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十七)~A 一、沙門果經

  

  (卷十七)

  

一、沙門果經

  

  說法地點:王舍城的庵婆園內

  

  參加人員:、阿阇世王、壽命童子、雨舍大臣等。

  

  經中大意:此經敘述佛陀在王舍城的庵婆園中時,阿阇世王曾問雨舍(又作禹舍)大臣說:今宵爲十五滿月之日,應該做什麼?大臣則請大王尋求六師外道之學說信條,以期心識的領悟。而壽命童子(醫師)則請大王到佛所去求心理的開悟。阿阇世王采納壽命童子的建議,而詣于佛所去請教佛陀。大王說:從前曾經請問六師外道中的不蘭迦葉(倫理的偶然論者)、末伽梨瞿舍利(一種宿命論者、懷疑論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一種唯物論者,主張唯物的斷滅論)、婆浮陀伽栴那(一種唱說機械說者、自然主義者)、散苦夷毘羅梨沸(一種詭辯論者)、尼乾子(倡克己說者)等人有關于沙門的果報,然而都不能得到圓滿的解答。佛陀則說能出家爲沙門,就會受大家的尊敬,會得叁明(了知智法之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阿阇世王則于佛前忏悔其殺害父王之罪,而得受叁皈五戒,而爲優婆塞。

  

  這部經的核心內容,就是講佛教的法門與六師外道的法門之間的異同,從而突出了佛法的殊勝與圓滿。讓我們先從經典入手,再具體了解一下整個經典的主要內容。

  

  這時候佛陀在什麼地方呢?在摩揭陀國的首府羅閱城內的庵婆園,這個羅閱城就是王舍城,是有名的佛教都市。而這個庵婆園,就是大臣耆舊童子的私人園林。談到這個耆舊童子,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享譽全印度的著名醫生,實際上他就是著名的太醫耆婆,其名聲可媲美我國戰國時代的扁鵲。關于名醫耆婆的一些事迹,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也曾提及,這裏再根據一些資料,再談一些。

  

  據說是佛住世的時候,維耶梨國中有一梵志,從國王處得一樹,其後,樹生一女兒,名叫“女”。女年至十五,顔色端正,天下無雙,七王互競欲得,頻婆沙羅王以計謀而得之。後女生一子,依風俗以白衣裹之,棄于巷中。時,王子無畏乘車經過,見此棄兒,乃覓乳母養之。名曰“只域”。只域年至八歲,知父爲頻婆娑羅王,遂至王舍城爲太子。兩年後,阿阇世王出生,只域乃白王言:“我初生時,手持針藥囊,是當爲醫,王雖以我爲太子,非我所樂。王今有嫡子生已,應襲尊嗣,我願得行學醫術。”遂離宮至德叉屍羅國從賓迦羅學醫。經七年業成,乃返婆伽陀城。曾治愈長者之婦十二年頭痛之疾,又治愈拘睒彌國長者子的結腸炎,及迦羅越家女兒及男兒等疾病。此外,也曾治愈世尊的風患、阿難的瘡病等,故深得時人之景仰。耆婆不僅以醫術聞名,自身亦笃信佛教,爲一虔誠的外護者,功德不少。例如本經中的阿阇世王弑父纂位後,心萌悔恨,耆婆乃乘機勸化歸佛,使阿阇世王後半世成爲佛教外護者。

  

  從上面的一段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耆婆與阿阇世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關系,阿阇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子,耆婆的母親名叫女。但是阿阇世的母親是正室,也就是王後,而耆婆的母親則爲側室,或者是並未明媒正娶,而是頻婆娑羅王的私生子(也可以這麼理解,否則“以白衣裹之,棄于巷中”就沒法解釋清楚)。第二,耆婆與王子無畏是什麼關系尚不明晰,而且這位無畏是否爲頻婆娑羅王之子,也不甚明了。第叁,耆婆初爲太子,兩年後阿阇世王出生,遂讓出太子之位而外出學醫。從這裏可以看出,耆婆比阿阇世年長十歲,可年序上排列,應是阿阇世的兄長。第四,佛陀在說這部經典時,這位阿阇世王對佛教並沒有太多的好感,或者說並不是很了解。爲什麼這麼說呢?從他的父親上講,頻婆娑羅王是虔誠的佛教徒,佛陀剛出家那會兒,頻婆娑羅王就對佛陀很恭敬,並提出將軍隊指揮權交由佛陀,後來又做了佛陀的居家弟子。佛陀成道後,阿阇世王與佛陀的弟子提婆達多打得火熱。當然,這裏面有其他一些因素,主要是頻婆娑羅王在位時間很久,作爲太子的阿阇世想早點繼位。對于阿阇世來說,長久居于太子之位而無所作爲,是件十分痛苦難耐的事情,我們在看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的裕王,以及《乾隆王朝》中的未繼位前的嘉慶,都會深切地體察出作爲太子的那種膽戰心驚與郁郁寡歡。于是阿阇世就聽信了提婆達多的讒言,發動政變,囚禁了老國王,最終使老國王饑馑而死,阿阇世王登上了寶座。後來提婆達多謀害佛陀的陰謀敗露,吐血而死,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阿阇世王可能對佛陀以及整個僧團似乎還心存芥蒂。而且,由于阿阇世王做了虧心事,一直心懷愧疚,因此他不大好意思主動去向佛陀尋求忏悔,這時候就必須要有一個緩沖的人物,從中牽線搭橋。而作爲兄長的耆婆,他不僅是佛陀的皈依弟子,與佛陀關系密切,而且也時常爲佛陀醫病。他是兩頭都夠得著的人物,因此,由他出面安排阿阇世王與佛陀見面,那是最適合也不過了。

