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經:本經贊譽修習八正道所成就的神通。
人類發展至今,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對宇宙的認識可謂一日千裏。但是外太空的許多領域,依然存在許多未知待解之謎。比如說,這個宇宙世界究竟有沒有邊際?當然,在佛教徒看來,提出這樣的問題未免幼稚可笑,因爲這個問題似乎屬于佛陀的“十四無記”之範疇。那麼,這個太空系裏,究竟有沒有一個“不生、不死、不老”之處呢?在本經中中,一位天子便談到了這個似乎大而無當的問題。
一位天子來向佛陀請教:“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不?”
佛陀回答:“無有能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佛陀在此處並不是說到“世界邊”乃至到達“不生、不老、不死處”完全不可能,這裏需要厘清一個對象,即問的對象是天人,對他來說,欲完成這個任務,當然不可能;對于一般普通民衆來說,更加不可能,故而天人對于佛陀的回答完全贊同,說“奇哉!世尊!善說斯義。”不僅如此,天人還對自己的宿命進行了一番回憶:
“世尊!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離諸愛欲。我時,作是念:我有如是捷疾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能登一須彌,至一須彌;足蹑東西,超至西海。我時,作是念:我今成就如是捷疾神力,今日甯可求世界邊。作是念已,即便發行,唯除食息便利,減節睡眠,常行百歲,于彼命終,竟不能得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之處。”
從天人的這番自述中,我們知道這位昔日的仙人也具有非凡的本領,也就是神足通。目前最快的速度大約要以“光年”來計算。從一個須彌至另一個須彌,估計也需要幾年光年時間;而此天人在“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便能從此須彌山而至彼須彌山,不可謂不神速了。然而,以此神奇的速度晝夜不停歇地“常行百歲”,卻仍不見世界盡頭,可謂世界之大。同時,也說明在天人的世界中,並無“不生、不老、不死”的去處。理由是:這個世界的任何角落,均無此去處可言,故而縱便千萬找尋,亦無從覓得。故而此天人不禁由衷發出喟歎:吾輩即便擁有如此神通,欲尋不生不死之處,卻勢比以足登天!
然而佛陀並不這麼認爲。佛陀回答說:“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于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迹。”一尋大約爲七尺高度,約爲古代成年男人的平均身高(古語雲:“堂堂七尺男兒”,即是此意)。佛陀言下之意爲不用去他處尋找,只要在自身當下便會找到答案。
“何等爲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爲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爲集色?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余斷、舍、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爲世間滅道迹?謂八聖道……赤馬!了知世間苦、斷世間苦;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迹,修彼滅道迹。赤馬!若比丘于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迹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
佛陀在這裏談到不僅是五受陰的具體內容,而且也談到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色爲物質領域,受想行識爲精神意識領域。正是意念對于物體的貪愛與執著,從而産生各種煩惱的集合體,我姑且將此稱作“煩惱簇”。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矛盾簇會相繼而産生,此即“煩爐鏈”。將無數個矛盾鏈相互交織,這便是所謂的“世間集”。有集,故而有愛、貪、喜聚集,使自己永遠也擺脫不了煩惱的束縛。如何才能將此煩惱的鏈條徹底破除呢?必須要經過“了知”和“實修”兩個階段。了知乃是洞悉世間之真相,實修乃是如實而踐行,此即“理論聯系實際”。如果將此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便是“得世界邊”。故而說,世界之邊雖貌似天邊,而實在眼前與身旁,又何勞我們去千萬找尋?“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倘若知道了世間之真相,便自然可以抵達“不生、不老、不死”的好妙去處。(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