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關于“六十二見”
所謂“六十二見”,是當時佛陀以外的所有沙門、婆羅門種種不同的偏別見解的總稱。這些六十二見又可大別分爲十類:
(1)世間常存論:四種;
(2)世間半常半無常論:四種;
(3)世間有邊無邊論:四種;
(4)異問異答論(詭辯論):四種;
(5)無因而有論:二種;
(以上本劫本見共十八種──于過去世所起常見)
(6)世間有想論:十六種;
(7)世間無想論:八種;
(8)世間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
(9)衆生斷滅無余論:七種;
(10)現在生中涅槃論:五種。
(以上末劫末見共四十四種──于未來世所起斷見)
這是當時印度思想界流行的六十二種或偏于常或偏于斷的見解,佛陀曾加以批判並采納了衆說之長,以顯示其真正饒益有情的正道;矯正諸沙門、婆羅門各趨極端的思想,而發揮佛教無上的中道第一義谛。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四說:“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于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于二邊處中說法。”又《大般涅槃經》卷八說:“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複是常見;佛法中道,遠離二邊。”這些是佛陀對待當時思想界流行的諸種學派的態度。
關于六十二見的具體內容:
爲了對六十二見以及佛陀的微妙大光明之法詳細搞清楚,本文在寫作時,相當一部分取自原經典的直譯,這樣讓我們更爲直觀,以免錯會經意。
那些沙門、婆羅門,對于本劫本見(有關于過去時劫的見解)、末劫末見(有關于未來時劫的見解),都盡歸納在于六十二見之中。他們所談說的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的隨意所說的都不能超出過于此六十二見之外。那些沙門、婆羅門,到底是以哪些因緣,對于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的各各隨意之說,都盡入于此六十二見中,均不能超過于此呢?諸沙門、婆羅門對于本劫本見,種種無數的各各隨意之說,可說都盡入于十八見裏面。對于本劫本見,種種無數的各各隨意所說的,都不能超過于十八見之外。那些沙門、婆羅門,到底是以什麼因緣,對于本劫本見,種種無數的各各隨意之說,都盡入于十八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于此呢?
那些沙門、婆羅門,對于本劫本見,生起常論(以爲常住不變的論說),他們說:“我,以及世間,都常存”這種見解,乃盡入于四見中,對于本劫本見之言:“我,以及世間乃常存”。這種見解,都盡入于四見,都不能超過于四見。
那些沙門、婆羅門,到底是以什麼因緣,對于本劫本見,生起常論,而說“我,以及世間都常存”的這種見解,都盡入于四見中,都不能超過于此四見呢?
或者有沙門、婆羅門,用種種方便,入于定意叁昧(心的禅定),以他的叁昧之心,能憶起二十成劫、敗劫之事。他曾作如是之言:“我,以及世間是常存的,這是實在的,其余都是虛妄的。爲什麼呢?因爲我以種種的方便入于定意叁昧,而用此叁昧之心,憶起二十成劫與敗劫之事。在此期間的衆生都不增不減,都常聚不散,我就是因此而知道我,以及世間都是常存的,這是實在的,其余都是虛妄的。”這是屬于初見。
或有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入于定意叁昧,就用此叁昧心而憶起四十個成劫與敗劫之事,他就作如是之說:“我,以及世間是常存的,這是實在的,其余都是虛妄的。爲什麼呢?因爲我用種種的方便,入于定意叁昧,而以叁昧心憶起了四十個成劫與敗劫,這些期中的衆生都不增不減,都常聚不散,我乃由此而知道:我,以及世間都是常存的,這是實在的,其余都是虛妄的。”這就是第二見。
或有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入于定意叁昧,乃以此叁昧心憶起八十個成劫、敗劫之事,他就作如是之言:“我,以及世間,都是常存的,這是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爲什麼呢?因爲我用種種的方便,入于定意叁昧,而以此叁昧心,憶起八十個成劫與敗劫的事,在其裏面的衆生都不增不減,都常聚而不散,我乃由于此而知道:我,以及世間,是常存的,這是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第叁見。
或有沙門、婆羅門,有善能推論思辯,善能觀察一切,就以此捷疾相智,方便去觀察。所謂審察真谛,用他自己所見,用他自己的辯才,而作如是之說而說:“我,以及世間,都是常存的。”這就是第四見。
這些沙門、婆羅門,對于本劫本見,計量我,以及世間爲常存的,像這樣的,一切都盡入于四見中,我,以及世間爲常存,在于此四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于此。唯有如來知道這些見處(思辨哲學),知道如是之持(固持其所見),如是之執(執著其所說),也知道其轉生報應等事。如來所知的,不只如此,乃又過于此事。如來雖然知道,卻不會執著,由于不執著,就得寂滅,而知道感受的原因,感受的滅盡,感受的品味,感受的過患,感受的超出,都以平等觀,而得無余解脫。因此之故,名叫如來。這就是其余的甚深微妙的大法光明,能使賢聖弟子真實平等而贊歎如來。
又有其余的甚深微妙的大法的光明,使賢聖的弟子們真實平等的贊歎如來。到底是什麼呢?
