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九)~F 1299經:本經敘述修習十善業可以上生天道。

  

  1299經:本經敘述修習十善業可以上生天道。

  

  修習五戒十善,不僅可以保證不會墮入叁惡道,而且也可以上生天界。關于佛教的“天”,一般是指在六趣之中的最高最勝的衆生所居的世界。叁界共爲二十七天,具體如下:

  

  (一)欲界六天:四大王天、忉利天(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十七天:1、初禅叁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2、二禅叁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

  

  3、叁禅叁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4、四禅八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叁)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陀在說法之時,針對不同的聞法對象,佛陀將之區分爲出家衆與居家衆兩大類,再從此二類中,根據品性不同,再分出各種類別,猶若西方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花。對于出家二衆(比丘、比丘尼)而言,佛陀主要以了生脫死的涅槃法門爲主;而對于出家二衆(優婆塞、優婆夷),則主要以五戒十善的生天法門爲主。比如《經集》說如果施食給沙門、婆羅門、乞食者,那麼死後即可以生天。諸天所居越是往上方,其天衆身體越大,壽命越長,其所獲得的福報也越加殊勝。

  

  在本經之中,有位天人問佛有關死後生天的話題:“何戒何威儀?何得何爲業?慧者雲何住?雲何往生天?”

  

  佛陀在回答的偈頌中,重點談到了十善業,此十善業是指:

  

  1、戒殺生:“遠離于殺生,持戒自防樂;害心不加生,是則生天路。”

  

  2、戒不與取(偷盜):“遠離不與取,與取心欣樂;斷除賊盜心,是則生天路。”

  

  3、戒邪淫:“不行他所受,遠離于邪淫;自受知止足,是則生天路。”

  

  4、戒妄語:“自爲己及他,爲財及戲笑;妄語而不爲,是則生天路。”

  

  5、戒兩舌:“斷除于兩舌,不離他親友;常念和彼此,是則生天路。”

  

  6、戒惡口:“遠離不愛言,軟語不傷人;常說淳美言,是則生天路。”

  

  7、戒绮語:“不爲不誠說,無義不饒益;常順于法言,是則生天路。”

  

  8、戒貪欲:“聚落若空地,見利言我有;不行此貪想,是則生天路。”

  

  9、戒瞋恚:“慈心無害想,不害于衆生;心常無怨結,是則生天路。”

  

  10、戒邪見(戒愚癡):“若業及果報,二俱生淨信;受持于正見,是則生天路。”

  從上面經偈可知,佛陀所說的十善業,實際上無異于居家十戒。只要認真修此十戒,便可以得生天路。前叁種(戒殺生、戒不與取、戒邪淫)是屬于身業,中間四種(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戒绮語)屬于口業,而最後叁種(戒貪欲、戒瞋恚、戒邪見)則屬于意業,故佛教界對此總結爲“身叁口四意叁”。前七種(即身叁口四)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爲之並不是很難做到(從居家者角度而言),但是後意叁業則比較難以控製,倘若一個人能把很好地把持住自己的意念,做到不貪婪、不起嗔恚和不起邪見,的確是十分不易的。比如說正見的對立面是邪見,所謂邪見者,大略是不相信四谛及善惡因果報應諸事,均屬邪見之列。當代人能對因果報應深信不疑者,卻又少之甚少了。故圓滿十善而殁後生天之事實爲不易,需要下很大的決心與毅力方可成就。(4.1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