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七)~C 叁、分別聖谛經

  

叁、分別聖谛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主講人員:佛陀、舍利弗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贊舍梨子、目犍連二尊者。說舍梨子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犍連長養諸梵行,好似養母。舍梨子循佛言教,對比丘廣說四谛以及八正道之義。  

  

  這部《分別聖谛經》,它的重點落在了舍利弗對于四谛的進一步分析上面,與上面的《象迹喻經》的主旨是相同的,但是在具體細節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我的著眼點,則是放在了佛陀對于舍利弗及目犍連二位尊者的贊歎方面。

  

  如果說《象迹喻經》是舍利弗對于四聖谛的評價是:它是一切諸法的根本所在,它在諸法中最爲第一,它能夠含攝諸法。那麼佛陀對于四聖谛的評價又是什麼樣子呢?在這部經典中,佛陀對大衆比丘說:“四聖谛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它是由生到死並超生脫死的一個根本性的法門。佛陀在此進一步說,不僅是過去諸如來與未來諸如來,都是依照四聖谛的教法而修行,就是釋迦佛自己本人,也是依照四聖谛去修行實踐並最終成就佛道的。

  

  接下來佛陀開始贊歎舍利弗,說舍利弗是“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辯才慧”,並高度贊揚舍利弗成就了“實慧”。總得來說,就是說舍利弗已經具備了各種智慧,達到了“無有障礙”的地步。那麼佛陀爲什麼如此看重舍利弗呢?原因是“我略說四聖谛,舍梨子比丘則能爲他廣教、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時,令無量人而得于觀,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爲導禦也”。舍利弗不僅善于宣說,而且還能使聽衆能夠及時地引導,使他們對佛法生起信仰。佛陀不僅贊歎了舍利弗,而且還贊歎了目犍連尊者。佛陀對于目犍連尊者的贊歎爲:“目犍連比丘能立于最上真際,謂究竟漏盡”。所謂“最上真際”,就是指最高的解脫,也就是無余涅槃,與後面的“究竟漏盡”是指同一個意思。最後,世尊對二人進行了總結:

  

  “舍梨子比丘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犍連比丘養諸梵行,猶如養母。”

  

  佛陀的這段話,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爲什麼這麼說?因爲這兩句話我們很少聽說,後來的佛教高僧往往都不願意提這兩句話。把舍利弗比作“生母”,把目犍連比作“養母”,我們在別的經典上的確很難看到。佛陀爲什麼這麼說?“生母”與“養母”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對此,我個人的觀點是,佛陀的意思是,在教化衆生方面,舍利弗很會善巧方便說法,他能夠使那些對佛法沒有信念的人,會生起無上的信仰,從這個意義上講,佛陀便說舍利弗“生諸梵行”,就是能令衆生不僅對佛法産生信仰,而且會按照佛陀的教導,去老實修行實踐。因此佛陀對舍利弗的稱贊語是“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爲導禦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的親生母親,將我們的生命帶到了這個世間,僅從這一點上來講,母恩的確是恩重如山,難以回報。那麼目犍連尊者呢?他能夠“養諸梵行”,就是能夠使我們的信念不會動搖,使我們的信仰不會淡化;不僅如此,他還能使我們趨向更高的修行次第,直到解脫涅槃爲止,因此佛陀說他“能立于最上際”,也就是證得無上的涅槃勝境。我們這裏需要注意,“養母”不是“後母”,在我們的印象中,後母往往不是那麼友好、慈善,而養母就不一樣了,她們對于養子女們傾注了所有的慈愛與關懷。因此我們需要記住佛陀的話,對于學佛衆生來說,舍利弗猶如生母,目犍連猶如養母,切記切記!

  

  既然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如此深得佛陀的器重,因此佛陀就當著衆人的面,告誡大家:“是以諸梵行者,應奉事供養恭敬禮拜舍梨子、目犍連比丘”,大家都要恭敬他們,禮拜他們,不能有絲毫的貢高怠慢。爲什麼要這樣呢?原因是“舍梨子、目犍連比丘爲諸梵行者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因爲他們二位對于我們的修行道路很有助益,有了他們二位,大家就會少走很多彎路,他是我們的修行導師,我們當然要恭敬、禮拜他們二位啦!

  

  佛陀說完這段話之後,就“即從座起,入室宴坐”。

  

  值得注意的是,佛陀離開後,舍利弗開始向大家再次宣說了四聖谛法門,但是我們沒有見到目犍連尊者給大家說法。根據我的理解,目犍連此時肯定在座中的,既然佛陀當衆贊歎了二位尊者,他是不是也要在舍利弗說完之後,再說一段法語讓大家受些法益呢?我想這種可能還是存在的,但是可能目犍連所說之法與本經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估計是放到另外一部經中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在曆次佛經結集時忽略了這一點,沒有如實口述的緣故。

  

