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伽彌尼所說的事實有著很大的出入。
世尊接下來,就著上面的話題,詢問了波村長幾個問題:
1、第一個問題:
你是否聽說拘利國內蓄養了很多兵卒?——回答:聽說過。
蓄養這些兵傭是派什麼用場的呢?——回答:防偷防盜。
這些兵卒曾經受過戒嗎?他們是否擁有使他們有所顧忌的戒律嗎?——回答:沒有。理由是:這些拘利國的兵卒們,他們沒有什麼禁戒,他們無惡不作,什麼壞事都幹。
2、第二個問題:
現在有人四處宣傳說:“拘利國的兵卒是無惡不作的,事實上那個伽彌尼也是無惡不作的。”此說法是否真實?——回答:不真實,沒有這回事。理由是:這些拘利國的兵卒,在見解、欲求、願望等方面都與衆不同,簡直邪惡到了極點。而我伽彌尼卻是奉持禁戒,從來不幹壞事的。
3、第叁個問題:
拘利國的兵卒犯戒無惡不作,對于這些事情,你伽彌尼是十分清楚的;如果別人以你對這些事情很清楚爲由,而說你也是無惡不作,是否成立?回答是:不成立。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新的叁段論:
凡是知道拘利國兵卒無惡不作的人,都是無惡不作的人(大前提)
伽彌尼對利利國兵卒的無惡不作是知道的(小前提)
伽彌尼是無惡不作的(結論)
如此一來,我們便得出了一個很荒誕的結論。因爲拘利國兵卒的無惡不作的醜行其實很多人都知道的,甚至是舉國皆知,難道舉國上下都是無惡不作的人?這個結論顯然站不住腳的,因爲它的大前提存在著根本性的謬誤。
佛陀就用這樣的一個實例,來剖析波村長的錯誤傳言。世尊進一步說:他對于殺盜淫妄這些害處以及它們各自的果報都知道的一清二楚,難道佛陀也去幹這些事情?簡直是荒謬絕倫。如果以這種念頭來推演上面稱佛陀是幻師的結論,那麼後果是十分嚴重的,這就是一種毀謗佛陀的言論,便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遭受到下墮地獄的惡報!
這位波村長一聽到佛陀談到毀謗佛陀的果位後,一下子坐不住了,他嚇得渾身戰栗,連頭發都倒豎了起來。他慌忙從座位上站起來,對著佛陀倒身下拜,而至誠忏悔:“實在是對不住啊,大和尚!只緣我一念之差,而在您老面前胡言亂語,您大人有大量,請您務必接受我的忏悔吧!”伽彌尼口口聲聲地向佛陀發誓:從此以後會將加倍防護身口意叁業,不會再去做任何有損于佛陀聲譽的糊塗事情。
佛陀見伽彌尼如此,就接受了伽彌尼的至誠忏悔。
佛陀是慈悲的,他不僅原諒了伽彌尼,而且還爲他宣講了無上的善法。
世尊接下來作了幾個譬喻:
譬喻1:
在一個村落當中,有一個男人,他頭上冠戴華鬘,以各種香料塗滿身體。他邊跳邊唱,並裝扮成時髦女伎那般模樣,手舞足蹈,很是開心。跳到開心處,他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以爲自己就是一個國王,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而不世一世,他對眼前的所有人們都不屑一顧,就像一位威武的國王那樣傲視天下。看到這個人的種種拙劣的表現,站在一旁的看客們就很納悶,心裏都在犯嘀咕:“這位扮成國王模樣的男人,究竟是幹什麼的呢?”知道內情的人就告訴他:“客官有所不知啊,這個人是個殺人犯,他爲了剪除國王的老怨家,就替國王將怨家給殺掉了。國王很是高興,就給了他很多賞賜。這個家夥在得了賞賜之後,忘乎所以,以至于興奮到現在這番模樣!他高興地唱啊,跳啊,到最後,他甚至把自己就看作是當今的國王,他可以爲所欲爲,至高無上,天下獨尊……他真的把他自己當成真的國王啦!”
譬喻2:
有一個國家,國內治安狀況很是不好,一些壞蛋四處爲非作歹,攪得舉國百姓人心惶惶,雞飛狗跳。國王給負責治安的官員下了死命令,並限期偵破。官府衙役很是賣力,明察暗訪,很快就將那些爲首份子抓捕歸案。國王爲了政府打擊犯罪的決心,于是決定親審案犯。案犯在國王面前,渾身戰顫,把所幹壞事都悉數招供,然後簽字畫押,當堂宣判,擇日枭首示衆。行刑當日,將犯人遊街示衆,于是萬人空巷,百姓奔走相告,高呼國王英明,爲民除害。在圍觀的人群當中,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就問當地居民:“此人所犯何罪,而被國王遊街枭首呢?”居民答道:“這些人都是罪大惡極,他們盜殺淫掠,無所不爲,如今被枭首示衆,可謂罪有應得!”
