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八)~A 一、未曾有法經

  

漫說《中阿含》(八)

  

  (卷八)

  

  未曾有法品共有十經,在第八卷中有四經,分別是《未曾有法經》、《侍者經》、《薄拘羅經》以及《阿修羅經》;在第九卷中有六經,分別是《地動經》、《瞻波經》、《郁伽長者經》二種以及《手長者經》二種。讓我們一一分別拜讀。

  

一、未曾有法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勝林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阿難等衆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阿難尊者稱歎佛陀自初發心(迦葉佛時)、托胎、誕生、出家、成道,直至教化時代的一生當中所出現的二十四種未曾有,而不可思議之事。佛陀乃叫阿難更受持“如來知生住滅智”的未曾有法。

  

  這部《未曾有法經》,它實際上就是阿難當著佛陀的面,述說了自己聽“聞”了有關佛陀的二十四個“未曾有”,也就是二十四種不可思議的事情,阿難對這些不可思議事表達了自己由衷的贊歎,說明佛陀所具有的大福德與大神通,從而表達了阿難對于佛陀的敬慕之心,發願“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那麼阿難這個“我聞”,我想不可能全部是他的耳朵所聽到的,而有的事情,他肯定是親眼看見的。我們在大多數佛經中,比如說這部《未曾有法經》的開頭,就是“我聞如是”(有的經則是“如是我聞”,成爲後世佛經開頭的一個慣例),有的是“聞”,有的是“見”,這個需要分清楚。這二十四個未曾有當有,有些是爲我們所熟知的,有些則比較陌生。我茲將此二十四種未曾有一一列舉,有時會稍加發揮幾句。

  

  1、佛陀在昔世的迦葉佛時,就開始發下大願,就是“願佛道,行梵行”。有關迦葉佛的一些情況,我們在一些相關注解中了解得較多。迦葉佛意譯飲光佛,爲過去七佛中的第六佛,現在賢劫千佛的第叁佛。出世于釋迦牟尼佛之前,相傳爲釋迦牟尼佛之因地本師。我們在《長阿含經》的第一卷中的《大本經》就把迦葉佛的情況講得很清楚,所謂此佛于賢劫中出世,其時人壽二萬歲,屬婆羅門種姓,姓迦葉;父名梵德,母名財主,子名集軍(進軍)。其時之王名汲毗(或作波羅毗),其所治之城名波羅奈。此佛于尼拘類樹下成佛,一會說法有弟子二萬人,上首弟子有提舍及婆羅婆二人,執事弟子名善友。

  

  2、佛陀在迦葉佛時,就發願成就佛道,修習梵行,在命終之後,往生兜瑟哆天,即喜足天,爲欲界的第四天。

  

  3、佛陀在迦葉佛時,發願成就佛道,修習梵行,往生兜瑟哆天,而以叁事,也就是以天壽、天色、天譽而勝于前生的這些天人們,得到了天人們的一致贊歎,贊歎佛陀前世所具有的大如意足、大威德、大福佑與大威神。

  

  4、佛陀在兜瑟哆天壽終之後,就知道自己要進入人間的母胎之事。此時據說一切天地震動,“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暗冥處無有障蔽”,“彼盡蒙耀”。這時候所有衆生都開始知道了:“有奇特衆生生”。這裏的住母胎,所指的就是人間的母胎,它是有關佛陀的“八相成道”的內容之一。

  

  5、佛陀住于母胎時,“依倚右肋”。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有關佛陀住胎出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參照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這裏不作多說。

  

  6、佛陀在住于母胎之中,是處于“舒體”狀態,也就是全身舒展,不會像一般的胎兒都是蜷縮著身體處于母親的子宮中的。

  

  7、“世尊覆藏住母胎,不爲血所汙,亦不爲精及諸不淨所汙”。

  

  8、世尊住于母胎之時,大地震動,“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暗冥處無有障蔽”,並引得衆生爭相贊歎。

  

  9、“世尊舒體出母胎”。

  

  10、“世尊覆藏出母胎,不爲血所汙,亦不爲精及諸不淨所汙”。

  

  11、“世尊初生之時,有四天子手執極細衣,住于母前,令母歡喜,歎此童子甚奇!甚特!”並贊歎不已。這裏所說的“四天子”,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四大天王。這裏的“極細衣”,我想可能就是傳說之中的“天衣”吧。

