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十七)~D 布咤婆樓經

  

  將上述的四個命題加以展開,具體表現爲:

  

  1.我、世間爲有常,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我、世間爲無常的,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我、世間爲有常無常的,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我、世間爲非有常非無常的,這是實在的,其余爲虛妄的。

  

  2.我、世間爲有邊的,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我、世間爲無邊的,這是實在的,其余爲虛妄的;我、世間爲有邊無邊的,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我、世間爲非有邊非無邊的,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

  

  3.此命即是身,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命異,而身異的,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身與命,乃非異非不異的,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無命無身,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

  

  4.如來爲有終的(死後即終了),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如來爲不終的(死後不是終了),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爲虛妄的;如來爲終不終的,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都是虛妄的;如來爲非終非不終的,這是實在的,其余之說都是虛妄的。

  

  對于上面的這些問題,佛陀告訴梵志說:“世間爲有常,乃至如來爲非終非不終,爲我所不記的。”

  

  梵志白佛說:“瞿昙!爲什麼這些事您都不記呢?”

  

  佛陀說:“因爲這些乃現真義不相契合,不與法爲合,並不是梵行,不是無欲,不是無爲,不是寂滅,不是止息,不是正覺,不是沙門,不是泥洹,因此之故,不爲之記。”

  

  梵志又問:“怎樣才能與義爲合,與法爲合?什麼是梵行之初?什麼爲無爲?什麼爲無欲?什麼爲寂滅?什麼爲止息?什麼爲正覺,什麼爲沙門?什麼爲泥洹?什麼才爲記呢?”

  

  佛陀告訴梵志說:“我乃記說苦谛、苦之集谛、苦之滅谛、苦的出要之谛(即道谛)。爲什麼呢?這是和真義契合,和正法契合,爲梵行之初首,爲無欲、無爲、寂滅、止息、正覺、沙門、泥洹,因此之故,我乃爲之記。”

  

  聽了世尊的一番開導,對布咤婆樓梵志的觸動很大,他方才知道自己的那些見解和想法是多麼的偏執和愚昧——他很是歡喜。佛陀一看時間也不早了,就起身告辭,繼續朝舍衛城的方向去乞食去了。

  

  佛陀離開後不久,與布咤婆樓同住的那些梵志就開始責備起布布咤婆樓起來:“你真是愚昧啊,你爲什麼聽信了那個瞿昙沙門所說的話呢?那個沙門瞿昙說什麼“我及世間爲有常,乃至如來乃爲非終非不終,這些乃和真義不合,故我不記”之類的話,我們都不認同他的觀點,而你爲什麼要予以認同呢?”

  

  布咤婆樓回答說:“我把實話告訴你們吧,其實我也不認同那個瞿昙所講的那句話,也就是“我、世間爲有常,乃至如來爲非終非不終,爲不與真義相契合,故我不記”這句話。但是你們要想一想,那個沙門瞿昙乃是依法而住于法,都是以法而言,以法而出離,我到底有什麼理由違背他所說的智言呢?事實上他的話就是一種奧妙的法言,是不可違背的。”

  

  時間就是這麼平靜而悄悄地流逝而去。這個布咤婆樓梵志一直在思維佛陀所講的那句話,他既不表示認同,但是覺得說得又非常在理,可是心裏面總是有種東西割舍不下,因此爲這件事而寢食難安。有一天,有一位象首舍利弗到他這裏來串門,彼此就聊起此事。這位象首舍利弗曾經出家爲僧,後來禁不住世俗的誘惑,又還俗回家。但是此時已不大習慣世俗的生活,于是就經常往布咤婆樓梵志這裏串門,大家一起談玄說虛,算作一種精神慰藉。

  

  當彼此談此佛陀所說的那句話時,都表示極大地不理解。後來兩人一商量,還是去谒見佛陀,當面再請教一番吧。于是他倆就一同,拜訪了佛陀。

  

  布咤婆樓頂禮佛陀後,說明來意。

  

  佛陀聽後,告訴梵志說:“那些梵志所說的話,其實是不對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我所說之法,有決定記,比如四谛之法爲決定之法,而爲記述;有不決定記,比如所謂外道所論的四種哲學的問題,爲不決定之法,而不述記。”

  

  佛陀接下來詳細解答了何謂“不記定記”與“決定記”——

  

  什麼叫做“不決定記”呢?所謂我,及世間爲有常,乃至如來爲非終非不終,我也說此言,然而並不決定記述。所以然者,就是因爲這乃不和真義契合,不和正法契合,並不是梵行之初,也不是無欲,不是無爲,不是寂滅,不是上息,不是正覺,不是沙門,不是泥洹。因此之故,我雖然曾說過此言,但是不爲它們決定記述。

  

  什麼叫做“決定記”呢?我乃記述苦谛、苦之集谛、苦之滅谛,苦之出要谛(即道谛)。爲什麼呢?因爲這乃和正法契合,和真義契合,是梵行的初首,是無欲、無爲、寂滅、止息、正覺、沙門、涅槃,以此之故,我乃說爲決定記。

  

  佛陀說,有的沙門、婆羅門,說死後的靈魂世界,是非常快樂的,猶如到了極樂世界。世尊就問他們:“你們說死後我們的靈魂都歸于極其快樂的世界嗎?”

