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五)~A 一、叁十喻經

  

漫說《中阿含》(十五)

  

(卷十五)

  

一、叁十喻經

  

  說法地點:竹林精舍

  

  參加人員:舍梨子與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布薩之日,曾經觀察諸比丘衆之靜坐時,都寂然無聲,因此。乃非常的歡喜而安慰。佛陀于是乃說國王及大臣具有的叁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的舍棄惡行,而行善行的叁十德。  

  

  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我們對佛陀所製定的戒律,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通過能《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相關戒學經典的研讀,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發現,戒律製定的過程,其周期是相當緩慢的,也就是說,自佛陀開始召收弟子以來,從當初的無戒,到戒律的開始製定;從起初的少戒,到戒條的數目逐漸增加,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戒律體系。對于戒律,有時候我們需要分析對待。除了一些共戒(或者稱性戒、根本戒)以外,其他的一些別戒(又稱遮戒、方便戒)的製定,都具有因地、因時製宜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同樣是一條戒,因時間、地點和具體的環境與條件不同,往往會有開遮的差別。比如說,比丘在街上撿到一個東西,如果發生在舍衛城,可能會觸犯當地的法律;而換了王舍城,卻是合理合法。由于戒律會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製,因此,佛陀在製定戒條時,只能規劃出一個大體輪廓,而不可能規定得那麼具體、面面俱到。當前我們都講“以戒爲師”,這個是沒有錯的。但是,以什麼“戒”爲師?到底以哪個戒本爲准,這裏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正因爲戒律製定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因此戒條總是要經曆由少而多、由簡而繁的過程。我們從原始佛教的相關經典上看,佛陀成道後未久,即開始著手並進行定期誦戒活動。起初也就將弟子們召集起來,然後將先前製定的戒條一一誦出,讓弟子們按照戒條,各自反省和對照。如果沒有違犯,就保持默然;如是違犯了哪條戒條,就要站出來進行忏悔發露,如實把自己所犯的罪過在公衆面前一一說清楚,然後請求大家的原諒,保證從此以後決不再犯。根據規定,一般是叁人以上的比丘,即可組成僧團。誦戒活動剛起步時,一般都是由佛陀親自主持誦戒。後來由于種種原因——據說如果是佛陀親自誦戒,如果衆中比丘不清淨,卻不肯出來忏悔,那麼頭會得到很嚴重的果報。後來佛陀很是慈悲,就委托上座弟子替代自己主持誦戒,佛陀一般情況下,都不再主持誦戒。當然,誦戒的時間一般都是比較固定的,我們現在稱爲“黑白半月半月誦戒”,就是說一個月之中,一般都要誦戒兩次,即每月的十五日和初一日。當然,古印度與中國在曆法方面存在著一些差異,因此誦戒日期也未必完全吻合。

  

  在原始佛教時期,大規模的誦戒活動,應該是從佛陀住世期間的中期開始形成的。從這部《叁十喻經》上面看,此次誦戒,還是由佛陀親自主持的。此時佛陀居止于何處呢?原來是居住在竹林精舍,在這裏與大衆一起進行夏安居。佛陀在誦戒之前,往往要先入定,把座中的每一位比丘的心意都觀察一遍,看看他們是否都做到清淨無染。“世尊見比丘衆靜坐默然極默然,無有睡眠,除陰蓋故”、“比丘衆坐甚深極甚深,息極息、妙極妙”。佛陀此次觀察的結果,自然是令他相當滿意。于是他就對舍利弗說:“舍梨子!你看這次衆中比丘,都很默然,沒有一個打瞌睡的,真是值得贊歎!”

  

  繼而,佛陀向舍利弗提出一個問題:“舍梨子,誰能敬重奉事比丘衆者?”

  

  對此,舍利弗的回答是:“世尊!無能敬重奉事比丘衆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衆、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這裏的“敬重奉事”,實際上指的是什麼人能夠使比丘産生敬重,並心悅誠服地服侍于對方。那麼什麼人能夠擁有此等資格呢?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獲此資格。因爲佛陀能夠爲比丘們製定戒律,能夠守護自己而不放逸,能夠作種種法布施,能夠通過修行而獲得定力。

  

  世尊對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首肯。

  

  接下來,佛陀用王及大臣的叁十事,來比丘所擁有的叁十德,具體如下:

  

  1、戒德

  

  王及大臣有種種嚴飾具(缯彩錦罽、指環、臂钏、肘璎……);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爲嚴飾具。

  

  2、持禁戒

  

  王及大臣:有五儀式(劍、蓋、天冠、珠柄之拂及嚴飾屣),守護其身,令得安隱;

  

  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爲衛梵行。

  

  3、護六根

  

  王及大臣有守閣人;

  

  比丘、比丘尼以護六根爲守閣人。

  

  4、正念

  

  王及大臣有守門將,聰明智慧,分別曉了;

  

  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爲守門將。

  

  5、息心

  

  王及大臣有好浴池,清泉平滿;

  

  比丘、比丘尼以息心爲浴池泉。

  

  6、善知識

  

  王及大臣有沐浴人,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善知識爲沐浴人。

  

  7、戒德

  

  王及大臣有塗身香,水蜜、栴檀、蘇合、雞舌、都梁;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爲塗香。

  

  8、慚愧

  

  王及大臣有好衣服,初摩衣(亞麻衣)、錦缯衣、白氈衣、加陵伽波惒邏衣(毛織品);

  

  比丘、比丘尼以慚愧爲衣服。

  

  9、四禅

  