  

  12、“世尊初生之時,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懼,觀察諸方”。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多數的佛傳中,說佛陀初生之時曾腳踏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上,唯吾獨尊”,這裏好像並沒有相關的記載,但是我相信在別的經典中會有所提及。

  

  13、“世尊初生之時,則于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滿岸,令母于此得用清淨”。

  

  14、“世尊初生之時,上虛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

  

  15、“世尊初生之時,諸天于上鼓妓樂,天青蓮華、紅蓮花、赤蓮華、白蓮華、天文陀羅花及細末旃檀香散世尊上”。

  

  16、在這裏阿難記載了一件事情,也算是不可思議之事。此外比如後面的第十七、第十八、第二十,都敘述了比較類似的事情。是什麼事情呢?就是佛陀在樹蔭下面納涼或靜坐,樹蔭不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在第十六個未曾有當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佛陀在未出家之前還是以王子的身份,他經常到農田裏去查看農夫們的辛勤勞作。有時農夫們在田裏勞動,他就坐在樹蔭下面察看。到了午後的時候,其余的樹蔭都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可是在佛陀頂上的樹蔭卻始終不移,“蔭世尊身”。這一奇迹被世尊的父親淨飯王看見了,便贊歎不已,心生是念:“今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17、在這裏,阿難又述說一事:佛陀出家以後,有一次在毗舍離這個城市遊曆。有一天就居于城外的一處大林之中,在一哆羅樹下結跏趺坐。同樣,到了午後太陽西移,而樹蔭卻覆蓋在佛陀的頂上絲毫不爲所動。這件奇事被一個人看到了,他就是佛陀的堂弟——摩诃男看到了。摩诃男見此情景,自然是贊歎不已。

  

  18、這個故事講的是猕猴獻蜜之事。佛陀有一次遊曆于毗舍離的一處茂密的森林之中,大家到了森林中之後,就把各自的缽放置于地上,世尊的缽也和大家的缽放置在一直起。有一只猕猴就把佛陀的缽拿起來抱在懷中,比丘們見了,都很緊張,生怕猕猴將佛陀的缽給弄壞了,于是就大聲地吆喝,想讓猕猴放下佛缽——從這裏可以得出結論,就是佛陀時代所用的缽,極有可能用泥土燒製而成的陶器。佛陀見到衆人如此吆喝,就及時加以製止。他對比丘們說:“你們不要大呼小叫的,這只猕猴是不會把我的缽弄壞的。”這時候,只見猕猴拿著佛缽,走到一棵婆羅樹下,然後緩緩地爬上樹去,從樹上取了滿缽的樹蜜,然後把盛滿蜜的佛缽以雙手獻給佛陀。佛陀見後卻沒有接受。這只猕猴很是聰明,它就把缽內的樹蟲一只一只地全部剔除幹淨,然後又雙手獻給佛陀,可是佛陀依然沒有接受。這只猕猴見狀,就往蜜缽中加了些清冽的山泉水,再一次獻給佛陀。佛陀此時便接受了猕猴的供養。猕猴見到佛陀接受了它的供養,便“歡喜踴躍,卻行弄舞,回旋而去”,簡直興奮得手舞足蹈,甭提多開心了。當時在場的有那麼多的比丘,應該不會是道聽途說。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佛陀的確具備大福德、大神通、大威神,可謂真實不虛!

  

  19、記載了佛陀的另一件稀奇事:有一次佛陀遊曆到毗舍離,居于猕猴水邊的一處大講堂內。有一天,佛陀把自己的坐具都拿出來曬曬,並用手拍打掉上面的灰塵。此時,天空突然之間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大有暴雨傾盆之勢。但是佛陀卻鎮定自若,對眼前的狂風黑雲完全是視而不見。只見他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地把坐具都收拾幹淨,然後緩緩走上講堂屋下的臺階。此時天上的黑雲見到世尊已經到了屋檐下,所有的雨水便直傾而下,頃刻之間山川大地便一片汪洋。有的人看了這段後,便會認爲這是種巧合。但是佛的境界決不可隨意揣度,如果我們不自量力地去妄加揣測,不僅顛倒,也十分可笑。

  

