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九)~X 1320經:本經敘述佛在黑暗雨夜中經行而不爲恐怖所動。

  

  1320經:本經敘述佛在黑暗雨夜中經行而不爲恐怖所動。

  

  佛在住世的八十年期間,曾經有數位侍者,其中阿難尊者爲大家所熟知,前後侍佛達25年,可謂時間彌久。阿難尊者聞佛說法可謂最多,故第一次佛經結集中,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以供大家印可結集。除此之外,佛陀還有其他的侍者,比如本經中提到的那伽波羅尊者(象護)便是其中侍者之一。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錫于摩鸠羅山。“爾時,世尊于夜暗時,天小微雨,電光睒現,出于房外,露地經行”。此時閃電交加,天上飄起了小雨,大有暴風雨壓境之勢,故天色愈趨黑暗。而此時佛陀卻並沒有爲眼前的景象所動,照常出于室外作露天經行。

  

  什麼叫“經行”?這裏需要簡單交待一下。我們到佛教寺院裏,時常見到許多出家師付在叁叁兩兩地在某個地方來回緩緩地步行,現在都統稱作“散步”,嚴格來講,這不是散步,而是“經行”。那麼散步與經行的區別在哪裏呢?散步隨意性很大,可以與人交談,可以賞風觀景,可以思考某一問題。但是經行卻要求比較嚴格,《十誦律》說:“經行法者,比丘應直經行,不遲不疾。若不能直,當畫地作相,隨相直行,是名經行法。”《摩得勒伽》說:“比丘經行時,不得搖身行,不得大駛駛,不得大低頭,縮攝諸根,心不外緣,當正直行。”這不僅是對行走路徑的要求,也是對意念的要求,即“縮攝諸根,心不外緣”,亦即心不旁骛,把持住六根門頭。從功效方面而言,經行也是養身療病的重要法門之一,比如靜坐時久,有時難免昏沈或掉舉,此時起身經行,可有效予以對治。故《四分律》將經行之利歸結爲五點,一是能堪遠行(保持一定的腳力),二是能靜思惟(就佛法的某一問題進入深入思考),叁是少病,四是消食(有助于飲食消化),五是于定中得以久住,即有益于更加恒久的禅定。如今我們見到很多法師一邊慢步經行,一邊默默持名念佛持咒,便是很好的經行方法。但是如若邊聊天邊東張西望,那就距經行相去甚遠矣。

  

  佛陀經行之時,本來就時值夜半。那伽波羅尊者作爲佛陀的侍者,他可沒有佛陀那麼好的耐力。按照以往的慣例,他只有待佛陀休息之後,才可以去休息。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之中,電閃雷鳴,且飄落著蒙蒙細雨,原想佛陀經行一小會兒便會休息,可現如今佛陀經行了這麼久,一點兒也沒有流露出疲倦迹象,這使得那伽波羅尊者多少有些著急。如何是好呢?侍者于是心生一計,便裝扮惡鬼的樣子,站在佛陀經行必經之路,想以此嚇走佛陀。

  

  佛陀又是何等高人!這點小伎倆,豈能逃過佛陀法眼呢?于是佛陀便斥責那伽波羅尊者:“汝那伽波羅癡人,以摩鸠羅鬼神像恐怖佛耶?不能動如來、應、等正覺一毛發也,如來、應、等正覺久離恐怖!”那伽波羅尊者見到自己的舉動爲佛陀識破,趕緊向佛陀頂禮,並表示真誠忏悔。

  

  佛陀原諒了弟子的無知舉動,並爲那伽波羅尊者作了記說:“瞿昙家中極大廣闊,斯等于未來世亦當使得清淨之法。”佛陀博大悲懷由此可見一斑。(5.2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