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四)~C 三、波罗牢经▪P2

  ..续本文上一页伽弥尼所说的事实有着很大的出入。

  

  世尊接下来,就着上面的话题,询问了波村长几个问题:

  

  1、第一个问题:

  

  你是否听说拘利国内蓄养了很多兵卒?——回答:听说过。

  

  蓄养这些兵佣是派什么用场的呢?——回答:防偷防盗。

  

  这些兵卒曾经受过戒吗?他们是否拥有使他们有所顾忌的戒律吗?——回答:没有。理由是:这些拘利国的兵卒们,他们没有什么禁戒,他们无恶不作,什么坏事都干。

  

  2、第二个问题:

  

  现在有人四处宣传说:“拘利国的兵卒是无恶不作的,事实上那个伽弥尼也是无恶不作的。”此说法是否真实?——回答:不真实,没有这回事。理由是:这些拘利国的兵卒,在见解、欲求、愿望等方面都与众不同,简直邪恶到了极点。而我伽弥尼却是奉持禁戒,从来不干坏事的。

  

  3、第三个问题:

  

  拘利国的兵卒犯戒无恶不作,对于这些事情,你伽弥尼是十分清楚的;如果别人以你对这些事情很清楚为由,而说你也是无恶不作,是否成立?回答是:不成立。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的三段论:  

  

  凡是知道拘利国兵卒无恶不作的人,都是无恶不作的人(大前提)

  

  伽弥尼对利利国兵卒的无恶不作是知道的(小前提)

  

  伽弥尼是无恶不作的(结论)  

  

  如此一来,我们便得出了一个很荒诞的结论。因为拘利国兵卒的无恶不作的丑行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的,甚至是举国皆知,难道举国上下都是无恶不作的人?这个结论显然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的大前提存在着根本性的谬误。

  

  佛陀就用这样的一个实例,来剖析波村长的错误传言。世尊进一步说:他对于杀盗淫妄这些害处以及它们各自的果报都知道的一清二楚,难道佛陀也去干这些事情?简直是荒谬绝伦。如果以这种念头来推演上面称佛陀是幻师的结论,那么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就是一种毁谤佛陀的言论,便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到下堕地狱的恶报!

  

  这位波村长一听到佛陀谈到毁谤佛陀的果位后,一下子坐不住了,他吓得浑身战栗,连头发都倒竖了起来。他慌忙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佛陀倒身下拜,而至诚忏悔:“实在是对不住啊,大和尚!只缘我一念之差,而在您老面前胡言乱语,您大人有大量,请您务必接受我的忏悔吧!”伽弥尼口口声声地向佛陀发誓:从此以后会将加倍防护身口意三业,不会再去做任何有损于佛陀声誉的糊涂事情。

  

  佛陀见伽弥尼如此,就接受了伽弥尼的至诚忏悔。

  

  佛陀是慈悲的,他不仅原谅了伽弥尼,而且还为他宣讲了无上的善法。

  

  世尊接下来作了几个譬喻:

  

  譬喻1

  

  在一个村落当中,有一个男人,他头上冠戴华鬘,以各种香料涂满身体。他边跳边唱,并装扮成时髦女伎那般模样,手舞足蹈,很是开心。跳到开心处,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以为自己就是一个国王,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而不世一世,他对眼前的所有人们都不屑一顾,就像一位威武的国王那样傲视天下。看到这个人的种种拙劣的表现,站在一旁的看客们就很纳闷,心里都在犯嘀咕:“这位扮成国王模样的男人,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知道内情的人就告诉他:“客官有所不知啊,这个人是个杀人犯,他为了剪除国王的老怨家,就替国王将怨家给杀掉了。国王很是高兴,就给了他很多赏赐。这个家伙在得了赏赐之后,忘乎所以,以至于兴奋到现在这番模样!他高兴地唱啊,跳啊,到最后,他甚至把自己就看作是当今的国王,他可以为所欲为,至高无上,天下独尊……他真的把他自己当成真的国王啦!”

  

  譬喻2

  

  有一个国家,国内治安状况很是不好,一些坏蛋四处为非作歹,搅得举国百姓人心惶惶,鸡飞狗跳。国王给负责治安的官员下了死命令,并限期侦破。官府衙役很是卖力,明察暗访,很快就将那些为首份子抓捕归案。国王为了政府打击犯罪的决心,于是决定亲审案犯。案犯在国王面前,浑身战颤,把所干坏事都悉数招供,然后签字画押,当堂宣判,择日枭首示众。行刑当日,将犯人游街示众,于是万人空巷,百姓奔走相告,高呼国王英明,为民除害。在围观的人群当中,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就问当地居民:“此人所犯何罪,而被国王游街枭首呢?”居民答道:“这些人都是罪大恶极,他们盗杀淫掠,无所不为,如今被枭首示众,可谓罪有应得!”

