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五)~B 二、轉輪王經

  

二、轉輪王經

  

  說法地點:摩兜麗刹利的柰林駛河岸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說如以轉輪王相繼之法統治天下的話,人民定會富強。如一朝誤法,則殺生、妄語、邪淫相繼而生,人壽會轉減,形色會轉惡。相繼法就是:設法齋、布施聞法,作爲治國法則。佛又說:應以四念處爲自境界,如意足爲壽,戒爲色,禅爲樂,自作證成就遊爲力。

  

  有關轉輪王的話題我已經談了很多,這部《轉輪王經》與前面的經典也基本相似,它是借轉輪王的一些由盛轉衰的經曆,從而說明一些道理。因此在經文的開頭,佛陀就把本經的主題作了交待,那就是“當自燃法燈,自歸己法,莫燃余燈,莫歸余法”。如果能夠做到如此,那麼“便能求學得利,獲福無量”;相反,如果一味地去“燃余燈”、“歸余法”的話,那麼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局,即各種邪惡之事都會相繼而生。

  

  爲了說明這個道理,佛陀列舉了遠古時代一位叫做“堅念王”的轉輪王。這個轉輪王與其他的輪王一樣,“成就七寶,得四種如意之德”。輪王由盛轉衰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當然還有一些征兆,比如說像頭生白發,就說明老死無常天使就開始光臨了。還有一點,輪王所具有的七寶之中的輪寶,如果偏離了原先的位置的話,那麼就可以預示著此輪王將要遜位于太子。這位堅念王就是這樣。有一天的時候,守護七寶的衛士看到“天輪寶移,忽離本處”,于是就向輪王彙報。輪王就召集太子以及諸位大臣,對大家說,“若轉輪王天輪寶移,彼王必不久住,命不久存”,因此他宣告自己退位,辦理了權力交替手續,然後就剃除須發,染衣出家修行。這位繼位的太子叫什麼名字呢?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叫做頂生王。據說是釋迦佛前世之身。當然,在此經中出現了好幾個頂生王,因此我們無法搞清到底哪一位才是佛陀的前世。

  

  話說堅念王出家學道七日之後,原先放在宮中供養的天輪寶忽然隱沒不見,繼位的頂生王“便大憂惱,悉戚不樂”,他不知道這將預示著什麼。于是他就趕到父王修行的地方,向父親請教。其父說:“汝莫以失天輪寶故而懷憂戚。所以者何?汝不從父得此天輪。”意思是說,你憂愁也沒有用,因爲這個天輪不像王位一樣可以繼承,你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重新請回天輪。

  

  那麼怎樣做才能請回天輪呢?堅念王就告訴他的兒子頂生王:“汝當應學相繼之法。”那麼什麼叫“相繼之法”呢?就是即繼承祖上之法,或按照傳統規矩辦事。具體步驟是:第一步,“于十日說從解脫(說戒)時,沐浴澡洗,升正殿已,彼天輪寶必從東方來,輪有千輻,一切具足,清淨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焰,光明昱爍”;第二步,“汝當觀法如法,行法如法,當爲太子、後妃、彩女及諸臣民、沙門、梵志乃至昆蟲奉持法齋”,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布施的器物主要是飲食衣服等生活日用品);第叁步,“若國中有上尊、名德、沙門、梵志者,汝當隨時往詣彼所,問法受法”,比如說,“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爲罪,何者爲福?”等等。最後一步,還要接濟窮人,假如“國中有貧窮者,當出財物,以給恤之”。如此四步棋走下來,便可以把天輪寶重新迎回宮中供奉了。當然,七寶具足,那麼頂生王就立刻升級爲轉輪王了,與原先的級別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我們把上述的內容仔細分析一下,便可以看出,佛經中常常描繪的轉輪聖王,其實並不神秘。如果我們抛開輪王的一些特殊神通,實際上他與中國孔孟之道竟是十分地相似。孔孟學說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究其要義,無外乎就是一切按規矩辦事,不可越雷池半步。讓我們再看一下上面經文中所說的“相繼之法”中的四步棋,第一步,就是講“禮”,比如說要說戒,要沐浴更衣,在端坐于正殿之中,處處符合禮儀法度。第二步,要做到厲行節儉,要行慈悲衆生,要廣行仁義布施。第叁步,要尊老愛幼,要尊重耆德名宿,要廣納善谏,虛心向他們請教治國教民之策,以及怎樣提高自身素質和執政水平的要訣門徑,要善惡分清,賞罰分明。第四步,還要體恤民情,多爲百姓著想,尤其是對那些鳏寡殘疾、生活極端貧困的人們,要多多給予物質上和精神的接濟與激勵。如果我們將孔孟所極力推崇的五皇五帝,與上面的所謂“相繼之法”進行比較,二者不是殊途同歸嗎?如果從這一方面來理解,那麼所謂的轉輪王的出現,實際上是寄托了佛陀對于世界大同的理想與憧憬。

  

  當頂生王年老的時候,天輪寶將再一次偏離原位。頂生王也按照慣例,把國家的權杖交給了他的兒子,自己出家去修行。同樣,當頂生王出家七日之後,天輪寶即沒不現。他的兒子並不感到憂戚,經中說他:“但染欲著欲,貪欲無厭,爲欲爲縛,爲欲所觸,爲欲所使,不見災患,不知出要,便自出意治國,以自出意治國故,國遂衰減,不複增益”。從這裏我們便可以得知,國家的昌盛、衰微之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在于最高統治者是否勤政愛民。如果像這位繼位的國王那樣一心貪圖享樂,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隨心所欲地去治理國家,不按照既定的法律製度去辦事,那麼這個國家趨向衰敗,那是必然之事。