  王及大臣有好床座,極廣高大;

  

  比丘比丘尼以四禅爲床座。

  

  10、正念

  

  王及大臣有工剃師,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爲剃師。

  

  11、喜

  

  王及大臣有肴馔美食,種種異味;

  

  比丘、比丘尼以喜爲食。

  

  12、法味

  

  王及大臣有種種飲,柰飲瞻波飲、甘蔗飲、蒲桃飲、末磋提飲;

  

  比丘、比丘尼以法味爲飲。

  

  13、叁定

  

  王及大臣有妙華鬘,青蓮華鬘、薝蔔華鬘、修摩那華鬘、婆師華鬘、阿提牟多華鬘;

  

  比丘、比丘尼以叁定爲華鬘:空、無願、無相。

  

  14、叁室

  

  王及大臣有諸屋舍,堂閣、樓觀;

  

  比丘、比丘尼以叁室爲屋舍:天室、梵室、聖室。

  

  15、智慧

  

  王及大臣有典守者,謂守室人;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爲守室人。

  

  16、四念處

  

  王及大臣有諸國邑四種租稅,一分供王及給皇後、宮中彩女,二分供給太子、群臣在諸國邑裏,有了四種的租稅那樣。所謂一分爲供給國王,及皇後、宮中彩女,第二分爲供給太子、群臣,叁分供國一切民人,四分供給沙門、梵志;

  

  比丘、比丘尼以四念處爲租稅(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17、四正斷

  

  王及大臣有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

  

  比丘比丘尼以四正斷爲四種軍(斷斷,所生之惡法,斷之又斷;律儀斷,持戒律守威儀,不使生惡;隨護斷,隨順守護無漏道之不退沒,使惡不起;修斷,修正道,使其生長,而斷諸惡)。

  

  18、四如意足

  

  王及大臣有種種輿:象輿、馬輿、車輿、步輿;

  

  比丘、比丘尼以四如意足爲掆輿(欲如意足,希向喜樂,莊嚴彼法,所願均得;2.念如意足,一心正住,所願皆得;精進如意足,惟專觀理,使無間雜,所願均得;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無馳散,所願均得)。

  

  19、止觀

  

  王及大臣有種種車莊,以衆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莊飾;

  

  比丘、比丘尼以止觀爲車。

  

  20、正念

  

  王及大臣有駕禦者,謂禦車人;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爲駕禦人。

  

  21、己心

  

  王及大臣有極高幢;

  

  比丘、比丘尼以己心爲高幢。

  

  22、八支聖道

  

  王及大臣有好道路,平正坦然,唯趣園觀;

  

  比丘、比丘尼以八支聖道爲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

  

  23、智慧

  

  王及大臣有主兵臣,聰明智慧,分別曉了;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爲主兵臣。

  

  24、智慧

  

  王及大臣有大正殿,極廣高敞;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爲大正殿。

  

  25、無上智慧

  

  王及大臣升高殿上,觀殿下人往來走踴、住立坐臥;

  

  比丘、比丘尼以升無上智慧高殿,爲自觀己心,周正柔軟,歡喜遠離。

  

  26、四聖種

  

  王及大臣有宗正卿(掌其親族等事之官),谙練宗族;

  

  比丘、比丘尼以四聖種爲宗正卿(衣服喜足聖種;飲食喜足聖種;臥具喜足聖種;樂斷樂修聖種)。

  

  27、正念

  

  王及大臣有名良醫,能治衆病;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爲良醫。

  

  28、無礙定

  

  王及大臣有正禦床,敷以氍氀……,覆以錦绮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羅波遮悉多羅那(毛織品);

  

  比丘、比丘尼以無礙定爲正禦床。

  

  29、不動心解脫

  

  王及大臣有名珠寶;

  

  比丘、比丘尼以不動心解脫爲名珠寶。

  

  30、自觀己心

  

  王及大臣極淨沐浴,好香塗身,身極清淨;

  

  比丘、比丘尼以自觀己心爲身極淨。

  

  以上所列的王及大臣的叁十種事,與比丘、比丘所擁有的叁十種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性。所謂的叁十德,其中有一些有所重複,比如說“正念”、“智慧”等都曾出現過好幾次,但是第一次出現,其用意是很有差別的。有些名相比較抽象,比如說“止觀”、“喜”、“法味”、“叁定”等,此外就不一一加以解釋了。如果我們將王及大臣所擁有的叁十種事,與比丘比丘尼所擁有的叁十種德進行一番對比,便可以發現二者的顯著差異。首先是從境界的層面方面,王及大臣是世俗的最高層面,而比丘比丘尼的種種德行,是出家人修行所追求並努力達到的層面。前者是世間的層面,後者是出世間的層面。其次,在功用上,世間王及大臣的種種事,可以使貴族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而比丘比丘尼所具備的德行,可以“舍惡,修行于善”,從而爲自己的修行道路准備各種資糧。最後,從獲取方式上,王及大臣的種種事,是努力向外攫取,注意重于物質欲望方面的享受;而比丘比丘尼的德行,則注重于向內求,偏重于內省與靜慮,主要是追求精神方面的陶冶與超脫。

  

  佛陀在最後教導大衆,作爲比丘、比丘尼,唯有把上述的叁十種德行修習,按照這叁十種標准努力去實踐,不能有絲毫的折扣,才是對世尊真正的“敬重奉事”,才是真正的恭敬叁寶,才是真正的踐行解脫之道。 (09.03.18)

  

《漫說《中阿含》(卷十五)~A 一、叁十喻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