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修羅經
說法地點:鞞蘭若村黃蘆樹園
參加人員:婆羅邏阿修羅王、牟梨遮阿修羅子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婆羅邏阿修羅王報告佛:大海有八種未曾有之法。佛也爲說正法與律當中的八未曾有法。阿修羅王聽後乃歎如來的八法,並自皈依佛法僧。
二種八未曾有法比較如下:
(1)大海漸廣漸深,正法與律漸修漸學;
(2)大海不失潮時,正法與律當中的四衆弟子,不犯戒;
(3)大海甚深極廣,正法與律亦一樣;
(4)大海水鹹同一昧,正法與律中,無欲爲味,覺、息道味等同一味;
(5)大海有無量珍寶,正法與律,有四念處,乃至八聖道之珍寶;
(6)大海爲大神所居,正法與律爲四向四果聖者所居;
(7)大海不受死屍,正法與律中,聖衆清淨,不容不精進,不納非沙門、非梵行者;
(8)大海受五河之水而無差別,四姓入正法中亦無差別,同爲沙門釋子。
佛教的根本理論就是因緣所生法,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六道輪回的善惡因果報應理論。所謂六道,也就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有關阿修羅的佛教經典比較多,很多經典都或多或少地談到了阿修羅,而在《長阿含經·世記經》中,還專門列了一個“阿須倫品”。在這一品中,明確告訴我們阿修羅居住在須彌山之北的大海水底,其處有阿修羅王遊戲娛樂的宮殿園林。當然,須彌山的大海深處,東南西北都有阿修羅的居所,並不局限于北邊。這裏需要說明一下,從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大海之中到目前爲止,似乎還找不出比人類更高級的生物,更談不上有七情六欲的阿修羅衆生。那麼如何理解阿修羅道呢?我個人的看法是,佛經中的阿修羅,是居住于須彌山四周的大海之中。而這個須彌山到底在哪,我想並不局限于我們這個地球的所有山峰;佛經中所說的大海,也未必就是特指的我們地球上的海洋,這些都應該是泛指。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我們未知的世界無窮無盡,我們不能將佛經中所描述的物體與現實之中的物體加以比較,否則便會得出錯誤的偏見,這是我們在讀經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不過作爲六道衆生之一,阿修羅的神通好像比我們人類要廣大的多,生活條件也不錯。不過阿修羅的嗔恨心比較強烈,動不動就火冒叁丈,經常與諸天打仗,彼此互有輸贏。正因爲阿修羅生活得比我們人類滋潤,因而他們可以自诩爲有“八未曾有法”。讓我們來看看阿修羅的八種未曾有法:
1、“大海從下而上,周回漸廣,均調轉上,以成于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
2、“大海潮未曾失時”;
3、“大海水甚深無底,極廣無邊”;
4、“大海水鹹,皆同一味”;
5、“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貴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
6、“大海中大神所居”、“大海中甚奇甚特,衆生身體有百由延……”;
7、“大生活經驗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
8、“大海閰浮洲中有五大河,……悉入大海,既入中已,各舍本名,皆曰大海”。
我想這位婆羅邏阿修羅王在向佛陀講述大海所具的八種未曾有法時,他的表情一定是眉飛色舞,渾身洋溢著自豪感與成就感,因爲每一個未曾有法,都讓“諸阿修羅樂大海中”,也就是居于大海之中,享受著各種樂趣,樂在其中,而舍不得離開。但是當他聽完了佛陀的八種未曾有法時,他的表情是什麼呢?讓我們先看看佛陀的“八未曾有法”:
1、“我正法、律中漸作漸學,漸盡漸教”;
2、“我正法、律中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夷)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
3、“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
4、“正法、律中無欲爲味,覺味、息味及道味者”;
5、“我正法、律中多有珍寶,無量貴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這些珍寶主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共計爲叁十七道品。
6、“我正法、律中聖衆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诃、向阿羅诃、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這裏的“向”,是“接近”之義。“向阿羅诃”,就是接近阿羅漢的果位,介于阿羅漢和阿那含之間的那個果位;
7、“我正法、律中聖衆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衆之中,然去聖衆遠,聖衆亦複去離彼遠”;