  

  讓我們來看看經文中所談的一些內容。

  

  上面所談的是耆婆與阿阇世王之間有著特殊的一層關系,加之他擁有高超的醫術,因此無論他在摩揭陀國,還是拘薩羅國,均有顯赫的地位,受到王族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尊敬。他處于這樣的社會階層裏,擁一座庵婆園,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話說這位阿阇世國王,在十五月滿之日時,召集群臣國王的禦花園裏一起喝茶聊天。今晚的月亮很好,天上無一絲纖雲。大家在這樣的大好環境下,大家興致都很濃厚,談笑聲不絕于耳。可是大家喝到最後,便逐漸感覺到有些無聊,以至于最後差點出現了冷場。在這種情形下,作爲國王的阿阇世似乎可以宣布聚會結束,但是他意猶未盡,于是就對坐在身邊的王後說:“今天晚上月光如此之好,幾乎和白天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君臣除了喝茶聊天,聽聽歌舞,你看還有什麼節目可以上演的呢?”

  

  這位王後不知是境界很差,還是有意討得國王的歡心,于是她就給國王出了個不溫不火的主意:“是的,大王。今晚月光真是潔淨無比,在這樣的良宵美景之下,我看還是多找些宮娥婇女來,大家應該在一起多多娛樂才是。”

  

  看來這位阿阇世王對王後的回答有些不以爲然,當然啦,王後的回答過于俗套了嘛,唱歌跳舞,懷裏摟著女人,行五欲之樂,這對阿阇世王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沒有半點新意而言。因此他把頭扭向了坐在一旁的太子:“你的意見如何?”

  

  阿阇世王的太子叫什麼名字呢?叫優耶婆陀(帛賢)。關于這位太子的一些情況,似乎在經典中記載並不是很詳細。根據相關的曆史傳說,阿阇世王于佛陀入滅前八年即位,殁年則爲佛滅後二十四年。如果此說成立的話,那麼此時佛陀已是七十多歲高齡,可以斷定阿阇世王即位後不久,政治統治尚未穩定。而優耶婆陀被立爲太子,也是爲時尚短。如果從整個佛教史的角度去推演,應該沒有大的出入。

  

  那麼被立爲太子未久的優耶婆陀很想成就一番事業,面對父王的問話,他顯得雄心勃勃:“啓禀父王,在如此美好的夜晚裏,我們應該聚集四種兵隊,把各位領軍的統帥們在一起商量著如何討伐那些擾亂我國邊境的叛逆敵人。待軍國大計商量好了,大家再來好好娛樂一番,豈不是很好嗎?”

  

  但是阿阇世王對太子的回答也不滿意。爲什麼呢?理由很簡單,國王今晚可能心情開始有些不太舒暢,可能在心底深處對囚禁自己的父王而懷有愧疚之情,他很想到佛陀面前去至誠忏悔,但是又不好意思自己主動提出來,這時需要有一個人站起來提議才是。于是他就依次問王後,問太子,然後又問文武群臣,又問婆羅門,可是他們都不能領會阿阇世王的真實意圖。王王的回答,是急于建功立業,好讓自己在臣民面前樹立威信,爲以後接班打下基礎。因此他的這種回答,表面上是爲國家社稷著想,骨子裏卻是一己私利,當然不被阿阇世王所欣賞,于是他的回答基本上就被擱置不理。

  

  對于國王的提問,那些骁勇大將的回答是:“應該召集四種兵,連夜案行天下,以察知有無逆順之事。”他的意思是把國家部隊都派到各個地方去,看看有沒有老百姓在月光下商量著謀反之事。如果有這種苗頭,就立馬誅殺。太子的回答是向外討伐,武將的回答是對內鎮壓,都是鐵腕手段,但他們都沒有領會國王的意圖。

  

  接著,國王將頭扭向了坐在不遠處的一位叫雨舍的婆羅門大臣,對他說:“我看這樣好不好,今晚夜色如此之好,我們應該去朝禮那些有修爲的沙門、婆羅門之處,讓他們給我講講開示,從而使我能夠消除一些內心的煩惱。”

  

  此至,阿阇世王見大家都回答得不對自己的心思,便開始透露出他的真實意圖了。他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找一個人好好地陪陪說說話,而這個人道德要好,水平要高,見解很高深,最好是出家修行人。他此時還是不好意思直接說找佛陀,而是在試探性地說要去拜會沙門和婆羅門,看看能否帶來效果。

  

  對此,雨舍婆羅門大臣的回答是:“大王,依臣之見,我們還是一起去朝見不蘭迦葉爲好,他是著名的六師之一,智慧充滿,遠近聞名。他的弟子很多,很多人都接受了他的教導。我們還是去他那裏走…

《漫說《長阿含》(卷十七)~A 一、沙門果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