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一、十上經
說法地點:佛遊鴦伽國,詣瞻婆城,止宿伽伽池側。
主持說法:舍利弗(代佛說法)。
本經大意:本經和前面的《衆集經》一樣,仍然是以舍利弗代佛說法的方式而記錄下來的。它把佛所說的法,以法相爲根據的一種分類法。第一爲成法,第二爲修法,第叁爲覺法,第四爲滅法,第五爲退法,第六爲增法,第七爲難解法,第八爲生法,第九爲知法,第十爲證法。而每個都增一而至于十,共爲五百五十法。
我們在前一部《衆集經》中已經提到,佛陀這次仍是請舍利弗代爲自己說法。爲什麼要請舍利弗代爲說法呢?這種情形與上部經所講的是一致的,也就是佛患背痛。從波婆城,到瞻婆城,佛陀一直都在患背痛,說明此時佛陀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這鴦伽國,也是當時印度的十六大國之一,據說在摩揭陀國的北方,而瞻婆城是它的都城。佛陀對舍利弗囑托以後,就躺下休息一會兒——他此時正在爲病魔所折磨,晚年是充滿病苦的。
由佛陀晚年患病的痛苦,使我想起了一位時代偉人,那就是毛澤東的晚年。在我們的心目中,毛澤東給大家的印象總是正面的、健康的、神采奕奕的。但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無法逃脫衰老的侵襲,毛澤東又何嘗例外呢?但是,在個人崇拜幾乎達到神化的時代,全國人民不允許偉大領袖衰老,更不允許毛主席衰老的照片出現在公衆面前。據說這使得當時爲毛澤東拍攝的攝影師們左右爲難。無論他們的攝相技術再高超,但是相機不會說謊,出現在相機前的仍然是蒼老而虛弱的毛澤東。但是全國人民不買這個帳,他們見到照片上的毛澤東日漸失去神采,便四處鬧事造反:“爲什麼將毛主席拍得蒼白無力?”“你們是資産階級新聞還是無産階級新聞?”“我們對《人民日報》上刊登的5幅照片深感不滿。我們認爲,這樣的照片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故,是對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光輝形象的汙蔑,是我們廣大工農兵革命群衆所不能容忍的。”(注:以上有關毛澤東照片的一段,參考了“博客中國”中的相關文章,詳見http://www.blogchina.com/2008091660408④html)。
與《衆集經》相似,這部《十上經》在術語的表述方面依然十分抽象,一般讀者讀起來會覺得很費勁。我在寫這篇東西的時候,采取的方法與上部經典幾乎相同,但在有些方面或許會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但總體上是一致的。
此時的舍利弗已經被稱爲“耆年”,也就是長老了。舍利弗比佛陀肯定是年輕的,但年輕多少呢?經典上也沒有作具體交待。根據我的推測,舍利弗應該比佛陀年輕15~20歲的樣子,也就是說,舍利弗此時代佛說法時,他的年齡大約在六十歲左右。要知道,在那樣的艱苦環境下,“人生七十古來稀”,從年歲上來講,年屆六旬,加之舍利弗本人的學修成就,以及隨佛時間如此之長,無論從哪方面,他被稱作“長老”,已是綽綽有余了。
閑言不多說,下面進入到經典正文。舍利弗接到了佛陀的囑咐,便開始對衆多大比丘們講:“各位,我現在要代佛所說的法,無論是放在開頭說的,還是放到末尾說的,都是真正的佛法,它們沒有好劣之分,它們都是真理,都是能夠促進我們的精進修行,這點你們一定要搞清楚,萬萬不可有什麼分別之心。你們不光要認真地聽,而且聽後還要好好地加以回味念想,並按照佛陀所說的去做。”大家聽了,都很開心,說好啊,舍利弗長老你就說吧,我們都在認真聆聽您的教誨呢!
