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五十)~A 1325經:本經敘述一位比丘舍戒還俗而爲其母勸阻之事。

  

漫說《雜阿含》(五十)  

  

  (卷五十)  

  

  1325經:本經敘述一位比丘舍戒還俗而爲其母勸阻之事。

  

  有一位優婆夷(近事女)之子,曾經受持了八關齋戒,可是他又“尋即犯戒”,結果“爲鬼神所持”,整天陷于苦惱煩燥之中。作爲一名居家之士,能受持八關齋戒已實屬不易。從內容上講,八關齋戒是指居家二衆于六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律。六齋是指陰曆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如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關于八戒,諸種說法不盡相同,主要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以華鬘裝飾自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以及不非時食。此前五戒與沙彌五戒相同,第六戒相當于沙彌十戒的第八戒,第七戒相當于沙彌十戒中的第六、第七戒,第八戒相當于沙彌戒中的第十戒。也就是說,此八戒包含了沙彌十戒中的前九戒。沙彌十戒只比八關齋戒多了一條“離金寶物戒”。故受持八關齋戒者被稱作淨行優婆塞(或淨行優婆夷)。

  

  那麼受持八關齋戒有什麼好處呢?大體上可以歸納爲十二種利益,分別是:一,脫離病苦;二,消滅罪障;叁,免除橫禍;四,遠離惡道;五,福報優厚;六,成就迅速;七,來世貴尊;八,得生天上;九,往生助緣;十,臨終歡樂;十一,得相好身;十二,成佛道緣。可見受持八關齋戒可謂好處多多。可是正如這位居士子一樣,他受持了此戒,卻覺得吃不消,不想繼續受持了,怎麼辦?當然是可以的。即便是比丘出家後尚可以舍戒還俗,更何況一位居家學佛人士呢?自然也是可以的。

  

  但是舍戒之後也會帶來諸多問題,比如這位居士之子舍戒後,結果爲各種鬼神所纏束,弄得自己晝夜不得安甯。這位年輕居士的媽媽看了很是心疼,便勸告其子:“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神通瑞應月,八支善正受,受持于齋戒,不爲鬼所持;我昔數咨問,世尊作是說。”這位居士之子在聽聞了母親的教導之後,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也就是比受持八關齋戒更進一步,直接剃發出家爲僧了。是不是把剃除須發,然後穿著出家衣服,就萬事大吉了呢?看來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爲從當初舍戒來說,正是因爲受持不了戒律的嚴格束縛,而比丘戒比八關齋戒不知要嚴格多少,這位居士子又如何能擁有如此毅力呢?果不其然,過了沒多久,他便“心不得樂,還歸自家”。

  

  他的母親見到兒子莫名其妙地來家了,感到很奇怪:“邁世而出家,何爲還聚落?燒舍急出財,豈還投火中!”剛出離了火宅不久,爲什麼又要返回到危在旦夕的火宅了呢?其子回答說:“但念母命終,存亡不相見;故來還瞻視,何見子不歡?”表達了自己思念母親,擔心母親年歲大了以後無人照料,故思前想後,還是返回家中照料母親,以盡孝道爲上。母親見到遠行的兒子歸來,理應開心才是;然而現今卻十分憂傷,又是何故呢?

  

  其母可謂深明大義,遂以偈而答:“舍欲而出家,還欲服食之;是故我憂悲,恐隨魔自在!”其子因于前舍棄八關齋戒而遭到鬼神的侵擾,如今卻又舍戒而還俗,豈不又落入魔王的手掌,而永世淪爲魔子怨孫?其子聽到母親的這番教誡,幡然醒悟,于是重新返回比丘僧團,“精勤思惟,斷除一切煩惱結縛”,最終證得聖果。

  可以說,出家精勤修道,這才是報答母恩的最好方式。(5.2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