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九)~A 1294經:本經敘述無欲遠勝于得欲。

  

漫說《雜阿含》(四十九)

  

  (卷四十九)

  

  1294經:本經敘述無欲遠勝于得欲。

  

  一位天子來向佛請教:“大力自在樂,所求無不得;何複勝于彼,一切所欲備?”這裏的“大力”,主要是指一種力士,擁有很強壯的身體,而且贏得大家的尊重與敬畏。倘若擁有力士的大氣力和強壯的體魄,在當時印度社會看來,是一種榮耀,而且可以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事情。故而這樣的大力者是自在的,各種所求可謂萬般遂意。對于世間人來說,誰能比大力士更自由自在呢?從當前社會而言,這種“大力”可以理解爲體質上的健康,大家都會說錢財是身外之物,唯有強健的身體才是自己的。當我們生病時的時候,才切身地感受到健康是多麼的重要!世間什麼東西能比健康更顯得可貴呢?

  

  對于這個問題,佛陀卻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佛陀說:“大力自在樂,彼則無所求;若有求欲者,是苦非爲樂。于求已過去,是則樂于彼。”大力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在樂”的,理由是真正的自在之樂,是建立在“無所求”的基礎之上,絕不是“無求無不得”。縱然是一切皆順心如意,有求必應,但是還是有一個“求”字。這樣一來,終究落于衆生欲界之中,從而輪轉于生死。“自在”可不一樣,從佛法角度而言,衆生極難獲得自在,因爲“自在”實際上一種遠離煩惱束縛,身心自由通達,所作所爲一切皆進退無礙。這樣的“自由”,又豈是我們凡夫所能企及的?觀音菩薩又稱爲“觀自在菩薩”,因爲他已達到了“圓融無礙”和“究竟自在”;佛可以稱爲“自在人”,因爲佛陀所具的功德難以思議,超脫于生死流而獲得大自在。故而佛與菩薩,皆爲無求之人,所以他們皆擁有自在之樂。

  

  而作爲我們凡夫呢?雖然事事一帆風順,但總有不如意的時候。比如誰都無法預測自己能活多久,誰也沒法保證一生無病無災。秦始皇夢想著他的子孫千秋萬代,紅頂商人胡雪岩相當年在商界政界也曾呼風喚雨,可是其死後不久,秦江山的結終以及胡的徹底破産,這豈非命運中的冥冥安排?“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凡有所求,皆爲苦源”,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佛偈中所言的“若有求欲者,是苦非爲樂”,衆生往往十分顛倒,以苦爲樂、苦中作樂,或者明明知道是苦,卻還是一個勁地去上下而求索。“于求已過去,是則樂于彼”,假如我們做到了無所求、無所欲,那麼所獲得的快樂,遠比那些因欲而得欲的人,要快樂千倍萬倍!

  無欲可達自在之樂,此爲本經主旨。(4.1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