  

  有一個成語叫“上行下效”,就是說上面領導層的所作所爲,下面的老百姓自然會紛紛仿效。當老百姓被窮困逼迫得走投無路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偷,去搶,因此“盜”便立即生起。如果光靠小偷小摸解決不了貪欲時,就會去公開搶劫。搶劫必然伴隨著肢體上的激烈碰撞,于是“殺”便自然而生。強盜們一旦殺紅了眼,于是就會變得很血腥,什麼壞事都會幹得出來。如果一個國家強盜紛起,殺人越貨之事此起彼伏,那麼這個國家必將派出國家機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去武力鎮壓。從此以後,這個國家將永無甯日。正如經中所說,此時妄語、兩舌、嫉妒、粗言、不孝父母等種種惡行將會接連生起。當然,各種邪惡的産生,也必然伴隨著人的壽命的銳減。比如經中說人的壽命從當初的八萬歲,降到最後的十歲。後來由于統治者開始反省,民風逐漸淳樸,人民的壽命又漸漸地從十歲恢複到八萬歲。當壽命長到八萬歲時,此時就會有轉輪王的再次莅世。這位輪王名叫“螺”,很是了得。他所統轄的國土,遼闊無際。他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國家豐禳,人民安居樂業,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在經文的最後,世尊對頂生王以及他的後代亦即螺輪王的一些事迹進行了總結,即“諸刹利頂生王得爲人主,整禦天下,行自境界,從父所得。彼因行自境界,從父所得,壽不轉減,形色不惡,未曾失樂,力亦不衰”。這句話是根據前面的“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而自然得出的結論。即頂生王以及他的後代,之所以能夠統禦天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繼承並發揚了父輩的治國方略。而作爲比丘呢?也應該如此,即“汝等因行自境界,從父所得”,因而也會“壽不轉減,形色不惡,未曾失樂,力亦不衰”。

  

  接下來,佛陀對這幾句話進行了一番解釋:

  

  1、比丘行自境界,從父所得。“此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是謂比丘行自境界,從父所得”。所謂身、覺、心、法,實際上就是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此四念處所對治的,就是常、樂、我、淨等四顛倒的觀法。

  

  2、比丘壽。“此謂比丘修欲定如意足,依遠離,依無欲,依滅盡,趣向出要;修精進定,修心定,修思惟定如意足,依遠離,依無欲,依滅盡,趣向出要,是謂比丘壽”。這裏講的就是“四如意足”,又叫四神足,是指四種禅定功夫。《長阿含經·阇尼沙經》稱:“一者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者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叁者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四者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是爲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1)欲如意足,即由想達到神通之意欲力發起的禅定。(2)心如意足,即由心念力發起的禅定。 (3)勤如意足,又稱精進如意足,由不斷止惡行善力發起的禅定。(4)觀如意足,又稱思惟如意足,由思惟佛理之力發起的禅定。

  

  3、比丘色。“此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複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是謂比丘色” 。這裏的“色”,主要是指比丘的威儀教相,即外在形象。那麼比丘如何才能保持這種“本色”呢?主要從四方面入手。(1)要修習禁戒,在“戒”這篇大文章下足功夫,不能有絲毫的消極怠工;(2)要注重威儀,主要體現在行、住、坐、臥以及獨居等方面,對于這些,用中國的古話講叫“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鍾,臥如弓”。在獨處一室的時候,比丘也要做到“慎獨”,嚴格要求自己,不可放松造次。(3)心要常懷畏懼感,哪怕是自己造了纖毫的罪業,都驚恐不已,並爲此常常忏悔自責。(4)要按時誦戒學戒,將世尊製定的戒條,牢記于心。

  

  4、比丘樂。“此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遊,是謂比丘樂”。這裏所講的比丘之“樂”,它主要講的是“禅樂”,在習禅達到一定境界後,自然而然地生起的一種歡喜心。具體來講,需要達到叁個步驟:(1)就是要做到“離欲”,離開對于各種聲色等外在物質因素的貪求,轉而向內心去搜求。(2)要做到“離惡不善之法”,就是“止惡行善”。當然,“不善之法”所涵蓋的範圍極廣,主要包括身、口、意叁個方面。(3)要從一禅一直達到四禅,這個很不容易做到。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當修證四禅時,即已脫離欲界之樂,而與色界相應,此時自然會産生難以言喻的“禅樂”。

  

  5、比丘力。“此比丘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謂比丘力”。此處所講的,就是比丘通過自己的修證,超越了無色界,從而徹證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此時再也不會受到生死的束縛,可以憑自己的力量,爲所欲爲,其智慧的力量已遠遠大于輪回之力。

  

  不僅如此,比丘的這種修證之力還可以戰勝號稱“不可戰勝”的魔王之力。因此比丘通過不斷修行所證之力,已遠超于魔王之力,自然可以降伏它、摧毀它。此時,比丘亦如轉輪王那樣,顯得尊貴無比了。 (界定,2009.03.19. 于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十五)~B 二、轉輪王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