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九)~E 五、手長者經(上)

  

五、手長者經(上)

  

  說法地點:阿邏鞞伽邏的惒林之中

  

  參加人員:手長者、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手長者以惠施、愛言、利行、同事之四攝事,攝受大衆。有一天聞佛說法,回家坐禅,而成就四無量心。叁十叁天知道而稱歎,毘沙門天王因告長者,長者則默然守定,而得佛在比丘衆當中.歎其七種未曾有之法。後有一比丘往詣長者,說佛稱歎他,且爲說法。比丘回去後,向佛報告,佛陀又稱說手長者有無求無欲的第八未曾有之法。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這個阿羅鞞伽羅國位于何處呢?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它並不屬于當時的十六大國之內。其位于舍衛城的南方,濱臨恒河。該國大致位于由波羅奈斯沿恒河上溯十二由旬,舍衛城之南叁十由旬之恒河沿岸(一由旬按15公裏計算)。根據《大智度論》及巴利文增支部的相關記載,佛陀曾居于該國著名寺院阿迦羅瓦寺,並在此說法。此國氣候寒冷且多蒺藜,佛臥其間而不以爲苦。

  

  本經的主人公是位手長者。爲什麼叫手長者呢?可能是他的名字翻譯爲華文,其義即爲“手”。具體是什麼意思,我也沒有最終弄明白。從經中的記述來看,這位手長者也是位商業界的巨子,而且他還是很有領導才幹的領軍人物。爲什麼這麼說?經中記述說:“手長者與五百大長者俱,往詣佛所”,佛陀到手長者之後,就問他:“手長者,汝今有此極大衆,長者!汝以何法攝此大衆?”這這段敘述中,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位手長者是這五百位大長者之中的“頭兒”,如果他們都是商業界的精英,那麼把手長者比之爲當前的“工商協會會長”,我看是十分合適的。

  

  佛陀在這裏,就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契機。什麼樣的契機?就是在統攝大衆時,無論是僧團還是社會上的團體,如何去團結大家,提高大家的凝聚力?說白了,也就是教我們如何當領導,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這是佛教裏的管理學,需要我們認真地學習領會才是。

  

  那麼這位手長者是如何回答佛陀的呢?他對佛陀說:“世尊!謂有四事攝,如世尊說,一者惠施,二者愛言,叁者以利,四者等利”,這就是佛教界有名的“四攝”法門。在這裏,手長者對于不同的對象,實施不同的方便對策,即“或以惠施,或以愛言,或以利,或以等利”,就是說,對象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說,有的人喜歡人家布施,他就用布施來攝服他;有的人喜歡聽好話,他就用各種好聽的話來攝服他;有的人比較重于利益,他就用分享利益的方式來化導他;有的人重于同事之樂,他就通過與他合作的方式規攝他。這裏的“等利”,相當于四攝之中的“同事”。所謂“等利”,就是通過與人合作的方式,讓對方也獲得與自己相等同的利益,等于是大家都是五五分成,自己一點也不多拿。我們試想一下,采用此四種方法與別人相處,人際關系能搞不好嗎?

  

  佛陀聽了手長者的一番話後,對他是大爲贊賞:“善哉!善哉!手長者!汝能以如法攝于大衆,又以如門攝于大衆,以如因緣攝于大衆。”不僅如此,佛陀還說,無論是過去的沙門、梵志,還是未來的沙門、梵志,都是以此四攝法門來統攝大衆的。如果大家都以四攝來處理人際關系,那麼融洽的人際交往,我們必定會應付自如而遊刃有余。

  

  世尊在贊歎了手長者一番之後,便運用種種方便,而爲他說種種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這位手長者聽聞了佛陀的一番教導之後,心裏可高興了,他辭別佛陀之後,就與大家一起,各自回家。回到家裏,他逢人便講說自己聽聞佛法後所獲得的利益,並且勸導家裏人和街坊鄰居,都來皈依佛陀。而且,這位手長者很不簡單,他在聽聞了佛陀的教法之後,就按照教法上所說的,努力去實踐修行。經中說他“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進而“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我們若細想一下,手長者此時所修的,就是四無量心,修習四無量心,就可以在命終之後,上生梵天。

  

