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清淨——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如爲他人說法,使其得戒清淨。戒清淨就是:諸有沙門、婆羅門,由于戒,致其所言的都爲至誠,並沒有使用兩舌去害人,都常自敬肅(嚴謹),都捐除其睡眠(少睡),不懷邪谄之語,口不出妄言,不爲了世人而記述其吉凶,不自稱說以便從他人有所得,去垂示他人,不因此而更求他人對于自己之利益。都坐禅、修智,都辯才無礙,專念而不亂,精勤而不怠。
解脫智——如來所說之法,又有至上的,所謂解脫智(提示通達于智慧,而趣向于四向四果的智慧)。所謂解脫智就是:世尊由于他人的因緣,而內自思惟而說:此人就是須陀洹,此人是斯陀含,此人就是阿那含,此人就是阿羅漢。
自識宿命智證——如來所說之法,又有至上的,所謂自識宿命智證(能了知宿世的智慧,宿命智)。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的方便,而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而自憶往昔的無數世之事,如過去的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的成劫、敗劫事。對地自己的過去世事情哪怕是細微情節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對于色界、無色界、有想天、非想天、非有想非無想天,都盡憶而盡知。
天眼智——如來所說之法,又有至上的,所謂天眼智(能察知衆生未來世之事)。天眼智就是: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的方便,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觀察諸衆生之死者、生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或者是好,或者是醜,都隨著其所行而能盡見盡知。或者有衆生,成就身的惡行、口的惡行、意的惡行,或者誹謗賢聖,信邪倒見,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墮入于叁惡道;或者有衆生,其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並不誹謗賢聖,見正信之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轉生于天人當中,都能以天眼之淨,而觀察諸衆生,如實而知,如實而見。
神足證——如來所說之法,又有至上的,所謂神足證(神足通,神通變化)。神足證就是: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的方便,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而作無數的神力,能變化一身而爲無數之身,將無數之身,命之而爲一身,石壁也不能阻礙,在于虛空中,能結跏趺坐在那裏,猶如飛鳥那樣的自在。而出入于地中,猶如在水中那樣,履水則如在地上那樣。又身上能冒出煙火,有如火之積燃那樣之光焰;能用手撫摩日月,能立至于梵天。如果有沙門、婆羅門稱贊這些神足的話,就應該回答他說:確實有這種神足,並不是沒有的。然而這種神足乃爲卑賤下劣之事,是凡夫所行的,並不是賢聖之人所修習的。如果一位比丘,對于諸世間的可愛之色都不染著,已舍離此愛染後,如所應行之行(合于正道)的話,這才叫賢聖者的神足。對于無喜色(令人厭惡之色),也能不生憎惡,能舍離此法後,如所應行而行的話,這才名叫賢聖者的神足。對于諸世間之愛色、不愛色(可愛與可憎的),此二者都俱能舍離後,而修習平等護(無記),專念而不忘,這才名叫賢聖者的神足。猶如世尊的精進勇猛,有大的智慧,有知有覺,而得第一覺悟,因此之故,名叫等覺(諸佛的平等正覺)。世尊也不喜愛于欲,不喜樂于卑賤凡夫之所習的,也不勞勤去受諸苦惱。世尊如果願意除棄弊惡之法,有覺、有觀,由于離染而生的喜與樂,而遊止于初禅的話,即像如是的便能除棄弊惡之法,有覺、有觀,由于離染而生的喜與樂,而遊上于初禅。其二禅、叁禅、四禅,也是同樣的道理的。爲精進勇猛,有大的智慧,有知、有覺,而得證第一覺,因此之故,名爲等覺。
聽完了舍利弗的這一番議論,佛陀對舍利弗說:“如果有外道異學來問你而說:“過去的沙門、婆羅門,和沙門瞿昙,有和佛同樣成就的人嗎?”你當會怎樣回答人家呢?如果人家又問你:“未來的沙門、婆羅門,有人和沙門瞿昙相匹等的嗎?”你當會怎樣回答人家?如果人家接著又問你:“現在的沙門、婆羅門,有人能和沙門瞿昙相匹等的嗎?”你應該怎樣去回答人家呢?”
舍利弗就向佛陀禀白說:“對于第一個問題,我會回答說“有的”;對于第二個問題,我也會回答說“有的”;對于第叁個問題,我會回答說“沒有的”。”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如果你這樣回答人家,那麼人家肯定會問你:“你爲什麼一會說有,一會說沒有呢?”舍利弗,你該如何回答人家?”
舍利弗說:“我會這樣回答他們:“過無論是過去的諸佛還是未來的諸佛,都是與如來相等的,這些都是我親自從世尊您這兒聽說過的。然而在眼下的這個娑婆世界內,如果有人自稱與如來相等,那純粹是子虛烏有,不足爲信。”世尊!我如所聞的,依于法,順于法,去作這樣的回答,這樣的回答對不對呢?”
