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中阿含》(二十)
(卷二十)
一、念身經
說法地點:鴦伽國阿惒那村林中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諸比丘說十八念身之法。所謂有念身的話,善法就盡在其中,就不會被魔波旬有機可乘。反之,就會被魔波旬所乘;最後贊歎念身的十八功德。
這裏需要解釋一下“念身”之義。“念身”實際上就是“身念”,它屬于四念處之一。有關四念處的話題,我們已經談得很多。被列爲四念處首位的身念處,無疑是修習四念處的基礎和前提。而這部《念身經》將“念身”作爲一個單獨的選題來分析,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身念處在四念處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因此,當衆多比丘在一起談論這個問題時,便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贊歎的聲音,即“修習念身,分別廣布,極知極觀,極修習,極護治,善具善行,在一心中”,便會産生“大果報,得眼、有目,見第一義”。就是說,通過身念處的修習,可以最終證得第一義——即最高的究竟的真理。
爲了讓比丘們搞清有關念身的問題,佛陀分別講述了十八念身之法,以及十八念身功德。下面分別略釋。
一、十八念身之法
世尊在經中講得很清楚,就是比丘爲什麼要修習身念處呢?或者說,修習身念處有哪些具體的利益呢?
1、“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就是說,比丘在行、往、坐、臥以及睡眠之中,都要講究一個法度,做到心中不迷惑。在接下來的每一念身法之後,都會有這樣的經句:“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2、“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秩序),善著僧伽梨(大衣)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這裏所講的是比丘在行爲舉止以及穿戴上,都不能隨便大意,時刻注意自己的儀表,即注重威儀教相。
3、“比丘者,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絣于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處以墨繩爲比喻,強調比丘要時時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爲,止惡行善。
4、“比丘者,齒齒相著,舌逼上颚,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士捉一羸人,處處旋捉,自在打鍛;如是比丘齒齒相著,舌逼上颚,以心治心,治斷滅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這裏指的是習禅的一個基本的坐姿,即上牙床和下牙床要自然合爲一體,然後舌尖輕輕地頂上口內上颚,這種姿式大約是有利于口內生津,並調整我們的呼吸與心態,對于養生祛病大約很有幫助。但對于經中的“以心治心,治斷滅止”二句,並用力士捉體虛之人來比喻,倒需要仔細推敲一番。
5、“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所謂“入息”、“出息”,實際上就是爲了調整我們的呼吸。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對治我們散亂的心態,借助于調整呼吸狀態而將心意內斂,專注于內,不爲外境所染著。其與習禅中的“數息觀”,應該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6、“比丘者,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所謂“由離而生喜樂”,是指遠離欲界之惡,而生喜、樂二種感受,即初禅之境。
7、“比丘者,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如山泉,極淨澄清,充滿盈流,四方水來,無緣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湧出,盈流于外,漬山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所謂“定生喜樂”,即離開“尋伺”而由定生出喜樂,此爲二禅的境界。其中尋爲粗,伺爲細,概指不同範圍不同層次的觀察。
8、“比丘者,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猶青蓮華,紅、赤、白蓮,水生水長,在于水底,根莖華葉,悉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于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經中的“無喜生樂”,即離開喜妙樂地,達到叁禅的境界。
9、“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于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猶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從頭至足,于此身體無處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于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處即指舍念清淨地而抵達四禅之境界。
10、“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爲闇之所覆,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無論是前念後念,還是後念前念,均爲光明之心,心中充滿著光明,心中已沒有絲毫的纏縛,得到了究竟的解脫。
11、“比丘者,觀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猶如有人,坐觀臥人,臥觀坐人;如是比丘觀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所謂“觀相”,即善于記住與意念所觀察的相貌,通過觀察,然後再層層分解,以對治自己的貪著心。
12、“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發、毛、爪、齒、粗細薄膚、……猶以器盛若幹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大麥、小麥、大小麻豆、菘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毛、爪、齒……小便,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處即通過對自身各組成部分的細化分解,從而産生厭離之心,即我們常說的不淨觀。
13、“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處分析色界一切有情無情的組成要素,即我們自身乃至一切有形體,皆由地、水、火、風以及空、識等六界組成。
14、“比丘者,觀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鸱所啄,豺狗所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通過對死屍的觀察,從而觀照自己的死後情況,也是屬于不淨觀的一種。
15、“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腐爛食半,骨鎖在地,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處所述大體如上。
16、“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離皮肉血,唯筋相連,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17、“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節解散,散在諸方,足骨、膞骨、髀骨、臗骨、嵴骨、肩骨、頸骨、髑髅骨,各在異處,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18、“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白如螺,青猶鴿色,赤若血塗,腐壞碎末,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世尊在講完了十八念身之法後,對此進行了總結,即“若有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彼諸善法盡在其中,謂道品法也。若彼有心意解遍滿,猶如大海,彼諸小河盡在海中。若有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彼諸善法盡在其中,謂道品法也”。就是說,通過修行身念處,可以將一切善法悉數包含在內,因爲它既是叁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通過涅槃之路的密鑰之一。這是從正面予以回答修習身念處的利益。如果比丘不去認真修習身念處,那麼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呢?自然是爲魔王波旬的入侵提供了絕佳的時機,即“爲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佛陀在這裏作了一個比喻,就好像一只空瓶子,如果有人往瓶子裏注水,因爲瓶中本身沒有水,因此水肯定會注進去的;但如果瓶子本身就水源充滿,我們就再也注不進去水了。這個“瓶”就比喻我們,而這個“水”就比作身念處,再朝瓶裏注水,就表示魔王。如果我們把身念處修習得很到位,魔王自然就無機可趁了。
《漫說《中阿含》(卷二十)~A1 一、念身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