  

  他們回答說:“是的。”

  

  世尊又接著問他們:“那麼你們是否曾經知道並親眼見到了那個極樂世界了呢?”

  

  他們回答說:“不知不見。”

  

  于是世尊接著問:“下輩子死後靈魂所趨之處,你們看見了嗎?”

  

  他們回答說:“不知不見。”

  

  世尊又問:“那麼那種極樂世界裏,你們是否同他們同坐同起,和他們談話聊天,或者在一起修習禅定了嗎?”

  

  他們回答說:“從來沒有。”

  

  ……

  

  世尊步步追問,那些沙門、婆羅門卻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因此世尊作出結論:“布咤婆樓!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之言,其實也不真實,都是虛妄不實的。”

  

  佛陀又對布咤婆樓說:“你說我的身色四大、六根,乃由父母所生育,以乳哺而得以成長,依于衣服而莊嚴的,爲無常而會磨滅的,以此爲之我。我乃說這爲染汙,爲清淨,也爲得解脫(即雖煩惱染汙之法,也可以斷滅而增長清淨之法,而得解脫)。你可能會說:染汙法乃不可以斷滅,清淨之法乃不可以生長,都常在于苦惱之中。布咤婆樓,你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爲什麼呢?因爲染汙法(煩惱)乃可以用功把它滅掉;清淨之法,乃可以精進之力而出生的。如處在于安樂地的話,就能得歡喜愛樂,專念一心,即智慧會增廣的。梵志!我對于欲界天、色界天、空處、識處、不用處(無所有處天)、有想無想處天(此四處爲無色界),說其爲染汙,也說其清淨,也說其能得解脫。你的意見或者會以爲染汙法不可以滅,清淨之法不可以生,都常在于苦中。你不可以作如是之念!爲什麼呢?因爲染汙法乃可以消滅,清淨之法乃可以生長,如處在于安樂地,則歡喜愛樂,專念一心,則智慧會增廣的。”

  

  對于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那位象首舍利弗聽得真真切切。他就此請教佛陀說:“世尊!是否當會有欲界的人身四大的諸根時,又有欲界的天身、色界的天身,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的天身,一時都有的嗎?(即一人能否同時具備叁界之身)世尊!是否當會有欲界的天身時,又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以及色界的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的天身,一時具有的嗎?世尊!是否當會有色界天身時,又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以及色界天之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具有的嗎?像如是的,乃至于有想無想處的天身時,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以及欲界的天身,色界天之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的天身,一時都具有的嗎?”

  

  佛陀對象首舍利弗的提問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如有欲界的人身四大的諸根的話,那個時候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並不是欲界的天身,也不是色界天之身,更不是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等天身。像如是的,乃至如果具有了有想無想處天身的時候,那正有了有想無想處天身,並沒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以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天身。”

  

  爲了進一步說明問題,佛陀打了一個比方:“譬如牛乳,由牛乳而變酪,由酪而生酥,由生酥而爲熟酥,由熟酥而爲醍醐,醍醐就是第一的。象首!當有乳之時,唯能名叫乳,不名叫酪,也不名叫酥,不名叫醍醐。像如是的展轉而至于醍醐時,就唯有將它名叫醍醐,不名叫乳,也不名叫酪,不名叫酥。如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時,就沒有欲界天之身,也沒有色界天之身,乃至有想無想處的天身。像如是的展轉,而有了有想無想處天之身時,就唯有有想無想處的天身,並沒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以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無所有天之身。”

  

  佛陀緊接著問象首舍利弗一個問題:“象首!如果有人問你而說:“如果有過去身之時,是否有未來、有現在之身,同一時間都具有嗎?有未來身之時,是否也有過去、現在之身,同一時具之而有嗎?有現在之身之時,也有過去、未來之身,同一時間具之而有嗎?”假如有如此之問的話,你到底要怎樣回答人家呢?”

  

  象首舍利弗回答說:“假如有人這樣問的話,我就會這樣回答他:“如果有過去身之時,就只有過去之身,並沒有未來、現在之身的。如果有未來之身之時,也只有是未來之身,並沒有過去、現在之身。如有現在之身之時,則唯有現在之身,並沒有過去、未來之身。””

  

  佛陀繼續問道:“那麼象首,我再問你。如果有人問你:“你曾經有過去的,已消滅了嗎?未來的當生嗎?現在今有嗎?”對于這些提問,你應該如何作答?”

  

  象首舍利弗白佛說:“如果有如是之問的話,當會回答他而說:“我曾經有過去的已消滅,並不是沒有;也有未來的當生,並不是沒有的。當然現在今爲有,並不是沒有的。””

  

  佛陀說:“象首!你這樣回答人家是對的,你要謹記我上面所說的那些話。”

  象首舍利弗聽聞了佛陀的一番教導,萌生了歸依佛門的念頭。于是他在此法座下,作了一名居家優婆塞。而布咤婆樓梵志呢,在數次聽聞了佛陀的教法之後,對佛法産生了甚深的信仰。于是他就在佛陀的主持下,發心出家,做了一名出家比丘。

  

《漫說《長阿含》(卷十七)~D 布咤婆樓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