比如諸沙門、婆羅門對于本劫本見生起其論,而說:“我,以及世間,爲半常半無常”。那些沙門、婆羅門,因此而對于本劫本見。計量爲我,以及世間爲半常、半無常,這乃在于如下的四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範圍。如或者有這種時:所謂經過極爲長久的時間,此世界又將開始、完成之時,有其余的衆生福盡、命盡、行盡,就從光音天命終,而生在于空梵天中,就在于那個地方生愛著之心,又願其余的衆生,都同樣的共生在于此處。這些衆生既生愛著,又願大家都生在此處之事後,又有其余的衆生命盡、行盡、福盡,在于光音天命終之後,來生于空梵天中,其先來轉生在這裏的衆生便作如是之念:“我在于這裏,是梵天,是大梵天。我爲自然而有的,並沒有什麼能造我的衆生。我盡知諸義典,在于千世界當中爲自在,是最爲尊貴,能爲變化,微妙第一的。我乃爲衆生之父,我獨自先爲有,其余的衆生乃爲後來的,後來的衆生,乃爲我所化成的。”那些後來的衆生又作如是之念:“他是大梵天(指先來的),唯有他能自造化,沒有能造化他的衆生。他乃盡知諸義典,在于千世界當中爲自在。是最爲尊貴,能作變化,微妙第一。他是衆生之父,他爲獨自先有,然後才有我們,我們這些衆生,乃爲他所化成的。”那些梵天的衆生的命、行、福盡之後,來生于此世間,年紀漸漸的長大之後,剃除須發,服叁種法衣,出家去修道,而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而自識本生,便作如是之言:“那位大梵天,乃能自造作,沒有能造作他的,他乃盡知諸義典,在于大千世界當中最爲自在,最爲尊貴,他能爲變化,是微妙第一的。可以說是衆生之父,爲常住不變的。那位梵天乃化造我們的,我們爲無常,爲有變易,不得久住的,因此之故,當知:我,以及世間,乃一部分爲常,一部分爲無常,這是真實的道理,其余的爲虛妄的。”這就是所謂初見。
或者有衆生,都喜歡于戲笑而懈怠,常常戲笑,作爲自己的娛樂。他戲笑娛樂時,身體乃疲勞過極,而便失意,由于失意,便爲命終。命終後轉來生在于此世間。生後,年紀漸漸的長大,而剃除須發,而穿服叁種法衣,去出家修道。他經過一段時間修習功行後,乃入于定意叁昧,由于叁昧心而自能認識他自己前生的一切,便作如是之言:“那些諸天的衆生並不常常戲笑娛樂,而常在于那個地方,永住而不變。而由于我乃常常戲笑之故,致有這種無常,爲變易之法,因此之故,我乃知道:我,以及世間,是半常、半無常,這是實在的,其余的爲虛妄的。”這就是第二見。
或有衆生,展轉相看後,便失去其意,由此而命終,而來生于此世間。生後,漸漸的長大,而剃除其須發,而穿服叁種的法衣,而出家去修道。修到一定的功行時,乃能入于定意叁昧。他以此叁昧心,而識知自己本來所生之事,便作如是之言而說:“如其它的那些衆生乃由于不展轉相看,並不失去其意之故,就常住不變。我們在于那處,都常常相看,由于常常相看後,便失去了意,而導致于這種無常,而爲有變易之法,我乃由于此而知道:我,以及世間,爲半常半無常,這是實在的,其余都是虛妄的。”這就是第叁見。
或者有沙門、婆羅門,有捷疾之相智(思辨能力),善能觀察一切,他以捷疾觀察的相智,以自己的智辯而說:“我,以及世間,乃爲半常、半無常,這是實在的,其余爲虛妄的。”這就是第四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