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五十)~B 1326經:本經敘述佛陀爲阿﨟鬼說法,並令其生信之等事。

  

  1326經:本經敘述佛陀爲阿﨟鬼說法,並令其生信之等事。

  

  談到佛陀爲鬼神等衆說法,作爲衆生來說,可能我們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我們可以以現代科學等等依據來論證鬼神的虛無。然而我們以衆生之思惟去揣度佛之五眼六通,豈不是很滑稽麼?故而聖人之心決不可以凡人之心去隨意設想,否則會出現大錯。再說佛經中的“鬼”,有時也是泛指,或者是一種譬喻——佛陀善用譬喻,對此我們已十分熟知。當然,據我個人的臆測,這裏的“阿﨟鬼”或許是指四種姓中的首陀羅,此種姓爲當地土著民,以“鬼”相稱,並無貶義,似爲慣稱。

  

  本經敘述佛陀在摩揭陀國遊行度化之時,住于一個叫阿﨟鬼的家中。這位阿﨟鬼回到家中,發覺有一位陌生的沙門坐于家中,心中頓時生起無名怒火。他對佛陀說:“出去,沙門!”面對這位主人的無禮,“世尊以他家故,即出其舍”。可是這位阿﨟鬼待佛陀走出門去,卻又將佛陀叫住:“沙門,來入!”佛陀聞後,便不聲不響地返回舍中。可是還沒等到佛陀落座,阿﨟鬼卻又對世尊說:“沙門,出去!”如此反複叁次,當佛陀第叁次進入到阿﨟鬼家中的時候,阿﨟鬼卻再次無理地讓佛陀出去。此時佛陀說:“聚落主!已叁見請,今不複出。”阿﨟鬼說:“你不出去出可以呀,但是你必須正確回答我的問題,否則別怪我對你不客氣!”

  

  這位阿﨟鬼是否知道眼前這位便是值得世人尊崇的佛陀呢?當然是知道的。因爲在經文前段,他的一位朋友便已經明確告訴他說:“聚落主!汝獲大利,如來宿汝住處。”既然知道是如來,爲什麼還要叁番五次地讓佛陀進出呢?原因是在作進一步的考驗,“今當令知,爲是如來?爲非如來?”當看到如來懷有如此忍辱耐力,心中已生起叁分恭敬。于是阿﨟鬼以偈問道:“說何等名爲,勝士夫事物?行于何等法,得安樂果報?何等爲美味?雲何壽中勝?”什麼是人類最優勝的財富?行持哪一種法可以獲得安樂的果報?什麼是美味中的美味,又是什麼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佛陀回答說:“淨信爲最勝,士夫之事物。行法得樂果,解脫味中上。智慧除老死,是爲壽中勝!”擁有清淨的信念乃是人類最優勝的財富,行持正法便能獲得安樂的果報;解脫之味乃是最殊勝的美味,能夠將自己的老死問題解決,並且獲得無上的智慧,才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視的東西。下述爲阿﨟鬼與佛陀的一問一答:

  

  問:“雲何得名稱,如上所說偈?”——如何能得到世人的稱名?

  

  答:“持戒名稱流,如上所說偈。”——精進持戒,便可以獲得世人的贊歎。

  

  問:“幾法起世間?幾法相順可?世幾法取受?世幾法損減?”

  

  答:“世六法等起,六法相順可,世六法取受,世六法損減。”——前六法是指六根,後六法是指六境。六根對六境,生起六受而複生起六愛。從六法起,亦從六法滅,此爲生滅因緣法則。

  

  問:“誰能度諸流,晝夜勤方便?無攀無住處,孰能不沈沒?”

  

  答:“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正念內思惟,能度難度流。不樂于五欲,亦超度色愛;無攀無住處,是能不沒溺。”——這裏談到戒、善正受、正念、內思惟,以及談到如何抑製對于世間五欲的貪愛,從而做到身心不沈不溺。

  

  問:“以何法度流?以何度大海?以何舍離苦?以何得清淨?”

  

  答:“以信度河流,不放逸度海,精進能除苦,以慧得清淨。汝當更問余,沙門梵志法;其法無有過,真谛施調伏。”——此處談到信,即“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談到精進,談到慧。而佛陀非常樂意回答阿﨟鬼的這些提問,並且還提醒他可以對“沙門梵志法”作進一步的請教。而這位阿﨟鬼已經確知眼前的便是如來無疑,便說:“何煩更問余,沙門梵志法?即曰最勝士,以顯大法炬。”並且對佛陀發出自己畢生護持佛法的決心:“我即日當行,從村而至村,親侍等正覺,聽受所說法。”

  從本經中我們可以得知:欲使人們生起由衷恭敬與贊歎,正見是必備的條件之一。正見從何而來?從平常的言談舉止中。所謂道者,正見當列其首。知見若不正,一切皆妄談。而佛陀一番言辭足令鬼道生信,可見正見是多麼的緊要!(5.2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