佛陀說:“像你這樣的回答,乃依于法,順于法,並不違于法的,因此你的回答是正確的。”
那時,尊者郁陀夷正在世尊的後面執扇而爲佛驅暑。佛陀就轉過頭來對他說:
“郁陀夷!你應當觀察世尊的少欲知足。現在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樂在于欲。郁陀夷!如果其余的沙門、婆羅門在于此法當中,能勤苦的得證一法的話,他便應當豎起幢幡,而告訴四方遠處的人而說:“如來現在,乃爲少欲知足,現在觀察如來的少欲知足,而知道如來乃有神力,有大威德,並不用在于欲。””
那時,尊者郁陀夷,則整正其衣服,褊露他的右肩,右膝著在于地,叉手向佛,而白佛說:“甚奇!世尊!很少有人爲少欲知足像世尊您的!世尊有大神力,有大威德,不用在于欲。如又有其余的沙門、婆羅門在于此法當中能勤苦而得一法的話,便能豎起幢幡,而通告于四方遠處之人而說:“世尊現在乃爲少欲知足”。舍利弗!您當會爲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數說(常說)此法。如果他們對于佛、法、僧,對于道(真理)有疑問的話,假如聽說此法時,就不會再有疑網(疑惑如網之縛,也就是很多的疑惑猶豫)的了!”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舍利弗說:“你應當爲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們數說(常說)此法。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對于佛、法、僧,對于道,如有疑惑時,假如聽所說的話,當會得以開解之故。”
舍利弗聽後,就對佛陀說:“世尊,弟子會遵照您的吩咐。”
在聽從了世尊的教導之後,舍利弗便屢次爲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法。
看了這部《自歡喜經》,我在這裏只談叁點感想,而且簡單地談一下,點到爲止:
第一點,關于經題。這部經名叫《自歡喜經》,爲什麼叫“自歡喜”呢?我起初的理解,是指舍利弗在靜室裏,不由自主地生起了贊歎佛之功德之念想,這個“歡喜”,當是指舍利弗由此而生起的歡喜贊歎之心。但是在經文的最末,有這樣一句話:“以自清淨故,故名清淨經”,也就是說這部經也可以稱作“清淨經”的,這與我們上面的一部《清淨經》完全同名,但是二者在說法因緣以及內容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上面的那部《清淨經》它的主旨是讓大家都按佛陀所說的去修去行,目標也很明確,就是爲了防止僧團內部産生爭訟,從而導致分裂;而這部《清淨經》則是由舍利弗對佛陀的贊歎,佛陀指出,與其對佛的贊歎,不如對法的贊歎殊勝。但從本質上講,二經的本旨則是一致的,即主張“法”的至高無上性,依之而行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不僅如此,我現在開始對整部《阿含經》産生了這樣的印象:可以說阿含部裏的絕大部分經典,都是注重自我內省,注重對我們各自心性的修煉,從而達到自我的“清淨”,也就是本經所說的“自歡喜”。所謂歡喜,即“接于順情之境而身心喜悅也”;所謂清淨,則“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二者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同義詞。“自得歡喜”也就是“自得清淨”,就是通過自己不斷地依法修習,從而達到清淨歡喜之地。
第二點,關于神足證。我在前面不止一次地談到了佛教裏有關神通的話題,比如說前面的那部《阿妙夷經》,就是圍繞著神足問題而展開。佛陀對于神通問題態度也是十分明確的,也就是修行到一定的階次,神足自然會顯現,不需要我們主動去尋求。也就是說,神通對于佛教的修行者來說,是末,而不是本,這一點我們千萬要切記。比如說在這部《自歡喜經》裏,還特地描述了神通的一些表現。首先身能變化,“能變一身爲無數身,以無數身合爲一身”;其次是能夠穿牆走壁,能在空中飛,能在水上走,像飛鳥一樣,來去自如;再次是能夠“身出煙火,如火積燃”——身上冒出煙火,不知是做什麼用的,是不是與前面經典中提到的“火光叁昧”差不多,涅槃時可以自我焚滅呢?而且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擁有這種神足證,可以“以手扪日月,立至梵天”!梵天究竟是啥樣我可沒見過,但是世間人哪個沒見過日月呢?我們都知道,日月距離我們相當遙遠,就算最近的月球,距我們也有叁十八萬多公裏,太陽離我們就更不用說了,據說是距離地球1.5億公裏。如果用手去摸摸月亮,我估計問題不大;可是太陽表面溫度大約在6000℃上下,用手能摸嗎?當然,我們也可以將之理解爲佛陀說法時的權便,也可以說凡人不可揣度聖人境界。但我覺得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關鍵是佛陀對于神足證的態度。佛陀的態度是:“此神足者,卑賤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賢聖之所修習。”對于單單爲了獲取神通的行爲,佛陀是持鄙夷態度的。他所主張的是什麼樣的神足呢?就是“賢聖神足”,具體內容我們在上面都談到了,這裏不再重複。我在這裏只想講一句話,那就是如果出家的比丘去刻意思習有相面、風水、擇日等支末小事的話,不能說他不是出家比丘,但是起碼已不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出家比丘,因爲他所追求的那些東西,是爲佛陀所鄙夷的,並爲佛陀所呵斥的。
第叁點,關于娑婆一佛。通過舍利弗與佛陀的對話,我們可以知道,過去與未來的沙門、婆羅門都有可能與如來取得相同的修行成就,所證果境也可以相同。但是當談到“現在沙門、婆羅門與佛等不”這個問題時,舍利弗明確地回答說“無”,佛陀對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首肯,並說“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這是爲什麼呢?我們知道,在釋迦佛之前,共出現過六位古佛,距離我們最近的是迦葉佛。也就是說,每個佛應世的間隔都相當長遠,到下一位的彌勒佛應世,距我們長達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那麼在這些佛滅度期間,我們世人是在漫長時間內都無法見到佛的真面目的。有一點我始終搞不明白,爲什麼就不能“二佛出世”呢?就算“一山容不下二虎”,那麼,釋迦佛滅度已達二千多年,現在再出一位佛,總不算“二佛出世”吧?爲什麼一定要等到五十六億年以後呢?對于這個問題,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但願哪位大德能夠圓滿解答這個問題,最好不要信口開河,憑感覺說話,因爲這是需要在經典裏面找到依據,才能讓人徹底信服的。
《漫說《長阿含》(卷十二)~F 戒清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