  舍利弗對大衆比丘所講的第一句話,就是“世尊爲我等出世,謂爲他廣教、廣示此四聖谛”。若仔細分析這句話,我覺得重點應落在“出世”二字上。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修習四聖谛法門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爲了“出世”,離開這個令人不安的、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的人世間,到另外一個安穩的、無憂無慮的、極度快樂的世界裏去(當然,未必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是什麼?就是無余涅槃,達到不生不死的境界之中去永存。當前的佛教界主張人間佛教,主張佛教徒應該積極“入世”,拉近與普通百姓的距離,所謂“佛法不離世間覺”、“離世覓佛法,恰如覓兔角”。我覺得這些話都沒有錯。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我們爲什麼要“入世”,爲什麼要主張“人間佛教”?我們講“入世”,是讓你入世去度衆生,而不是讓你入了世後把自己的“真正來意”給忘掉了,那就顯得顛倒。我們入世的目的是爲了“出世”,“出世”才是我們唯一的、最高的目標。無論你是修禅也好,念佛也罷,都是一個最終的目標,那就是“出世”。如果我們把“出世”二字給忘卻了,那麼對不起,你不是佛法,你是旁門左道。就連古印度的很多外道們都主張離開人世間,上生到“梵天”,相反,如果身爲佛教徒卻忙于世事而樂此不疲,把“出世”的本懷給抛于腦後,忘得一幹二淨,這還能稱“佛子”嗎?說得難聽點,簡直比外道還要外道。

  

  舍利弗在接下去的經文中,具體闡述了四聖谛的內容,尤其是對“苦谛”中的“八苦”解說得非常詳細,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參究一下,我在這裏就不多講了。在此處,我只想把苦集谛、苦滅谛以及苦滅道谛略加解說。

  

  “雲何受權集苦集聖谛?謂衆生實有愛內六處……于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爲集”。就是說,我們對于六處所産生的外在世界或內在世界,會産生愛念心、染著心,這些不好的習氣與念想彙集到一塊了,就叫“集”。我們時常會聽到有些人抱怨“整天到晚盡是被煩心事困擾著”,這些亂七八糟的煩心事彙總到一塊,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這就叫做“集”。舍利弗在經中列舉了“集”的各種表現,比如眼裏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裏聞到的……爲妻子兒女的事有操不完的心,爲田地財産而處處舍不得放不下,……如此等等,都是“集”的具體表現。這些麻煩全都攪和在一起,我們能不煩嗎?一煩,就自然是叫苦不疊。一句話,我們就是對世間割舍不下的緣故,才産生這麼多的痛苦與麻煩。因此舍利弗說,這些就叫做“愛集苦集”。

  

  那麼,“雲何愛滅苦滅聖谛?謂衆生實有愛內六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這段話講得很簡煉。但是說實話,自從佛教創立以來,迄今也快2600年了,這個世界的人,不但沒有放下,相反卻更加染著和放不下了。到今天,大家都在爭,爭水源,爭石油,爭能源,爭土地,爭利益,甚至是爭面子,我們哪一天不是在爭個你死我活啊?這種對于物欲的無止境的索求,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了,哪裏談得上什麼看開放下?舍利弗在此處講得非常簡潔而明確,要想得到解脫,就要“不染不著、斷舍吐盡”,以至于達到“無欲、滅、止沒”的境地,這樣才有獲得解脫的希望,否則,縱然你說得天花亂墜,也是白搭。舍利弗說,你有妻子嗎?如果你想解脫,對不起,你得把妻子放下,不要去想她了;你有田宅財産嗎?想要解脫,你必須把財産田宅給放下,就像從來沒有一樣……如果你想不開放不下,對不起,解脫的大門永遠向你關閉著。

  

  那麼什麼叫苦滅道聖谛呢?就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八正道”。對于八正道,很多人解釋起來比較簡單化,而且很隨意。比如說我們倘若問他什麼叫“正見”?他說,就是“正確的見解”嘛!那麼,什麼叫“正確的見解”呢?他就回答不上來了,或者他就給你來一段人雲亦雲的“大路貨”,沒有一點新意。讓我們來看看這部經中是如何解釋“八正道”的——

  

  1、正見

  

  “雲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若是苦時,集是集,滅是滅,念道是道是,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于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

  

  2、正志

  

  “雲何正志?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于中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是名正志。”

  

  3、正語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于中除口四妙行(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諸余口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語。”

  

  4、正業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于中除身叁妙行(不殺、不盜、不淫),諸余身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業。”

  

  5、正命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于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爲種種伎術咒語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不要爲了自己的修道,而用邪曲的方法去作生活,即所謂出家學道之人,如以販賣物品,占相吉凶,或用咒術,或用詐現奇特異相以自活命之類。

  

  6、正方便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于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7、正念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于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複憶、心正、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8、正定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于中若心住、禅住、順住,不亂不散,攝止正定,是名正定。”

  

  最後,舍利弗對于自己所說的“道谛”訓導進行一番總結:

  

  “諸賢!過去時是苦滅道聖谛未來、現在時是苦滅道聖谛,真谛不虛,不離于如,亦非顛倒,真谛審實。合如是谛,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滅道聖谛。”就是說,這八正道是古往今來諸佛所共修的,不是個別真理,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的真理,大家欲想成就道業,就必須要持守八正道。

  (界定 2009年1月31日于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七)~C 叁、分別聖谛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