  

  譬喻3

  

  有一个沙门梵志外道,他经常教导他的弟子们说:“如果有人犯了杀生之戒,那么他今生所做的一切,就会在现世中得到报应,并此,他此生都将始终处于苦海之中而无力自拔。”

  

  佛陀在讲完第三个故事后,就问伽弥尼:“伽弥尼,你说说看,这位沙门外道所说的是真实的呢,还是虚妄的呢?”波村长回答说:“这种说法是在打妄语,不真实的。”

  

  佛陀问:“既然你说这个梵志外道所说的是妄语,那么你相信妄语吗?”

  

  波村长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坚决不相信这种鬼话。

  

  佛陀听后大加赞赏:“你说得很好啊,伽弥尼,看来你做到了真正的忏悔啊!”

  

  接着佛陀就譬喻一和譬喻二对伽弥尼说:“如果有沙门梵志逢人便说:“如果有人犯了偷盗戒的话,那么他此生就会得到报应,都会生起无尽的忧苦。”伽弥尼,这种话是真实的吗?你会相信这种话吗?”

  

  伽弥尼给予了佛陀否定性的回答。

  

  在听闻了佛陀所做的种种善巧譬喻之后,这位波村长再一次坐不住了。他一开始对佛陀所怀的是一种敬畏的心情,而如此,他完全被佛陀所具有的无量的智慧所折服,打心眼里开始钦佩起佛陀超人绝伦的人格魅力。他“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然后恭敬地对佛陀说:“甚奇!瞿昙所说极妙,善喻善证。”接下来,他向佛陀汇报了他们村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是些什么事情呢?原来这位村长也不是什么鲁莽村夫,而是虚心求证、热衷于修行听法、不懈追求真理的慕道人士,凡是有所修行的人,他都很敬重。比如说他在他们所在的北村中,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精舍,然后进行豪华装修,“敷设床褥,安立水器,燃大明灯”,可谓是待遇优厚。波村长修建精舍的目的何在呢?就是“若有精进沙门、梵志来宿高堂,随其力,供给所须”。就是说,只要你是真修行,我就会全力护持你,想要什么都可以。这种优厚的待遇还真的吸引了不少修行者前来暂住,波村长在这里就提到的四位论士,就是长时间寄居在北村所建的精舍中。

  

  波村长如实向世尊汇报了此四位论士所秉持的观点——

  

  论士1

  

  “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这位论士是谁呢?他就是六师外道之一的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舍梨是位无因论者、自然论者,主张一切苦乐善恶自然决定,都无因缘。他认为我们人身由七种要素组成,分别是地、水、火、风、苦、乐以及寿命组成。他的思想在在古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颇为盛行,后为耆那教所吸收。关于他的思想,前面我已经有所提及,在后面的相关文章中,我会进一步谈及。

  

  论士2

  

  第二位论士与第一位论士的意见正好相反,所谓:“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论士3

  

  第三位论士所持的意见是这样的:“自作、教作、自断、教断、自煮、教煮、愁烦忧戚,捶胸懊恼,啼哭愚痴,杀生、不与取……如是作者,为不作恶……因是无恶业,因是无恶业报……无罪无福,因是无罪福报……”

  

  持这种观点的,就是六师外道之一的富楼兰迦叶的典型思想。这个人是婆罗门的论师,拥有很多弟子,曾经和佛陀公开唱对台戏,声称要和佛陀在法力上一比高下。后来比试以失败而告终,羞愧得要去跳河寻死。他认为人的各种行为,与各自的果报无关,所谓行恶无罪报,行善无福报,布施与杀生从价值上讲是平等的。他公开鼓吹使用暴力,用暴力去反抗种姓制度以及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对于他的一些思想观点,我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予以否认,而要分析对待。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他把暴力抗争推向了极端,从则否定一切,怀疑一切,不分是非好坏一律打倒,然后踏上一脚。因此他的思想,代表了一些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迫民众的心声,他们怀有强烈的复仇心理。这种思想的余絮,我们在两千多年的二十世纪中后期,在亚洲的某些东方国家,仍然能够见到他们的踪影——通俗地讲,就是畸形的“左”倾思想。

  

  论士4

  

  即与第三位论士的思想正好相反,在此不多述。

  

  这四位论士,都先后入住到北村的精舍中,然后就彼此的主张争论不休。如果我们细心想想,所谓四位论士,实际上只是三个人,或者说三种意见,第二种和第四种应该是属于同一阵营的观点,而第一位和第三位就是六师外道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这位波村长向佛陀汇报完之后,就祈请佛陀对上述四论士进行评判,即“谁说真实?谁说虚妄?”

  

  那么佛陀对上述四论士所言是持何种态度呢?世尊明确地告诉伽弥尼:

  

  第一,不可产生疑惑,如果产生疑惑,就会生起犹豫不决之心;

  

  第二,由于伽弥尼缺乏净智,因此对于究竟有无后世感到不解,对于善、恶缺乏判断的智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第三,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得去老实修行禅定,从而获得正念,由此可得一心,断除疑惑。

  

  (未完待续)

  

《漫说《中阿含》(卷四)~C 三、波罗牢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