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六)~E 1227經:本經敘述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終而悲痛,佛陀曉之以佛理。

  

  1227經:本經敘述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終而悲痛,佛陀曉之以佛理。

  

  作爲世間人來說,親人的離去,總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悲傷與哀痛。上至國王,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如是。在本經中,作爲當時強國國君的波斯匿王,當他的祖母病重乃至“忽而命終”的時候,波斯匿王簡直是傷心極了,因爲祖母一向是他“極所敬重”的至親長輩,如今突然離世,對他來說肯定是一記重拳打擊。當料理完祖母的後事,波斯匿王“弊衣亂發”,也就是身著孝服,前來拜望佛陀,希望在佛陀這裏尋求到心靈的慰藉。

  

  世尊見到波斯匿王如此裝束打扮,便問道:“大王!從何所來,弊衣亂發?”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我亡祖母,極所敬重,舍我命終,出于城外阇維,供養畢,來詣世尊。”

  

  佛陀對國王很是體貼:“極愛重敬念祖親耶?”波斯匿王回答說:“世尊!極敬重愛戀。世尊!若國土所有象馬七寶,乃至國位,悉持與人,能救祖母者,悉當與之。既不能救,生死長辭,悲戀憂苦,不自堪勝!”波斯匿王的心情,我們完全可以說能夠感同身受。當自己最敬重最愛戀的親人一旦離世,從此陰陽永隔,我們必然是心如刀割,恨不得拿自己的性命來抵折亡靈的再生。所以波斯匿王說假如哪個人能夠讓祖母再回到人間,哪怕是把自己的王位乃至整個國家拱手相讓,也在所不惜。可是人死豈能複生?這是人盡皆知的常識,波斯匿王又能如何不知呢?所以他說:“曾聞世尊所說:一切衆生、一切蟲、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說。”有生必有死,生與死,只是輪回的某一過程而已,沒有永恒的生,也沒有永恒的死。故世間衆生死生相續,無始無終。

  

  佛陀說,世間人無論貧富貴賤,無論出身如何,哪怕是灌頂王,“于諸敵國無不降伏”,乃至至高無上的叁十叁天衆,他們的最後結局無一例外地歸于死滅,“終歸有極,無不死者”。所以說,“一切衆生、一切蟲、一切神,有生辄死,終歸磨滅,無不死者”,這是自然界的生滅規律,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左右的。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無有生死呢?他們便是叁聖,即阿羅漢、辟支佛以及佛陀。第一,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舍身涅槃”;第二,辟支佛(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第叁,證得佛果的就更是不在話下,“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舍身,取般涅槃”。除此叁者(當然也包括各階位的菩薩)以外,都無法擺脫生死的重擔束縛。

  

  “一切衆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這是佛陀勸慰波斯匿王的偈語。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而言,我覺得首先要淡化生死的觀念,不要太在意死亡;其次是多修善業,少作惡業,這樣可以在死後有個好去處;第叁是利用有生之年,多念佛多修行,“修習勝妙道”,爭取早日像上述的叁聖那般能夠“漏盡般涅槃”。當我們能像佛陀以及諸位大弟子並駕齊驅的時候,我們不僅對死亡毫無恐懼,對親人的離世,也不再會黯然傷神,而是用積極的態度,恭送並祝願他們早日離苦得樂,上生淨域。

  波斯匿王聽完佛陀的一番教導,開始轉悲爲欣,“歡喜隨喜,作禮而去”。(1.3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