、“比丘堪耐不樂,若生不樂,心終不著。”指比丘心中不要被不快樂的、令人厭煩的事情而膠著與糾纏。

  

  3、“比丘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終不著。”——此處即是“無有恐怖”,絲毫不留意于任何恐怖的情狀,做到心態自若泰然。

  

  4、“比丘生叁惡念──欲念、恚念、害念,若生叁惡念,心終不著。”——心中杜絕生起叁惡念,即使偶爾生起,也快速地將之滅除,使身心始終住止于善念之中。

  

  5~8、“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遊。”——第五德到第八德,分別是成就一禅、二禅、叁禅和四禅。修習四禅並取得成就的前提,就是要“離欲”,並“離惡不善之法”,如此才能見效。

  

  9、“比丘叁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際。”——“叁結”是指叁種煩惱,即見、戒取、疑。聲聞行者證入初果須陀洹,如實徹見寂滅法性時,必須要斷除此叁種煩惱,叁結未斷,便是凡夫;叁結已斷,即步入解脫道的第一階位。(1)有身見結,即身見、我見;(2)戒禁取結,指對邪戒的執著與信仰;(3)疑結,即對佛法所産生的懷疑不信。證得須陀洹果後,需要再來人間七間,方可證道。

  

  10、“比丘叁結已盡,淫怒癡薄,得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而得苦際。”——當斷除叁結後,若自身的貪瞋癡都非常稀薄,則會再來人間一次,即可抵達苦際,而得見道,即證悟二果斯陀含。

  

  11、“比丘五下分結盡,生于彼間,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所謂“五下分結”,是指貪結、嗔結、身見結、戒取結和疑結。具體來說,(1)貪結,是指各種貪欲;(2)嗔結,指種種嗔恚;(3)身見結,指我見;(4)戒取結,指取執非理無道邪戒的煩惱;(5)疑結,指懷疑谛理的煩惱。其中,欲貪、嗔恚二結如守獄卒,令愚夫異生禁锢于欲界的牢獄中。比丘當以不淨觀破除欲貪,以慈悲觀破除嗔恚,並破除身見、戒取以及疑結,並可證得叁果阿那含,華譯爲“不來”,即不再返回欲界。因此五種煩惱皆起源于欲界,故稱“下分結”。

  

  12、“比丘若有息解脫,離色得無色,如其像定身作證成就遊,而以慧觀知漏、斷漏。”——這裏的“息解脫”,是指滅除痛苦後,證得無色界定,包含從“空無邊處”到“非想非非想處”。此時由于其禅定功夫,已經開始具備一定的神通,但並不究竟。根據我的理解,此時應該是處于叁果到四果之間的一個過渡修行層面,再往上走一步,就開始證得四果阿羅漢的各種奇異神通了。

  

  13~18、“比丘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從十叁德開始,至十八德,就是六種神通的分解。六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即經中的“生死智”)、他心通、宿命通及漏盡通。說起神通,鬼神等衆也是有神通的,但是他們的神通並不究竟,是低層次的,只能擁有五種神通。唯獨只有聖人,才能真正證得漏盡通。向所謂漏盡,也就是將漏盡智煩惱盡除、得解脫、威德具足的境界。據說漏盡通也分爲兩種,,比如《大智度論》說應有漏習俱盡與漏盡習未盡二種,前者是佛,後者是菩薩。若按如此說,阿羅漢又是處于何種漏盡層次呢?若是菩薩與羅漢均是漏盡而習未盡,那麼二者並無什麼根本差別。然持大乘論者卻稱從羅漢到菩薩路途尚爲遙遠,倒是令人費解十分了。

  

  (界定,09.04.3于南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