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十六)~B 堅固經

  

(二)

  

  佛陀在一再回絕了堅固長者的請求之後,他也對自己的決定作了一番解釋。首先他解釋了叁種神足,也就是叁種神通術。

  

  所謂的叁種神通,是指神足通、他心通、教誡通。

  

  神足神通——就是比丘一旦習得了神足通,第一,在身形上可以作多種變化,以一身而變成無數之身,然後再以無數之身而合爲一身。第二,不管是遠,或者是近的山河石壁,都能自在無礙,猶如行空那樣,在于虛空中結跏趺之坐,都有如飛鳥那樣的自在;出入于大地時,都猶如在水中那樣的自由;假若行在于水上的話,也猶如履地那樣的自在的。第叁,身上會冒出煙火,有如大火聚;能以手扪摩日月,而立至于梵天。

  

  他心神通——比丘可以觀察所有衆生心中所念之法,衆生內心深處極其細微的念頭,都能夠覺察探知。

  

  教誡神通——如果如來出現于世間,十號都具足,在于諸天、世人、魔王,或梵天、沙門、婆羅門當中,自身作證,而爲他人說法,所說的之法始終均爲是真正,義味都清淨,梵行都具足。如長者、居士聽後,在于其中能夠得信,得信之後,在于其中觀察而自念:我不應宜在于俗家,如果在俗家的話,都是鈎鎖相連,不得清淨而修梵行的,我現在甯可剃除須發,穿服叁法衣,出家去修道,以便能夠具諸功德,乃至成就叁明,滅諸暗冥,生大智明。爲什麼呢?這是由于精勤,樂于獨住閑居,專念于道而不忘所得來的。這就是教誡神通。我們讀了上面這一段話似乎有些乏味,通俗地講,就是比丘們受了佛陀的教導之後,然後將這些教導向廣大的信衆去宣說,讓他們都生起對佛法的信仰,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乃至令千千萬萬的人們都生起信仰,這就是教誡神通。

  

  那麼成就這叁種神通是好事,而且我覺得顯現這叁種神通也未必就是壞事,尤其是教誡神通,顯現出來了,那可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啊,爲什麼佛陀不主張呢?其實對于這些神通,佛陀是有思想顧慮的。他顧慮什麼呢?其實也並不複雜,按照佛陀的意思,顯示神通,對于能夠生起信仰的人來說,是好事;而對于那些無法生起信仰的人來說,反而會對佛法生起誹謗之心,說佛教也和那些旁門左道一樣,搞歪門邪術。佛陀的觀點是,佛教的成長與興盛,不能靠一時的嘩衆之舉,而要靠真功夫,只有把自己的個人修爲搞好了,那樣佛教才會有長久的發展,用現在的話講,就叫努力加強自身建設,放眼未來,不貪圖眼前小名小利。從這個角度來講,我以爲佛陀的主張完全是正確的,而且富有遠見。

  

(叁)

  

  在經文的最後,佛陀談到了有關“四大”的問題。

  

  其實對于地、水、火、風四大相信凡是稍有點佛教知識的人,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謂四大,在佛教看來,它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四種基本要素:以堅性,能任持物者爲地大;以濕爲特性,能攝收物者爲水大;以暖爲特性,能成熟物者爲火大;以動爲特性,能增長物者是風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極微,極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種;以其體寬廣能遍一切色法,故名大。但是若細細參究起來,有關“四大”的義理相當深奧,遠非我們想像的如此簡單。在這部《堅固經》中,有一位叫做阿室已的比丘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命題——

  

  “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合而成。那麼,如何才能使它們得以永恒地消滅呢?”

  

  這個命題似乎就顯得有些抽象化了。四大所組成的身體怎樣才能永恒消滅?這位比丘對此十分不解,請教了很多人,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他的問題。他請教了哪些人?

  

  第一,他請教了四天王。回答是:你還是到忉利天去問題吧。

  

  第二,請教了忉利天,回答是:你到上面一層的焰摩天去問吧。

  

  第叁,請教了焰摩天,回答是:你到兜率天去問吧。

  

  第四,請教了化自在天、他他自在天、梵衆天,都推說不知。

  

  第五,最後請教了大梵天(初禅天的最高天)。

  

  這位大梵天王很是神秘,也很幽默。他先是自吹自擂了一番:“我是梵天王,爲無能勝者。我乃統領大千世界,爲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爲衆生的父母!”他東扯西拉,就是不願正面回答阿室已比丘所提的問題。

  

  這位比丘最後聽得有些不耐煩了,就對梵王說:“我今天可不是來聽你吹噓的,我是來問四大到底要怎樣才能永滅之事,你都在跟我說些什麼呀!”

  

  這位梵天王聽後,張開大口,半天沒了話。過了一會兒,他還是滔滔不絕地吹噓自己是多麼地了不起的,如何地無所不能,如何地創造天地萬物的。最後,阿室已比丘毫不留情地打斷了他的話:“我並不問此事,我乃自問四大要怎樣才能得以永滅?!”

  

  這位大梵天王一見比丘生氣了,就拉位阿室已比丘的手,走到一個沒人的隱蔽處,悄聲對他說:“我的大比丘!現在諸梵天都說我爲智慧第一,沒有我不知道的事情,而你當衆向我提出我回答不上來的問題,你豈不是令我難堪嘛!”

  

  比丘說:“既然你不知,那麼你知道誰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呢?”

