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頻鞞娑邏王迎佛經
說法地點:摩揭陀國
參加人員:頻婆娑羅王、國之臣民及諸比丘等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摩竭陀國頻鞞娑邏王聞佛的聲名,而往詣佛所。隨從臣民們看見佛的身邊,有極受人崇敬的郁毘邏迦葉也在座,竟不知何人爲師。佛陀乃教迦葉說明其皈依佛的因緣。大家始知道佛陀的威德竟爲如此。佛陀爲頻婆王說五陰之生滅無常法,王聞後,即得清淨的法眼,終于皈依佛而爲優婆塞。
對于佛教大略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佛陀住世期間,有兩位國王對于佛法的護持力度,可謂是不遺于力。他們分別是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和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這兩個國家,在當時的十六大國中,其綜合國力位居前列。前者是古印度老牌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後者是新興的商業、軍事強國。如果用當今的語言來表述,前者就是一位彬彬有禮的有教養的、滿嘴之乎者也的紳士,後者就是一位財大氣粗、腰纏萬貫、嘴裏叼著古巴雪茄的暴發戶。富有戲劇性的是,這兩位國王的後繼者,似乎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經曆。比如說,頻婆王的繼承者叫阿阇世,他一開始犯糊塗,跟著提婆達多後面一起勾結,聽信讒言把自己的老父王給囚禁起來。而波斯匿的兒子琉璃王呢?卻是道德敗壞、殘暴無度的極端複仇分子,不但把自己的父王趕出了國度,而且還叁番五次地侵略他國,最後徹底毀掉了釋迦族。二者的結局也是不一樣的,阿阇世王後來迷途知返,至心皈依佛陀,成了一名虔誠的護法教徒。他的子孫也很是興旺,出了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阿育王不但統一了全印度,而且還是一名佛教的最有力的支持者與弘法者。反觀琉璃王,據佛經中記載,在滅掉了釋迦族不久,就墮入無間地獄,飽受痛苦的折磨。
從時間上來講,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接觸佛陀和佛法的時間似乎更早一些。我在自己的拙作《走近佛陀》這本小冊子中,曾經就這就個問題進行過一番探討。當初悉達多太子夜間悄悄逾牆出家之後,他一路上風餐露宿,開始了苦行的生活。但是他並不是漫無目的地四處飄蕩,他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摩揭陀國。由于佛陀初出家時的言行舉止,與那些所謂的沙門們的完全不一樣,處處顯得超凡脫俗,這一切很早就引起國王頻婆娑羅的注意。他曾經帶著自己的貼身衛士和大臣,赴太子修行的地方,拜會悉達多,並許諾把軍隊交給他指揮。從這些故事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第一點,就是頻婆王在釋迦佛剛出家未久時,他們就已經相識,並成爲很要好的朋友;第二點,這部《頻婆娑羅王迎佛經》中發生的故事,是在太子成佛以後的事情,我估計在太子初成佛的最初十年之間。此時頻婆王去拜會佛陀,他們決不是初次會面。從個角度上去講,我們可以推測出這部經中所述的情況,估計滲進了一些文學的成份。主要原因就是佛經在傳承過程中,爲了增強可讀性,進行適當地加工,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故事發生在佛陀初成佛的大約前十年,世尊帶著許多都已見道的大弟子們,一起奔赴王舍城的摩揭陀邑,大家都安住在邑旁的一處深林之中。這個消息很快被國王知悉了,他很是高興,于是就召集四軍,以及衆多大臣,一起前往拜望佛陀。頻婆王大老遠就一眼認出了佛陀,他見到佛陀端坐于林樹之間,其形象十分莊嚴,“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炜晔,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禦,息心靜默”。將至樹林的時候,國王親自下車,將自己渾身上下收拾利落,“一切除卻,及四種軍”,然後緩步走到佛陀的跟前,禮過以後,自報名姓:“世尊!我是摩揭陀王洗尼頻婆娑羅。”
世尊聽後,便告曰:“大王!如是如是。”說完請國王入座。
頻婆王坐已,環顧佛陀前後的諸位弟子,忽然間他看到了尊者郁毗羅迦葉也在座中,深感驚奇。這裏順便說一句,佛陀的弟子中,名叫“迦葉”的實在太多,如今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號稱苦行第一的“摩诃迦葉”。此外還有不蘭迦葉,迦葉叁兄弟等等。而這位郁毗羅迦葉具體是做什麼的,似乎不太詳細。但是從後面的經文中可以得知,這位迦葉尊者以前也是外道,是位拜火教的頭領,在摩揭陀國很是有名,連國王頻婆娑羅對他都耳聞十分。經中對此述道:“尊者郁毗羅迦葉是摩揭陀人意之所系,謂大尊師是無著真人”,就是說整個摩揭陀國的臣民百姓,都把郁毗羅迦葉當成了他們的精神支柱,認爲他是證得解脫之道的“無著真人”。當時隨從國王前來的臣子們以及衆多圍觀的百姓們,都感到很納悶——此處需要說明一下,國王頻婆娑羅並不“納悶”,因爲他早就與佛陀相知,知道佛陀是位十分了不起的大覺悟者。
那麼大家“納悶”什麼呢?既然郁毗羅迦葉是摩揭陀國人民的精神支柱,他今天坐在佛陀的身邊,是什麼原因呢?他是前來與佛陀切磋真理的呢?還是來向佛陀傳授道法的呢?“沙門瞿昙從郁毗羅迦葉學梵行耶?爲郁毗羅迦葉從沙門瞿昙學梵行耶?”就是說,眼前的二位究竟是什麼關系?道友關系?師生關系?如果是師生關系,那麼誰是誰的老師呢?所有這些,都是圍攏在摩揭陀國臣民們一個解不開的“心結”。
這些摩揭陀國的臣民們的心中所念,很快就被佛陀覺察到了。他就對郁毗羅迦葉說了一段頌,大意是:
郁毗羅迦葉啊,你是出于何種原因,
抛棄以前的拜火教呢?你說給我聽聽吧!
