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四)~H 1186經、1187經:此二經敘述佛陀爲萦髻婆羅門講說解除心中萦髻之法。

  

  1186經、1187經:此二經敘述佛陀爲萦髻婆羅門講說解除心中萦髻之法。

  

  有一位萦髻婆羅門很有善根,在未出家爲婆羅門之前,曾經爲佛陀所稱許,贊其爲“善知識”。這位婆羅門既爲“萦髻”,大約是將長頭發盤萦在頭頂之上而得名爲“萦髻”婆羅門。他以“萦髻”爲題,而說偈曰:“外身萦髻者,是但名萦髻;內心萦髻者,是結縛衆生。今請問瞿昙,雲何解萦髻?”頭頂上的萦髻並不難解,只要將束績萦髻的發簪或者其他之物取下便可以了。但是心中的那些萦髻又將如何解除束縛呢?

  

  佛陀回答說:“受持于淨戒,內心修正覺,專精勤方便,是則解萦髻。”淨戒的受持涉及到內外兩方面,主要傾向于外在之戒,即對六塵境的染著,所謂防非止惡。而內在的修煉,主要靠“修正覺”,即心懷正念,內正思惟,也即是將心念時時以正定相收攝。除了內外兩方面之外,一定要做到張弛有度,即世尊的“彈琴喻”,彈琴之時既不能太快(欲速則不達,否則琴弦易折斷),亦不能太慢(聲音緩頓而使人昏昏欲睡,容易滋生懈怠)。針對于此,佛陀在1187經講得更明白:“眼耳及與鼻,舌身意入處,于彼名及色,滅盡令無余。諸識永滅者,于彼斷萦髻。”此處所講的便是教誡我們正確處理根境識叁者的關系,從而徹底解除掉心中的萦髻,使自己擺脫煩憂的束縛,獲得身心大自在。

  

  最後順便談一個佛教界常識性問題:出家僧人爲什麼要剃除須發呢?這裏有不同的說法,主要集中在叁點:第一,須發代表人世間的煩惱習氣,將須發剃除目的是要與煩惱作堅決的鬥爭,並與煩惱徹底訣別;第二,從某種意義上講,須發受之于父母,因此須發表示世間親情。剃除須發表示出家從不囿于世俗的親情牽挂,志堅出離叁界而求得最高的涅槃。第叁,剃除須發是出家比丘的特征之一,用于與當時諸外道的區別,所以“剃發沙門”一般是佛教出家衆的特指。(12.3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