  

  大梵天王說:“你實在是傻得可愛啊,佛陀不就在世間嗎,他老人家什麼事情不知道啊,你幹嘛要舍近求遠,上天入地四處打聽呢?”

  

  這位阿室已比丘一想,對呀,他怎麼就把這件事給忘了呢?于是他趕緊下到人間,到了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見到佛陀,頭面頂禮,卻立一旁。

  

  佛陀見阿室已比丘來了,就隨口說了一個比喻:商人們入海探寶采寶的時候,往往會隨船攜帶著一只老鷹。爲什麼要攜帶老鷹呢?因爲過去沒有指南針,航船容易迷路,于是就在難辨方向時,放飛老鷹,讓老鷹在空中辨別南北方向。如若老鷹找到了供船只停泊的陸地,就會及時地把消息報告給船員。

  

  佛陀對比丘說:你就好像那些迷失方向的老鷹,在梵天裏空跑了一大圈,然後又返回到我這條船上了。

  

  問題:如何才能沒有四大,地水火風才能滅掉呢?要由于怎樣才會沒有粗細,以及長短、好醜呢?由于怎樣才能沒有名色,永滅此身心,而沒有余呢?——需要說明一下,這裏的“名”,是指受想行識,也就是精神;“色”是指物體,即我們的肉體。

  

  答案:識爲無形的,爲無量,自爲有光亮。此識如果消滅的話,地水火風四大自會消滅,那些粗細好醜也都會消滅。于此時,名色身心自會消滅,所謂識滅,則其余的都會消滅。

  

  我們看了這樣的答案,似乎有些摸不著頭腦。在人們的印象中,佛教所主張的四大,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論啊,怎麼它又與“識”扯上關系了呢?在這裏,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一件事,佛教首先不是什麼唯物主義,它與哲學意義上的唯物主義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唯物主義者認爲,這個世界是物質的,一切意識的東西只能依附于物質,並無獨立存在的意識。而佛教並不認同這種觀點。佛教認爲這個物質世界是時刻處于生滅之中的,它們並無固定的自性,都是因緣所生法的産物。我們眼中所見的物質世界,只是由于各種因緣的組合體,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只是我們意識領域的顯現而已。佛教講“萬法唯心造”,“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我們平常作爲口頭禅的“四大皆空”,也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的。所謂組成我們色身的“四大”元素,同樣是由于因緣和合而成,而這種合和而成的色相,並不真實,它只是一種妄相,如果我們把這種妄想理解爲真實存在的實相,那麼就會陷入顛倒之中。我們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爲空假,終將歸于空寂,而非“恒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谛理。因此,識存則四大存,識滅則四大滅。

  

(四)

  

  我覺得有必要把這部經的整個脈絡給整理一下。

  

  初看這部經,覺得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結合得較好,但是第叁部分與前兩部分有些脫節。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前兩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堅固長者在一個勁地勸說佛陀,讓比丘們顯現神足,可是佛陀怎麼也不肯答應,說他只讓弟子們老實修行,去靜處思道,不要去顯示什麼神通。但這個堅固不死心,還找出種種理由來加對勸說。佛陀就述說了叁種神通,分別是神足通、他心通和教誡通。佛陀其實並不堅決反對神通的,他所擔心的如果比丘輕易地顯現神通,對于不信仰佛教的人來說,反而成爲誹謗佛法的借口。那麼此時堅固長者倒也沒有再堅持,當他聽了叁種神通的巨大神威後,不禁發出了一些疑問,即有沒有比丘證得了這叁種神通呢?佛陀此時的回答倒是有些耐人尋味,他說證得此叁種神通的比丘倒也不在少數。接下來,經文忽然轉到了有關“如何使四大永恒地消滅”的問題,這樣使得這部分與前兩部分在形式及內容上似乎有些脫節。後來我思索了好久,在默默地梳理著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後來我終于搞明白了。根據我的理解,佛陀在這裏,是間接地回答了堅固長者所提的問題。佛陀的意思是,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四大合和構成,它們是虛幻不實的。而要使四大永恒地消滅,實際上就證得了“涅槃”境界。因爲如果沒有證得涅槃,那麼我們這個色身仍將輪回流轉不息,不可能得到永恒地滅失;只有證得涅槃,才能超脫生死,進而徹底擺脫色身。當然,我們也不能狹隘地理解爲超脫這種色身就等于色身的死亡,因爲涅槃分爲有余與無余二種,有余涅槃是指已經證得聖位,但是我們這個色身尚未亡失;而無余涅槃則是指證得聖果,而色身也隨之消滅,二者均了無蹤迹。這裏的涅槃,應是指廣義的涅槃,也就是只要證得了涅槃境界,才能徹底擺脫四大合和的色身的侵擾,這也就是證得了叁神足。從這個角度上講,所謂神足與涅槃以及四大永滅,都是相輔相成的,並沒有絕對的界限。佛陀在這裏委婉地告訴堅固長者,要證得叁神足,其實並不是很難的,只要悟得“四大唯識,識滅則四大滅”這個道理就可以了。而所謂神足,也不是靠任何手段去巧取而來,而是靠我們在紮實的修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證得的。

  

  那麼,證得神足的途徑又是些什麼呢?這又要回到前面的經文,即是佛陀對堅固長者所說的那句話:“我但教弟子于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就這麼簡單,這就是這部《堅固經》叁個部分的內在聯系。(2008年10月11日)

  

《漫說《長阿含》(卷十六)~B 堅固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