  20、這也是關于樹影不動之事。佛陀有一次遊行在跋耆國時,他坐于溫泉林的娑羅樹王之下進行禅定。結果也是一樣,就是午後其他樹影皆移,唯有此樹蔭穩居不動。這件事情的見證人是羅摩園的主人,他是親眼目睹了眼前的奇異現象,並由衷地贊歎不已。

  

  21、這則未曾有我可以用四個字加以概括,即“不聞雷聲”。這則故事我在《長阿含經》中曾經詳細地說過。大意是佛陀有一次住于一個鄉村的神廟中禅定(也有記載說是居住于村民家裏的糧倉內)。正當佛陀禅定之時,天上電閃雷鳴,結果將村民的四條耕田擊死了,並將兩個正在耕田的農夫打死了。既然人被雷電劈死了,村民們就爲死者送喪,接著當然是吹吹打打,鑼鼓喧天。後來佛陀從禅定中出來,看到大家在辦爲村民辦喪事,便向村民打聽是怎麼回事,村民就如實相告。但是村民很好奇,就問:“世尊,剛才的打雷聲音那麼大,簡直是地動山搖,難道您沒有聽見嗎?”世尊說我沒有聽見啊。村民說:“您那時候正在睡覺嗎?”世尊說我沒有睡覺啊。村民說既然世尊您沒有睡覺,那麼您爲什麼就沒有聽到炸雷聲音呢?世尊說是啊,我的確沒有聽到響雷聲音啊。——我們千萬不要以爲佛陀真的沒有聽見,他對于外面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了如指掌。既然聽見了,那麼世尊爲什麼又說沒有聽呢?這個說起來就有些深奧了,在這裏我不作深入分析。我們用佛經中的一句話來進行概括一下,即“極息至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行”。但願喜歡禅坐的朋友,可以從“極息至寂”這四個字當中,參究出無窮的佛理來。

  

  22、“世尊時在郁鞞羅尼連然河邊,阿阇惒羅尼拘類樹下初得佛道”,那時候,天降大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沒有停止,可謂是洪水泛濫,天地間處于一片汪洋之中。此時佛陀一直在一塊地勢平坦且空曠的地上靜坐,進行禅定之中,對于他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他都置若罔聞。但是令人驚奇的是,他所靜坐的地方,甚至還會塵土飛揚。大家想想看,連續下了七天七夜的暴雨,地上怎麼可能還會出現“塵起”的現象?但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還是在佛陀的身上發生了,所以這就叫世間之“未曾有”。

  

  23、關于魔王波旬之事。有關魔王波旬連續六年擾亂佛陀修行之事,我在《長阿含經》裏談得比較詳細。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所講的六年,主要是世尊尚未成就佛道的六年,也就是六年苦行的時期。因此這部經中說:“魔王六年逐佛,求其長短,不能得便,厭已而還”,結果魔王無機可趁,什麼好處也沒有撈到,弄到最後他自己都開始厭煩了,只得鳴鑼收兵,無功而返。

  

  24、“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什麼叫“念身”呢?念身又稱爲“身身觀念處”,即四念住之中的“身念住”,把所有的念頭都集中到自己的身上,觀察自己身體中的生理及心理變化,思惟“此身從何來,爲誰所造?”並觀察自己身體自相的不淨,同時觀身的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對治淨顛倒。大家想一下,世尊爲了修習“念身”,就用了七年時間,我們若要修習念身法門,沒有二叁十年,大約不會有什麼自己的心得體會。縱然你有了,也是些枝末細節,距佛陀所說的“念身”,還遠著呢!

  

  佛陀聽後,就對阿難說:“阿難!汝從如來更受持此未曾有法。阿難!如來知覺生,知住、知滅,常知,無不知時。阿難!如來知思想生,知住、知滅,常知,無不知時,是故,阿難!汝從如來更受持此未曾有法。”就是說,如來已了達宇宙萬物的一切真谛,無有障礙。因此,不僅是阿難,就連我們這些末法衆生,都要老實受持佛陀的未曾有法。

  

  最後說一句:說不定哪一天,這些“未曾有”之事,也許會在我們的身上發生奇迹。到那時,我們就可以向世間宣布:從今天開始,我們可以大開法筵,正式踐履普渡衆生的偉大事業啦!(2009年2月2日于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八)~A 一、未曾有法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