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八)~F 七正法

  

  七、七正法

  

  1、七種非法: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智。

  

  2、七種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進、總持、多智。

  

  3、七識住(七種識的愛著安住之處):初識住(天、人)、第二識住(梵衆天)、第叁識住(光音天)、第四識住(遍淨天)、空處住(住在空處)、識處住(住在識處)、不用處住(住在不用處)。

  

  4、七勤法:勤于戒行、勤于滅除貪欲、勤于破除邪見、勤于多聞、勤于精進、勤于正念、勤于禅定。

  

  5、七想:不淨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6、七叁昧具(成就禅定的七種具件):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7、七覺意(七菩提分):念覺意、擇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舍覺分)。

  

  八、八正法

  

  1、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2、八解脫(遠離叁界貪愛的出世間定):

  

  ①色觀色——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有色想之貪,爲除此貪,而觀外之不淨之青瘀等之色,使貪不起;

  

  ②內無色想觀外色——于內身無色想之貪,雖已除了,而想使其更堅牢,而觀外之不淨之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貪;

  

  ③淨解脫——色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使貪不起,名爲淨解脫,將此淨解脫于身口證得,具足圓滿,而住于定,就是身作證具足住,也就是淨解脫;

  

  ④度色想,滅瞋患想,住空處解脫——空無邊處解脫;

  

  ⑤度空處,而住于識處——識無邊處解脫;

  

  ⑥度識處而住于不用處——無所有處解脫;

  

  ⑦度不用處,而住于有想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⑧度有想無想處,而住于想知滅——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此爲滅盡定,是厭受想等之心,而永住于無心,故名解脫。

  

  3、八正道(四谛中的道谛):正見、正志(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4、八人(八種賢聖人,所謂四雙八輩):須陀洹向(入流向)、須陀洹(入流,初果)、斯陀含向(一來向)、斯陀含(一來,二果)、阿那含向(不還向)、阿那含(不還,叁果)、阿羅漢向(無生向)、阿羅漢(無生,應供,四果)。

  

   九、九正法

  

  九衆生居:人天居、梵光音天居、光音天居、遍淨天居、無想天居、空處居、識處居、不用處居、有想無想處居。

  

  十、十正法

  

  十無學法:十無學法就是十種無學之道。自初果至于叁果,均爲佛法修行的過程當中,還有學可學,故爲有學,第四果的阿羅漢果爲無學,爲學道圓滿,更沒有甚麼可修學之故,故十種無學法就是阿羅漢道。十正法的具體內容爲:無學的正見、無學的正思、無學的正語、無學的正業、無學的正命、無學的正念、無學的正方便、無學的正定、無學的正智、無學的正解脫。

  

  以上是舍利弗代佛所說的從一至十種正法。我在前面已經說了,如果把每個名詞細細加以分析,那麼實在過于繁複。再說,這些名相或者說術語,我們用現代語言把它們解釋清楚,應該沒有太多的難度,畢竟現在從事經典研究的人士何止萬千;但是,我們要知道,每一個術語後,裏面都蘊含著甚深的佛理,而佛教的主旨,是主張學修並進的方式,也就是說,要想徹底地了知這些術語中所含真理,我們就得按照佛所說的去老實修習。在未修之前,或者說在未修好之前,我們都無法徹底了知它們到底講的是什麼。而修行對于我來說,卻是極其漫長的過程(我自知根機淺薄、業障深厚,非一世所能成就)。因此,我只能憑籍現有的一些資料(比如佛學辭典),再稍稍融進一些自己淺陋之見,算是敷衍應付了。即使如此,我也是誠惶誠恐,生怕錯領了上述的名相義旨。

  

  在這裏,需要說明的是,舍利弗每說完一種正法,就會重複一句話:“是爲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以防诤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爲什麼要每每重複這段話呢?它可謂對每位比丘,都要樹立一種責任感和危機意識:我們千萬不能重蹈耆那教的覆轍,欲要使正法久住,欲要使我們清淨的修爲能夠永久地傳承下去,欲使我們都擁有一個祥和安甯的修持環境,就必須要把如來所說之法、之律加以撰集。這對于佛教的發展乃至興衰與存亡,無疑關系重大。

  

  我們不妨看看當今世界所存的其他宗教(比如伊斯蘭教)對經典整理的一些情況。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歸真以後,由于他沒有子嗣,也沒有在生前指定繼承者,因此在他死後,就存在著誰繼續擔任哈裏發(意爲“繼承人”)的問題。雖然前後共推選出四大哈裏發,但是教派由此分裂成許多派別,而且各派別對于教義也有不同的理解。第一任哈裏發伯克爾等人從平息叛教的鬥爭中體會到,只有將安拉啓示的《古蘭經》保存下來,以它爲思想旗幟,伊斯蘭事業才能得到繼續發展,因此,他就任命專人,開始搜集、整理經典的工作;到了第叁任哈裏發即奧斯曼時期,他就著手全面整理了《古蘭經》,全世界穆斯林至今都通用這個版本的《古蘭經》,被稱爲“標准穆斯哈夫”,亦稱“奧斯曼定本”, 這成爲奧斯曼在位時最大的曆史功績,也是他留給後世的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經典的結集,或者對本教基本教義的整理和總結,所具有的非凡意義。從這部《衆集經》裏,我們也更加欽佩佛陀所具有的遠見,他對佛法的未來早已未雨綢缪,苦心經營。看來,正法久住,法運久長,全仗于佛陀及諸先賢呀!

  

  (2008年9月16日于普陀山佛教協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