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五十)~S 1354經:本經敘述一女子欲投河自盡,被比丘勸止。

  

  1354經:本經敘述一女子欲投河自盡,被比丘勸止。

  

  我們知道佛陀畢業說法無數,度生更加無數;作爲佛陀出家弟子中的骨幹——比丘,他們也在搞好個人修持的同時,也竭盡全力地度化衆生。比丘們說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說法度生的著眼點,我個人覺得還是放在如何讓衆生“離苦得樂”方面。這個“樂”,有時未必是究竟完美之樂,比如像大家心結得到開解,精神獲得一定的愉悅,樹立對生活以及未來的憧憬與信心,從而愉快地生活與工作(乃至修習),都可以視爲“樂”的某種存在形式。

  

  而本經中記載的是一位“族姓女”(種姓較爲高貴的女士),“常爲舅姑所責”——這是典型的婆媳之間的矛盾。我們知道,婆婆與兒媳經常會爲一些生活瑣事而發生爭吵,有的甚至發展到不可調和的敵對狀態。如果婆與媳的性格都很要強的話,有時矛盾就變得不可調和。此時最難做人的怕是身兼兒子和丈夫雙重身份的男同志,如果偏向母親,勢必得罪妻子;若稍稍替妻子說幾句話,又往往被母親斥爲“不孝順”。在古印度男尊女卑的傳統製約下,往往是婆婆掌握著爭吵的主動權。這裏面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媳婦熬成婆的時候,原本善良溫順的媳婦面對自己的兒媳,竟也擺出一副長輩的面孔,處處挑刺找理兒。這種現象我覺得同樣適用于“情緒轉移定律”。經中的這位族姓女因爲在舅姑的屢屢無端指責之下,思想上很郁悶而無法排解,後來一時想不通,産生了“一死了之”的極端想法,于是她來到恒河邊上,而說偈言:“恒水我今欲,隨流徐入海,不複令舅姑,數數見嫌責!”老是受到婆婆莫須有的責斥與謾罵,這位族姓女實在是沒臉面在這個世上生活下去,最後准備向恒河縱身一跳,想以此結束被嫌責的曆史。

  族姓女的種種異常舉動,被一位正在恒河邊上修行的比丘看得真切。他見情勢不妙,趕緊來到族姓女身邊,以偈加以勸導:“淨信我今欲,隨彼八聖水,徐流入涅槃,不見魔自在!”恒河在印度被譽爲聖河,投入聖河的懷抱在外道看來,似乎是在踏上歸途。然而比丘卻說這種想法並不正確,結束生命並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倘若對佛法産生淨信,並努力修習聖道並隨順聖道之水,則定會使自己流入涅槃的聖海。到那時,我們再也不會遭受到任何的人“嫌責”了。比丘之話實則在教誡該族姓女當抛棄自尋短見的愚想——因爲投河自盡並不能使自己得到什麼好處,而淨信並隨順于佛法,則會將人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解除幹淨,這才是真實究竟的解決問題的根本法門。(6.2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