譬喻3:
有一個沙門梵志外道,他經常教導他的弟子們說:“如果有人犯了殺生之戒,那麼他今生所做的一切,就會在現世中得到報應,並此,他此生都將始終處于苦海之中而無力自拔。”
佛陀在講完第叁個故事後,就問伽彌尼:“伽彌尼,你說說看,這位沙門外道所說的是真實的呢,還是虛妄的呢?”波村長回答說:“這種說法是在打妄語,不真實的。”
佛陀問:“既然你說這個梵志外道所說的是妄語,那麼你相信妄語嗎?”
波村長的態度是明確的,那就是堅決不相信這種鬼話。
佛陀聽後大加贊賞:“你說得很好啊,伽彌尼,看來你做到了真正的忏悔啊!”
接著佛陀就譬喻一和譬喻二對伽彌尼說:“如果有沙門梵志逢人便說:“如果有人犯了偷盜戒的話,那麼他此生就會得到報應,都會生起無盡的憂苦。”伽彌尼,這種話是真實的嗎?你會相信這種話嗎?”
伽彌尼給予了佛陀否定性的回答。
在聽聞了佛陀所做的種種善巧譬喻之後,這位波村長再一次坐不住了。他一開始對佛陀所懷的是一種敬畏的心情,而如此,他完全被佛陀所具有的無量的智慧所折服,打心眼裏開始欽佩起佛陀超人絕倫的人格魅力。他“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然後恭敬地對佛陀說:“甚奇!瞿昙所說極妙,善喻善證。”接下來,他向佛陀彙報了他們村中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是些什麼事情呢?原來這位村長也不是什麼魯莽村夫,而是虛心求證、熱衷于修行聽法、不懈追求真理的慕道人士,凡是有所修行的人,他都很敬重。比如說他在他們所在的北村中,建造了一座氣勢宏偉的精舍,然後進行豪華裝修,“敷設床褥,安立水器,燃大明燈”,可謂是待遇優厚。波村長修建精舍的目的何在呢?就是“若有精進沙門、梵志來宿高堂,隨其力,供給所須”。就是說,只要你是真修行,我就會全力護持你,想要什麼都可以。這種優厚的待遇還真的吸引了不少修行者前來暫住,波村長在這裏就提到的四位論士,就是長時間寄居在北村所建的精舍中。
波村長如實向世尊彙報了此四位論士所秉持的觀點——
論士1:
“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這位論士是誰呢?他就是六師外道之一的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舍梨是位無因論者、自然論者,主張一切苦樂善惡自然決定,都無因緣。他認爲我們人身由七種要素組成,分別是地、水、火、風、苦、樂以及壽命組成。他的思想在在古印度的孔雀王朝時代頗爲盛行,後爲耆那教所吸收。關于他的思想,前面我已經有所提及,在後面的相關文章中,我會進一步談及。
論士2:
第二位論士與第一位論士的意見正好相反,所謂:“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論士3:
第叁位論士所持的意見是這樣的:“自作、教作、自斷、教斷、自煮、教煮、愁煩憂戚,捶胸懊惱,啼哭愚癡,殺生、不與取……如是作者,爲不作惡……因是無惡業,因是無惡業報……無罪無福,因是無罪福報……”
持這種觀點的,就是六師外道之一的富樓蘭迦葉的典型思想。這個人是婆羅門的論師,擁有很多弟子,曾經和佛陀公開唱對臺戲,聲稱要和佛陀在法力上一比高下。後來比試以失敗而告終,羞愧得要去跳河尋死。他認爲人的各種行爲,與各自的果報無關,所謂行惡無罪報,行善無福報,布施與殺生從價值上講是平等的。他公開鼓吹使用暴力,用暴力去反抗種姓製度以及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對于他的一些思想觀點,我個人認爲不能簡單地予以否認,而要分析對待。但是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就是他把暴力抗爭推向了極端,從則否定一切,懷疑一切,不分是非好壞一律打倒,然後踏上一腳。因此他的思想,代表了一些長期處于被剝削被壓迫民衆的心聲,他們懷有強烈的複仇心理。這種思想的余絮,我們在兩千多年的二十世紀中後期,在亞洲的某些東方國家,仍然能夠見到他們的蹤影——通俗地講,就是畸形的“左”傾思想。
論士4:
即與第叁位論士的思想正好相反,在此不多述。
這四位論士,都先後入住到北村的精舍中,然後就彼此的主張爭論不休。如果我們細心想想,所謂四位論士,實際上只是叁個人,或者說叁種意見,第二種和第四種應該是屬于同一陣營的觀點,而第一位和第叁位就是六師外道中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觀點。這位波村長向佛陀彙報完之後,就祈請佛陀對上述四論士進行評判,即“誰說真實?誰說虛妄?”
那麼佛陀對上述四論士所言是持何種態度呢?世尊明確地告訴伽彌尼:
第一,不可産生疑惑,如果産生疑惑,就會生起猶豫不決之心;
第二,由于伽彌尼缺乏淨智,因此對于究竟有無後世感到不解,對于善、惡缺乏判斷的智慧,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第叁,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就得去老實修行禅定,從而獲得正念,由此可得一心,斷除疑惑。
(未完待續)
《漫說《中阿含》(卷四)~C 叁、波羅牢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