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0經:本經是佛陀闡述四種之“最”。
一位天子在佛前說偈:“廣無過于地,深無逾于海,高無過須彌,大士無毗紐!”
這是天子在佛陀面前述說對“廣”、“深”、“高”、 “大”四種的認識。在該天子看來,世間再沒有比大地更廣、比大海更深、比須彌山更高、比毗紐神更偉大的了。大地之廣、大海之深,對世間的我們來說,這都屬于常識;須彌山又稱爲妙高山,其所以“妙”者,乃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高”者,據稱高有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約叁十華裏)、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爲四大部洲最高之山。而將毗紐神視爲諸大士之中最偉大者,在婆羅門教看來,似乎是天經地義(因婆羅門教將毗紐視爲創造宇宙的最高神)。
佛陀回答天子的偈說:“廣無過于愛,深于逾于腹,高莫過驕慢,大士無勝佛!”這裏的“愛”,在前面我們已經多次講過,這與關愛或慈愛並不完全相同,它是貪念的一種。人類的貪欲是無邊無際的,即所謂的“欲壑難填”。廣博的大地在貪愛面前,卻顯得無足輕重。大海再深,但是與我們的“腹”相比,那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這裏的“腹”,其義並不是很明晣,但我覺得可以理解爲“心機”或“心計”(未必正確)。而須彌山有八萬四千由旬,而人的貢高我慢之心一旦發作起來,又豈是千萬座須彌山所能比擬的?而佛陀號稱人天之師,在廣大的佛弟子眼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崇高地位。佛陀既是圓滿覺悟的聖者,也是現實中充滿慈悲與高度人性化的慈父。但是佛陀從來沒有以“導師”自居,更不會鼓吹自己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不僅如此,佛陀在引導弟子們解脫的同時,還特地教誡弟子們說一定要“以己爲洲”,而不能將自己的修行前途完全寄希望于他人。因此在叁界之中,佛陀才是真正的至高無上的“大士”。(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