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十二)~E 製法

  

  製法——世尊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即所謂製法(規製善法)。製法就是:四念處、四正勸、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意(七菩提分)、八賢聖道。

  

  製六入——世尊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製諸入(規製、施設六入)。諸入指的是: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即六根對于六境,二者間的主客關系)。如過去、未來的如來也製定此六入。

  

  業識四入胎——世尊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業識之入于母胎。入胎有四類,第一所謂亂入胎、亂住胎、亂出胎(不知不覺而入母胎、住于母胎、出于母胎);第二就是不亂入、亂住、亂出(知道而入母胎,然而不知不覺的住于母胎、出于母胎);第叁就是不亂入、不亂住,而亂出(知道而入母胎、而住母胎,然而不知不覺的出于母胎);第四就是不亂入、不亂住、不亂出(知道而入母胎,而住于母胎,而出于母胎,自入至出,都靈知而不亂)。那些不亂入、不亂住、不亂出的,就是入胎之至上的。

  

  道(七菩提分)——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道(七菩提分)。所謂道就是: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方便,入于定意叁昧(心不動搖的境地,爲正定),隨著其叁昧心(正定心),而修念覺意(七菩提分之一),乃依其願欲,依其出離,依其滅盡,依其出要之法。至于精進、喜、猗、定、舍等覺意,都同樣的依于願欲,依于離,依于滅盡,依于出要。

  

  ——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滅是。滅(將苦樂導引于滅盡之法)就是:第一,苦滅遲得(以苦之法而行道,而遲通達),此二均爲卑陋;第二,苦滅速得(以苦之法而行道,而速通達),這是唯有苦行道卑陋而已;第叁,樂滅遲得(以樂之法而行道,而遲通達),這乃唯有遲通達爲卑陋而已;第四,樂滅速得(以樂之法而行道,而速通達),然而並不廣普的,由于不廣普之故,也名卑陋。如現在的如來,乃爲樂滅速得,同時又是廣普,乃至天人都能見其神通變化。

  

  舍利弗說:世尊所說之法,爲微妙第一之法,就算身爲女人,也能受持其法,也能由之而滅盡有漏(煩惱),而成就無漏(無煩惱),而心解脫、慧解脫,在于現法當中,能自身作證。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就是如來所說的無上之滅。此法乃爲無上,爲智慧無余遺,神通無余遺,諸世間的沙門、婆羅門,都沒有人能和如來相匹等的,更何況能出其上呢?

  

  言清淨(有益之語)——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言清淨。言清淨就是:世尊于諸沙門、婆羅門,都不說無益的虛妄之言。所言的,都不求勝,也不朋黨;所言的都是柔和之語,都不失時節之語(適于時宜而言)。其言並不虛說,這就是言清淨。

  

  見定——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見定(觀法通達,有五種階梯)。見定就是:所謂沙門、婆羅門用種種方便而入于定意叁昧(心一境性,而不被動搖),隨著其叁昧心,而進行的五個次第的思維:

  

  第一,觀察頭,乃至于足;觀察足,乃至于頭,而知道皮膚的內外,唯有不淨之物,如發、毛、爪甲,肝、肺、腸、胃、脾、腎等五髒六腑,汗、肪、髓、腦、屎、尿、涕、淚,都是臭處不淨,沒有一物可以貪戀的,這就是初見定。

  

  第二,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而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諸不清淨的,唯觀察白骨,以及那些牙齒,就是第二見定。

  

  第叁,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方便,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諸不清淨,以及白骨,而唯觀察心識在于何處而住?到底是在于今世呢?在于後世呢?今世如不斷滅,則後世也不會斷滅;今世如不解脫的話,則後世也不會解脫,這就是第叁見定。

  

  第四,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諸不清淨,以及除去白骨,又再重新觀察意識:識在于後世,不在于現世;今世斷滅,而後世不斷滅;今世解脫,而後世不解脫,這就是第四見定。

  

