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八)~A 1267經~1269經:此叁經是佛陀應天人之請而闡述佛法。

  

漫說《雜阿含》(四十八)

  

  (卷第四十八)

  

  1267經~1269經:此叁經是佛陀應天人之請而闡述佛法。

  

  在1267經中,天人向佛陀請教道:“世尊,比丘,比丘度駛流耶?”駛流意爲生死的瀑流(比喻煩惱),流有四流,分別爲欲流、有流、見流和無明流。有流指有情的生存流轉,見流指被邪見所轉。衆生都被此四流所漂泊,如浮萍般隨波逐流而不能自持,故將這些煩惱之惑比喻爲瀑流。

  

  那麼比丘是不是能夠度過生死之瀑流呢?當然是的。天人複問道:“無所攀緣,亦無所住,度駛流耶?”在生死之河流中,比丘雖亦爲凡夫,但是這只是暫時的。只要能夠做到“無所攀緣,亦無所住”,便可以平安度過駛流。這裏的“無所攀緣,亦無所住”,實際上是很難理解徹底的,從原始佛教來看,主要是根境識叁者的關系處理。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無所攀緣,亦無所住”呢?佛陀回答說:“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進,則不爲水之所漂,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進,則爲水所漂。”這裏的“抱”,譯義不明,我將其理解爲“對佛法的堅定信念”或者是“成就聖道的決心”;這裏的“直進”,可以理解爲“一往無前、勇猛精進”。只要信念具足、方法對頭並且精勤不怠,就一定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相反,如果流于懈怠、耽于沈淪,則一定不會有好的收獲。

  

  1268經是天子問佛有關衆生是否都能得到解脫的問題。“比丘(指佛陀)知一切衆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耶?”對于這個問題,佛陀給予了肯定性的回答。那麼衆生爲什麼都能夠“決定解脫”呢?佛陀闡釋說“愛喜滅盡,我心解脫;心解脫已,故知一切衆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只要能夠做到對內外境的貪喜與愛念都做到“滅盡”之時,也自然便是解脫之時。

  1269經是對1267經內容的重說或廣說,只是用偈頌的形式加以複述。“誰度于諸流,晝夜勤精進,不攀亦不住,何染而不著?”佛陀回答是:“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內思惟系念,度難度諸流。不樂于欲望,超越于色結,不系亦不住,于染亦不著。”大意是對“度于諸流”所指對象的一個界定。佛陀在分析時,談到了“戒具足”,即持戒;談到了智慧與禅定,同時也談到了對欲界、色界的超越。能夠達到這樣高度的人,便可以做到“度于諸流”了。(3.1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