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經:佛陀在本經中教導弟子們不應當貪求世間的名聞利養。
本經在雜阿含的諸小經之中,篇幅算是比較長的。曾經一段時間,佛陀在拘薩羅國遊行,住止于一處名叫一奢能伽羅的村子附近的樹林之中。當地官員百姓聽說佛陀住錫于此處,都很開心並興奮不已,“各辦一釜食,著門邊,作是念:我先供養世尊!我先供養善逝!”甚至在大家開始大聲叫喊起來,“各各高聲大聲,作如是唱”,弄得滿村很是熱鬧。
佛陀在林中靜坐,遠遠地聽到附近的村落一時間很是吵鬧,便問身旁的侍者那提伽:“何因何緣園林內有衆多人高聲大聲唱說之聲?”尊者那提伽如實相告,並希望佛陀前往應供,“唯願世尊當受彼食。”
佛陀聞後說:“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稱我,我不求稱。”爲什麼這樣說?因爲佛陀于世間諸法已經“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佛陀沒有必要去求取世間的名利,也從來不需要博得世人的稱歎,因爲佛陀對這些世間的名聞利養甚至一點概念都沒有,又爲什麼需要別人來稱歎自己呢?
那提迦尊者聽後連連稱是,但是他還是對世尊說:“譬如天雨,水流順下,隨其彼彼世尊住處,于彼處刹利、婆羅門長者信敬奉事,以世尊戒德清淨,正見真直。是故,我今作如是說,唯願世尊哀受彼請。”那提伽尊者從來沒有覺得佛陀對世間名利還有什麼念想,他只是覺得,佛陀既然貴爲世尊,受到世間衆人的尊崇,完全是憑借“戒德清淨,正見真直”而著稱。佛陀接受世人的衣食醫藥乃至臥具的供養,完全是出于利世的慈悲心,賜予衆生以廣種福田的機會,使衆生蒙受佛陀的恩德,故而佛陀似乎以哀愍心,接受世人的供養。
佛陀聞後還是強調一點:“莫以利我,我不求利,乃至雲何于彼彼所起利樂,有味有求?”佛陀在這裏談到了一些出家比丘在道業上十分懈怠的現象,讓人不勝痛心。例如:
1、我見比丘食好食已,仰腹而臥,急喘長息;
2、我見此有二比丘食好食已,飽腹喘息,偃闡而行;
3、我見衆多比丘食好食已,從園至園,從房至房,從人至人,從群聚至群聚;
4、我于一時隨道行,見有比丘于前遠去,複有比丘于後來亦遠。
佛陀認爲,這些比丘都是“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因爲有求皆苦,有苦必無快樂。相反,佛陀卻是“閑靜無爲,亦無有便利之勞”,他可以時刻“觀五受陰生滅”,“于六觸入處觀察集滅”。作爲佛陀的弟子,亦當“樂修遠離,則勤于遠離,厭離群聚”,並且時刻做到“于五受陰觀察生滅,于六觸入處觀察集滅,樂于遠離,精勤遠離”。唯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住世比丘。(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