  第五,諸有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而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諸不清淨的,以及除去白骨,又重新觀察意識:不在于今世,也不在于後世,今世、後世之二都斷滅,今世、後世之二都解脫,這就是第五見定。

  

  常法——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說常法(常住論)。常法就是:

  

  第一,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的方便,而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而憶識世間的二十成劫、敗劫,他們就會這樣說:“世間乃是常存的,這是真實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爲什麼這麼說呢?由于我的憶念和識記的緣故,而知道有這成劫與敗劫,其余的過去世之事,是我所不知的,未來的成敗之劫,我也不知。”這種人整天都會胡言亂語:“世間爲常存的,唯有這事是真實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初常法,即第一種類的常存之法。

  

  第二,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而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而憶識四十成劫、敗劫,他們就會這樣說:“此世間爲常存的,這是真實之事,其余的都是虛妄的。爲什麼呢?因爲以我憶識之故,而知道成劫、敗劫。我又過于是,而知道如是,能知道過去的成劫、敗劫。我並不知道未來劫之成敗等劫”這是說知始,而不說知道其終,這種人整天說話從不用腦子:“世間爲常存的,唯有此爲真實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第二之常法。

  

  第叁,諸沙門、婆羅門,用種種的方便,入于定意叁昧,隨著其叁昧心,而憶識八十成劫、敗劫,他就說:“此世間爲常存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爲什麼呢?因爲以我憶識之故,而知道有成劫、敗劫,又過于是,而知道過去的成劫、敗劫,就是未來劫之成劫敗劫等事,我也都能知道”此種人朝暮都以其無智而說:“世間爲常存的,唯有此爲真實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第叁類之常存法。

  

  觀察——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觀察(能察知他人之心)。觀察就是所謂:

  

  第一,有沙門、婆羅門,以想(相)而觀察,而知他心之爾趣,此心之爾趣(占察人相,而知道其心之所趣向)。他的心之作如是之想時,或者爲虛,或者爲實,這就是第一類的觀察。

  

  第二,諸沙門、婆羅門,並不以想(相)去觀察,或者聞諸天,以及非人之語(鬼神告訴他之語),而對他說:“你的心就是如是,你的心爲如是”。這也是或者爲實,或者爲虛的,這就是第二類之觀察。

  

  第叁,或者有沙門、婆羅門,並不以想(相)去觀察,也不聽聞諸天,以及非人之語,而自觀自己之身,又聽他言,對那人而說:“你的心爲如是,你的心乃如是”。這也是有實的,也有虛的,這就是第叁觀察。

  

  第四,或者有沙門、婆羅門,並不以想(相)去觀察,也不聽聞諸天以及非人之語,又不自觀,也不觀他,除滅之覺與觀後(無覺無觀,無尋無伺,第二禅),得定意叁昧,而去觀察他心,而對其言說:“你的心爲如是,你的心就是如是”。像如是的觀察,就是真實的,這就是第四觀察。

  

  教誡——如來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所謂教誡(教示)。教誡就是:

  

  第一,或者有時有人並不違背佛陀的教誡,因此而滅盡有漏而成就無漏,而心解脫、智慧解脫,在于現法當中,自身已作證,其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之身,這就是初教誡(得阿羅漢果)。

  

  第二,或時有人,不違佛的教誡,而盡五下結(欲界的煩惱,貪、瞋、身見、戒取見、疑),在于彼處(色界)滅度,不還于此世間,這就是第二教誡(得阿那含果,不還果,叁果阿羅漢)。

  

  第叁,或時有人,不違佛的教誡,而學到叁結已滅盡(滅見結、戒取結、疑結,所謂見惑已盡),淫、怒、癡也已微薄,而得斯陀含果(一來,二果),再一次還至于此世間,而取滅度(得涅槃成阿羅漢),這就是第叁教誡。

  

  第四,或者有時有人不違佛的教誡,其叁結已滅盡,而得證須陀洹(入流,初果),極七往返(最多七次,在人天往來轉生)後,必定會成就道果,已不再墮于惡趣,這就是第四教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