8、“我正法、律中刹利種族姓子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門;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彼舍本名,同曰沙門”。
世尊在述說了以上八種未曾有法,並說“令諸比丘見已樂中”。下面我對上面的八點比丘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略加評述。
關于第一點,所謂正法、正律,都是佛陀住世時親口所說的法,所製定的戒律,它和後來所謂的“正法”(像法、末法)的含義並不相同。佛陀在這裏指出,學習佛法、持守律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指望每一個比丘一下子都“頓悟”了。就像大海一樣,大海之水並不是僅憑一日之功就成就浩瀚之水,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學佛成佛也是一樣,不要指望一下子都能夠成佛作祖。所謂“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也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
第二點是強調的持戒的重要性。那麼大海之中的潮水與持戒二者有什麼關系呢?根據我的理解,潮水有規律性,一日兩度潮,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基本上沒有變更過;而比丘持戒呢?從持守戒律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生命的終結,都不會有所中斷,他會數十年如一日不退道心,守持戒條。這裏所講的是二者都有相似的持續性與永久性,因此佛陀說“乃至命盡,終不犯戒”。
第叁點,謂佛法廣大無邊,像大海那樣無邊無際。因此後世往往會講,叫“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可由可見佛法的精深與博大。
第四點,大海之水是既苦而澀的,而且任何地方的海水,味道都是一個樣。而佛法中的滋味相同點在哪裏呢?就是兩個字:“無欲”,就是不生起任何貪求的欲念。像貪、嗔、癡等都是有欲的表現,五戒十善的對立面,就是有欲。西方人把宗教的核心理念歸結爲“禁欲”二字,從某種意義上講,與“無欲”的內容雖有所不同,但出發點則是基本相同的。
第五點,把叁十七道品,作爲正法正律之中的“珍寶”,可見叁十七道品在佛法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點,把超凡趨聖的四個次第分解爲八個階位,並把它們視爲“我正法、律中聖衆大神”,可謂形象而精到。
第七點,強調僧團的清淨與純潔。在這裏,佛陀也坦承,在佛教的出家比丘隊伍中,的確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不“精進”的,他們“非梵行稱梵行”,就是說明明不講修行,卻口口聲聲地說自己一天到晚就是參禅打坐,念佛誦經,一刻也未閑著,而實際上他們盡做些雞鳴狗盜的壞事。甚而“非沙門稱沙門”,明明不是出家人,卻打扮成出家人的模樣,欺诳白衣,騙吃騙喝騙財騙色。佛陀說,這些腐敗份子雖然身處在聖衆之中,但是他們距聖衆的境界還差得無比遙遠,遠不是十萬八千裏所能形容的。但是我們從這些經文中,也隱約地覺察出,這些“非梵行”與“非沙門”們,在佛陀住世的時代,已經混迹于僧團之中,從事著破壞僧團、毀壞佛法的罪惡勾當。
第八點,體現的是佛陀的平等觀。就是說無論以前是何種身份何種膚色何種工作,一旦剃除了須發出家之後,都一律稱作“沙門”,必須要“舍彼本名”,以前的名字不存在了。這裏插一句閑話,佛教初傳中國之時,漢地的一些人出家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延用俗名,後來到道安法師時才將僧人一律改姓“釋”。那麼那時的出家人爲什麼沒有“舍彼本名”呢?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話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作些研究。
佛陀說完了正法與律當中的八未曾有法之後,就問婆羅邏王:“若我正法、律中有八未曾有法,若汝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此二法未曾有法,何者爲是、爲勝、爲上、爲最?”——如果將兩種未曾有法進行對比,那麼哪種未曾有法更勝一籌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爲二者根本不處于一個層次,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沒有任何可比性,因此這位婆羅邏王回答說,“世尊!我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不及如來八未曾有法”。那麼相差多少呢?“不如千倍萬倍”,因爲二者之間是“不可比,不可喻,不可稱,不可數”。
故事的結尾,自然是以婆羅邏王皈依佛陀而謝幕。
(2009年2月9日,元宵節,界定于南海普陀山佛教協會)
《漫說《中阿含》(卷八)~D 四、阿修羅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