  我們常說人間之事,天上盡知。當這位手長者在精進修習四無量心的時候,遠在叁十叁天之上的那些天人們,簡直跟開了鍋似的,大家聚集在法堂,都在熱烈地討論之中。大家都對手長者是贊歎有加,說他“有大善利,有大功德”。並且,毗沙門天王還特地跑到手長者的跟前,把諸天的議論內容向手長者作了詳細通報。但是手長者並沒有理會他,他是“默然不語”,他“不觀、不視毗沙門天王”,爲什麼?因爲“以尊重定、守護定故”。讀到這裏時,我們就需要切記的一件事情,當一個人正在坐禅入定時,我們千萬不要隨意去打攪他,如果此時他被打攪了,那麼對他的道業將是一個很重要的幹擾。所以阿難就很有智慧,每逢佛陀在靜室之中入定時,他從來不會去面見佛陀,哪怕是到了天崩地裂的緊要關頭,也決不能去打攪。而坐禅的人更要注意這一點,自己入定時,不要輕易爲外境所轉,即使你對外界發生的一切事都了如指掌,也仍然是不可輕易出定,即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這位手長者就很是了不起,他爲了守護自己的定力,無論毗沙門天王對他是如何贊歎有加,他始終是不看不語。從這一點上講,我們應該向手長者致敬,應該虛心誠懇向他學習,深切體悟這種榮辱不驚、潛心修習的處世原則。當然,佛陀對于手長者的這種精進修持的學修態度,自然是贊歎有加。他曾在無量百千大衆之中,對手長者是“咨嗟稱歎”,說手長者具備了七種未曾有法,它們分別是:信、戒、慚、愧、多聞、捨以及慧。關于這些內容,我們到下一節再來談這個問題。

  

  既然佛陀對手長者是如此贊歎,自然引起了大家對手長者的欽敬之心。有一位在適當的時機,就到手長者家去登門拜訪——當然,也可以理爲利用乞食之機前去請教佛法。比丘將佛陀的贊歎如實向手長者進行了轉達。

  

  手長者聽後,就趕緊問比丘:“尊者,是時無白衣耶?”意思就是說,佛陀說這番話時,有沒有居家的信衆在場呢?

  

  比丘感到很納悶:“當時沒有居家信衆在場啊。手長者,這很重要嗎?”比丘的意思是說,當時即使有在家的信徒在場,又有什麼關系呢?

  

  這時手長者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尊者啊,佛陀說這番話時,倘若有在家的信衆在場,他們可能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對佛陀所說的話深信不疑,同時也會對我生起恭敬禮事之心;而另一種人可能會對佛陀的贊歎生起疑惑之心,這些人萬一對世尊贊歎我的話不服氣,那麼他們的心中一定會生起反感。要知道,對世尊的說法生起疑惑之心,那樣所受的惡報是相當嚴重的。無論是對我恭敬,還是對我不服氣,我都不願意見到任何一種結果啊!”

  

  手長者在這裏是說,他既不希望居家的信徒們贊歎他,也不希望居士們生起嗔恨之心。生起嗔恨心會墮入惡道,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手長者爲什麼不希望居士們贊歎他呢?根據我的理解,這位手長者是真正的開悟之人,但是他深深地知道,無論他修持的再好,無論他達到了何種境地,有一點是無法變更的,那就是他還是位成家學佛的優婆塞。作爲居家的信徒,受到居士們的贊歎,那是不太好的。那麼居士們應該贊歎誰呢?應該贊歎佛陀,應該贊歎比丘,應該贊歎佛法,應該贊歎整個僧伽大衆。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當前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就是極少數居家學佛信士好爲人師,對出家比丘妄加指摘,橫挑鼻子豎挑眼,不自量力地到處講經說法,有的甚至還廣納門徒。個別比丘僧不知羞恥,四處炫耀自己是某某居士的學生。要知道,無論出家居家,四衆弟子的共同的、最高的導師,是我們尊敬的釋迦牟尼佛;佛陀涅槃後,以戒爲師,以比丘僧爲師,這個總原則萬萬不可顛倒,否則便會陷入邪魔外道之列!《心經》中言“遠離顛倒夢想”,若禮居家信士爲師,豈不是落入“顛倒夢想”之險境?!

  

  當這位比丘將手長者的一番話回去後向佛陀啓禀之後,佛陀再一次贊歎道:

  

  “我以是故,稱說手長者有七未曾有法。複次汝等當知,手長者有第八未曾有法:手長者無求無欲。”

  

  那麼手長者的七未曾有法是怎樣的?爲佛陀所贊歎的第八未曾有法又是些什麼內容?在本經的下部,我將再作分析。

  

  最後,我將《手長者經》(上部)作一簡略總結:

  

  1、四攝法門,是佛教界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靈丹妙藥,它是獨具佛教特色的人事管理學,它不僅適用于佛教,也完全適用于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普通百姓,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2、與前面的《郁伽長者經》長者經相同,居家優婆塞,同樣可以證得極高的修持境界;

  

  3、我們學習禅定,首先要入手的是內觀,不要爲外境外轉,否則容易出偏差;

  

  4、四衆弟子當以佛陀爲師,爲戒爲師,以比丘僧爲師,諸位切莫顛倒!

  

  (2009.02.16.于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九)~E 五、手長者經(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