舍利弗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十上之法,也就是由一而至于十,是經過整理的法數。這些法數,能夠幫助我們棄除煩惱,進達涅槃,從此以後可以獲得無盡的快樂。這十上之法,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現在我就爲大家分別詳細解說。”
下面我們就對這些法進行分解,然後對重要的術語稍加闡釋。
一、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難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證法
1、一成法:所謂對于諸善之法,都能不放逸。
2、一修法:所謂常自念身是。
3、一覺法:所謂有漏觸(帶有煩惱的感觸)。
4、一滅法:所謂我慢(自己貢高,而輕慢他人)。
5、一退法:所謂不惡露觀(沒有妥當的思惟。也就是不如理的思念,如以無常爲常等)。
6、一增法:所謂惡露觀(適當的思惟。惡露爲身上不淨的津液。惡爲憎厭,露爲露現之物,如膿血等。如生老病死等苦,惡露不淨是)。
7、一難解法:所謂無間定(沒有中間斷絕的禅定)。
8、一生法:所謂有漏解脫(解脫有漏之法,不被一切所動的智慧)。
9、一知法:所謂諸衆生,都均仰賴飲食而得以生存。
10、一證法:所謂無礙心解脫(不動的心之解脫)。
二、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難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證法
1、二成法:所謂知慚、知愧(自己知恥,及由他人而得以知恥,而正念、正智)。
2、二修法:所謂止與觀(止爲止息妄念[定],觀爲觀知通達[智],而契真如妙理)。
3、二覺法:所謂名與色(名爲心,色爲物,指身心)。
4、二滅法:所謂無明、愛(無明爲不明真理,爲愚癡,愛爲有愛,爲對于常見之愛)。
5、二退法:所謂毀戒、破見(毀滅戒律,破除正見,爲惡言、惡友之類)。
6、二增法:所謂戒具、見具(守戒與正見,爲善言、善友之類)。
7、二難解法:所謂有因有緣,而衆生生垢;有因有緣,而衆生得淨(衆生或生垢穢,或得清淨,均爲有因緣的)。
8、二生法:所謂盡智、無生智(盡智爲無學的聖者已滅盡煩惱而知四谛,無生智則對于四谛之知、斷、證、修之作用已得非擇滅爲無生,所謂已無可知、無可斷、無可證、無可修,爲最利根的阿羅漢之智)。
9、二知法:所謂是處、非處(有爲界與無爲界)。
10、二證法:所 謂明與解脫(明爲滅盡無明之智慧光明照了,解脫爲解脫系縛煩惱)。
叁、叁成法、叁修法、叁覺法、叁滅法、叁退法、叁增法、叁難解法、叁生法、叁知法、叁證法
1、叁成法:第一就是親近善友,第二就是耳聞法音,第叁就是法法成就(成就法中之法,所謂法次法向-依于法之次序,而向于正法)。
2、叁修法:所謂叁種叁昧,也就是空叁昧、無相叁昧、無作叁昧(叁昧爲定,爲等持。空叁昧乃和苦谛下之空、非我之二行相相應之定,空爲空我所見,非我就是空我見。無相叁昧爲和滅谛下之滅靜妙離之四行相相應之定,無相就是滅,就是涅槃,涅槃乃滅有色聲香味觸之五塵,和男女,及生異滅之叁有爲相。無作爲無願。無願如船筏,故須舍棄,故爲無願求之物,爲無願求可作之事。是和苦谛之苦、無常,集谛之因、集、生、緣之四行相,道谛下之道、如、行、出相應之定)。
3、叁覺法:所謂叁受,也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樂、舍之叁種感覺)。
4、叁滅法:所謂叁愛,也就是欲愛(貪欲之愛執)、有愛(常見之愛執)、無有愛(斷見之愛執)。
5、叁退法:所謂叁不善根,也就是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6、叁增法:所謂叁善根,也就是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
7、叁難解法:所謂叁難解,就是:賢聖難解、聞法難解、如來難解。
8、叁生法:也就是叁相。所謂叁相,也就是息止相、精進相、舍離相。
9、叁知法:就是叁出要界。所謂叁出要界,也就是欲出要至色界(由欲界而趣至于色界),色界出要至無色界(由色界而趣至于無色界),舍離一切諸有爲法,其名叫做盡(由欲界而出,由色界而出,由無色界而出,而脫離一切有爲,而至于滅盡—涅槃寂滅的境界)。
10、叁證法:即叁明。所謂叁明,又叫叁智,即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宿命智能憶念知悉自他過去宿住之事,也就是能自由自在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一切因果的神力。天眼智能自由自在的照見極細、遠處,也就是徹見世間種種的形色、苦樂等相,是照見無礙。漏盡智爲已了知而斷除諸漏,是斷盡見修二惑,得證涅槃。出離叁界的神力。)
四、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難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證法
1、四成法:就是四輪法(是關于住、近、願、植的四輪的軌道),具體爲:第一爲住中國(住于適當的地方,不在于邊遠而文明不到的地區),第二爲近善友(親近善知識),第叁爲宿曾發精願(自有正願),第四爲宿植善本(過去曾種植善的基礎)。
2、四修法:即四念處。這在前面我們已經有所涉及,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3、四覺法:也就是四食,即:①抟食(以舌食物),②觸食(以感觸去長養身命),③念食(以意志所欲,以扶持諸根),④識食(以意識而養身命)。
4、四滅法:即四受(被欲、我、戒、見而流轉,而感受到苦惱),具體爲:欲受、我受、戒受、見受。
5、四退法:即四扼(扼爲扼住牛頸之用的車的曲木,轉用爲系縛,爲煩惱)。①欲扼(欲界的系縛),②有扼(色、無色界的系縛),③見扼(叁界四谛下而起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系縛),④無明扼(叁界的愚癡的系縛)。
6、四增法,即四無扼(和四扼相反,而解脫系縛之義):①無欲的扼,②無有的扼,③無見的扼,④無無明的扼。
7、四難解法:即四聖谛(迷界與悟界計而爲四種真理),前面已述。
8、四生法,即四智,①法智(證法的真理之智),②未知智(世俗智,爲有漏,而取世俗的境相之智),③等智(盡智,無學的聖者具有的平等智),④知他心智(能觀察他人之心,知其善惡邪正等)。
9、四知法:即四辯才。①法辯(對于教法無滯礙的辯才),②義辯(對于義理無滯礙的辯才),③辭辯(對于言辭無滯礙的辯才),④應辯(應衆生而說法無滯礙,所謂樂說無礙)。
《漫說《長阿含》(卷九)~A 一、十上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