加葉啊,你“事火”的初衷,
就是爲了貪圖種種美味,以飽口腹之欲;
但是,那些“事火”的行徑,都是汙穢不淨的——
你覺察到了這一點;
你意念之中,已經遠離了種種飲食的美味,
你開始厭離起人天之中的快樂了;
迦葉啊,
你把事情的經過都陳述一遍,
可以嗎?
郁毗羅迦葉回答道:
無上的世尊啊,
我已覓見寂靜滅盡之法,
它們是無爲的,卻不是欲有的,
除此之外,根本就沒有什麼可以珍惜的東西;
因此,我與拜火教徹底訣別。
如今,我以世尊爲最勝,
因爲世尊已經了知徹證了世間諸法,
我甘願禮伏在世尊的座前,
啓悟這些最勝之法!
佛陀聽後,就對迦葉說:“迦葉!汝今當爲現如意足,令此衆會鹹得信樂。”
這裏的“現如意足”,就是讓迦葉施展神通。要知道,佛陀是一貫反對隨意在衆人面前炫耀神通的。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會同意甚至鼓勵弟子們施展神通呢?就是爲了讓大家樹立對佛法的信念,“鹹得信樂”。于是郁毗羅迦葉尊從佛陀的教導,就搖身一變,一下子就沒了蹤影。經中對此點的描述十分傳神,茲錄如下:
于是,尊者郁毗羅迦葉即如其像作如意足,便在坐沒,從東方出,飛騰虛空,現四種威儀:一行、二住、叁坐、四臥。複次,入于火定,尊者郁毗羅迦葉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焰,青、黃、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如是南、西、北方,飛騰虛空,現四種威儀:一行、二住、叁坐、四臥。複次,入于火定,尊者郁毗羅迦葉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焰,青、黃、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上面所描述的,就是阿羅漢的一些神通之術。從這裏可以看出,所謂神通之術,絕非小神小通,而是大神大通。這種神通,不是自己“求”來的,而是隨著自己的修行層次的提高,自然而然地伴隨而來。比如說讀書,“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書讀熟透了,其意思自然就明白了,沒必要去逐字逐句去講解了。
迦葉在施展完神通術之後,就向佛作禮:“世尊,佛是我師,我是佛弟子,佛具一切智,我無一切智。”迦葉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告訴大家,佛陀才是老師,他哪裏有資格當佛陀的老師呢?這些摩揭陀國的臣民們一聽,才終于搞明白了: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
佛陀知悉了大家的心念之後,就開始爲頻婆王說法。主要內容是“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進一步說明了一些更深層次的道理,諸如“毀呰爲災患,生死爲穢”,教導大家“稱歎無欲爲妙”,修學佛法求證解脫,是一件多麼妙不可言的大好事。
當然,佛陀此次說法的重點是頻婆娑羅王。因爲國王與普通百姓不同,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根機,不需要從最基本的一些道理開講,因此佛陀就爲他宣說了高層次的四聖谛法門,五陰生滅法門,以及各種無我、、無常、空我的法門。這些道理我在前面的相關隨筆中都已經涉及過,這裏就不再詳細分解了。
當佛陀爲國王以及摩揭陀國的臣民們一一說法後,大家都心開意解,頓前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光明。大家都從座而起,稽首佛足,對佛陀說:
“世尊!我今自歸于佛、法及比丘衆,唯願世尊受我爲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大家皆大歡喜,禮佛而去……
(界定,2009年3月2日,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十一)~E 五、頻鞞娑邏王迎佛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