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一)~C 叁、四洲經

  

叁、四洲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阿難、諸比丘

  

  經中大意:此經主要闡述貪欲的害處,世人往往是欲壑難填,而知足少欲者,則是少之又少。佛陀自述其前生爲頂生王,而作爲轉輪王時,統領四洲,更隨其意念而入于叁十叁天的法堂,和天帝釋各坐半座。然而意還不足,欲驅帝釋天,而奪其半座打好作爲天人之王。此念剛發,就墮下界,就失去其如意足神通而命終。這都是由于欲望無窮,不知足所導致。

  

  這部《四洲經》,它的中心思想不是講四大洲如何如何殊勝,而是講佛陀過去世曾爲頂生王時的一些經曆,其核心是講欲望的害處,以及非份之念(貪念)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故事的開頭與其他經典也大致相仿。有一位比丘——也就是佛陀的侍者阿難——從禅定進行思維,便産生了這樣的一個念頭:“世人甚少少能于欲有滿足意,少有厭患于欲而命終者。世人于欲有滿足意,厭患于欲而命終者,爲甚難得”。這段就是經文的主題,它的意思是說,世間之人只有絕少一部分人會感到滿足;而那些對欲望産生厭惡並且將其視作一種病患者,則更加稀少。絕大多數人,就是臨死之前,也是欲念重重,始終是無法割舍下心中的貪欲。

  

  阿難從禅定中出來後,就把自己所生起的這個念頭,向佛陀作了彙報。佛陀聽後很是贊同,說“阿難!你說得很對,實際情形就正如你所說。”佛陀說到此,就向阿難提起了自己的過去世的一些情形。

  

  在古印度的太古時期,有一位轉輪聖王,他的名號叫頂生王,人稱頂生王。這位國王很是聰明智慧,作爲一位世所罕見的轉輪聖王,他擁有四種軍隊,而成就七寶。凡是轉輪聖王所該擁有的一切,他都具足了。後來,隨著他在位時間的增長,他的威信也遍布整個南瞻部洲,因此整個大洲的諸小國王和臣民都來歸順于他,最後整個南瞻部洲都歸屬他的英明領導。到這個時候,可以說他是要什麼有什麼,真正達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經中記述他曾經動過一個求財的念頭,結果他的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天上落下的珠寶如下雨一樣,最後宮殿裏的珠寶堆得跟小山似的,以至于連國王在宮中走路都會被珠寶羁絆。

  

  按理說,這位頂生大王的福報可以說抵達極致,但是他卻動起了念頭:我有如此的神通,有如此大的福德,有如此高的威望,如果僅僅統率一個南瞻部洲,實在是太屈才了。按照我的實際福報與能力,其他叁個洲——西年賀洲、東勝身洲、北俱盧洲,都應該歸我管轄才是。于是他帶領著他的四軍,前呼後擁,依次把其他叁個洲都降伏了。至此,他就是閰浮提等四大部洲的總舵主了,他爲此得意洋洋了好長一段時間。

  

  可是當他陶醉了一段時間後,又開始不滿意現狀了。怎麼辦呢?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叁十叁天之上。大家都知道,叁十叁天是帝釋天的地盤,在那裏一切都由天帝釋說了算。但是這位頂生王卻不顧這些,他認爲自己的福德與威望,不能說在天帝釋之上,起碼也能夠平分秋色吧!于是他就跟他的臣子們說:“我複曾從古人聞之,有天名曰叁十叁天,我今欲往見叁十叁天。”于是這位頂生大王,就“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往,及四種軍,向日光去”。

  

  那麼帝釋天的主殿在哪裏呢?經中說它位于須彌山的南邊,其形猶如一塊“大雲”,此爲叁十叁天“正法之堂”,平時天帝釋就帶著臣子們在這裏辦公,處理公務。這位頂生王自信心很高,于是就大踏步地邁入法堂,朝著坐在正中央的天帝釋揖了一下手。天帝釋見到頂生王來了,對他是禮遇有加,“天帝釋便與頂生王半座令坐”,就是把自己正中央的禦座分出一半來,請頂生王坐下。我們想想,從古至今,我們幾時見過,有哪個國家的皇帝對如此禮遇遠道而來的國王?可是天帝釋做到了,他的意思是想讓頂生王與他共治天廷。這位頂生王倒也毫不謙讓,甚至連象征性地辭讓都沒有,讓一屁股坐在了天帝釋讓出的另一半禦座上。此時,頂生王與天帝釋幾乎是無有差別,經中說“光光無異,色色無異,形形無異,威儀禮節及其衣服亦無有異”。但是他們之間難道一點差別都沒有嗎?不是的,“唯眼眴異”——就是眼睛轉動的地方有些差異。這裏的“眴”,就是看人的樣子。那麼,二者看人的樣子究竟有什麼不太一樣呢?根據我個人的揣測,就是天帝釋的眼神是一種泰然自若,心澄若水;而此時的頂生王呢?眼睛裏流露出來的,大約就是自滿自得,甚至是不可一世的那種神情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胡亂猜測,未必正確。

  

  此時的頂生王,可謂是位極天尊,他已經與天帝釋平起平坐,又有什麼不滿足的呢?在叁十叁天呆得時間稍久,這位頂生王又開始打起如意小算盤起來了。他就動了這樣一個念頭:“我今甯可驅帝釋去,奪取半座,作天人王,由己自在”。看來,天上的“半座”是遠遠不能滿足項生王了,他得坐滿座,他要當叁十叁天上的唯一老大。項生王的這個念頭,使我想起了宋太祖趙匡胤,這位開國皇帝有一句名言,叫“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最後把李後主給毒死了,他當了大宋天下的唯一皇帝。這位頂生王也是這樣,天帝釋讓半座給他,已經是仁義至極,可是頂生王卻不安本份,竟動起了把天帝釋趕走的貪念來。結果他的如意算盤打成功了嗎?絕對不可能成功!經中記載說,“彼頂生王適發此念,不覺已下在閰浮洲”,剛剛動了個貪念,立馬就被貶到南瞻部洲了,而且從原來的統轄四洲,變成一洲了。更要命的是,他的神通沒有了,而且還患上了莫名其妙的重病。從此他是一病不起,日薄西山一日不如一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把臣子們都叫到病榻前,作最後的囑咐。他說,我之所以落得今天這個下場,都歸咎于他自己的不知足。得了南瞻部洲後,不知滿足,就打起了其他叁洲的主意;當四大洲均在他的一統領導後,他又開始打起了叁十叁天的主意;當天帝釋讓半座給他的時候,他卻一心想把天帝釋趕下臺,自己一心獨大。實際上,當個南瞻部洲的轉輪聖王,就已經不錯了嘛,可是他一而再、再而叁地不知足,最後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何苦來著?最終歸結爲一句話,叫做“意不滿足而命終”。佛陀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深有感慨,他隨口而說頌曰:

  

  天雨妙珍寶,欲者無厭足;欲苦無有樂,慧者應當知。

  

  若有得金積,猶如大雪山;一一無有足,慧者作是念。

  

  得天妙五欲,不以此五樂;斷愛不著欲,等正覺弟子。

  

  以上這十二句頌所述道理很淺顯,我就不再一一解釋了。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現在,讓我們反省一下,這句被我們當作口頭禅時常挂在嘴邊教訓信衆們的兩句話,各位法師,末學鬥膽問一句:您做到了嗎?您真的做到了嗎? (界定 2009年2月28日,于南海普陀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