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九)~L 1305經:本經敘述修行不分場合,縱然是鬧市,亦能入定。

  

  1305經:本經敘述修行不分場合,縱然是鬧市,亦能入定。

  

  我們常說修行要找一個合適自己的環境,最好是無人打攪的安靜之處。這種最好的表現形式,大約就是被大家心目中顯得高深莫測的“閉關”。閉關作爲修行方式之一,是指選擇某一僻靜場行進行閉門修持或研讀經典。當然閉關也有一些必要條件,比如要有護關者,閉關時要禁語、不能走出關房,不能打電話、上網、看電視等。閉關時間長短不一,短的七天(方便關),長的叁年半,甚至有的長達數十年,如印光老法師在普陀山法雨寺前後閉關時間長達叁十八年。

  

  現如今閉關者鮮見——普陀山法雨寺和慧濟寺目前尚有數位法師掩閉靜修,部分女衆采取了安居的形式,聚在一起連續打七個淨土佛七,以期道業進步。但是總體而言,出家法師們除了早晚功課以外,平時寺務繁多,與一般社會上的上班族,從勞動強度方面而言,並無實質性的差異(個人淺見)。也就是說,大家平時都很忙,法師們一般都要忙到晚上十點鍾以後,方有時間休息。如果是世間普通勞作人群,除了單位(田間)和家庭事務以外,還有很多的人際應酬摻雜其間,其時間緊促性自不必言。在如此忙碌的情形下,我們應如何使妥善處理好工作與修爲之間的關系呢?我想這不僅是大家關心的話題,我本人在這方面,也是一籌莫展,有時顧此失彼,丟叁落四,弄得整天情緒煩燥,使工作陷于被動。

  

  在本經中,一位名叫般阇羅健的天子向佛陀禀白:“愦亂之處所,黠慧者能覺;禅思覺所覺,牟尼思惟力。”天子的觀點我覺得不無道理:在愦亂的處所,真正的智者亦照樣能夠修行並且能夠覺悟。修行不一定非要遠離人間市井,到山林空閑處去坐禅修道;修行也不一定非要整天手持經卷念珠佛號不離口;修行也未必身居禅室、孤家寡人且不食人間煙火……一句話,形式上的修行並不能說明什麼,修行的關鍵在于把握心態,做到“我的念頭我作主”。若心中懷有一顆向佛向善之心,即便是從事著卑賤的行當,又有何妨呢?所以佛陀在表示肯定的同時,進一步回答說:

  

  “了知愦亂法,正覺得涅槃;若得正系念,一心善正受。”

  

  對于黠慧者而言,重要的是要“了知愦亂法”,世間萬象,呈現紛缤愦亂。但是在“亂象叢生”之中,總有規律可尋。就好像我們在看無聲電影,擁擠繁華的鬧市、吵鬧嘈雜的人群,此時顯得靜悄悄的,什麼聲間也沒有,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些來往蠕動著的單個體,它們只是我們眼前晃動的幻像而已。若眼根不見色相(視若無睹),又豈有色相可言?這是修行的初級階段,也是至關重要的基本要領。把世間百相看明白了,看徹底了,也就沒有什麼值得你我去留戀和貪執了。“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當我們臨命終時,“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憨山大師《勸世醒世歌》)若到那時再來找去回到“家鄉”之路,豈不是爲時已晚?

  

  文末說些題外話。海天佛國普陀山有一處尚未開放的道場,名曰“法華洞”,位于普濟寺後的幾寶嶺東天門下。此處景致絕佳,明代洪陳詩曰:“遊山須選峰,峰峰必造極。試問何處佳,法華最奇特。”奇特于何處?在我看來,其奇于其洞中四字,乃“法華面目”也!何謂“法華面目”?這恐怕讓我們參究一輩子也參不透的大禅機。

  在末法時期,但願我們不僅識得回家之路,且能尋得“法華面目”。(4.2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