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叁)~J 1173經:本經主旨是教導我們應認清一切苦的真相,從而不著五欲,善護律儀。

  

  1173經:本經主旨是教導我們應認清一切苦的真相,從而不著五欲,善護律儀。

  

  佛陀在本經中開宗明義,直指要旨:

  

  “多聞聖弟子于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于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行處、住處逆防閉已,隨其行處、住處,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這段經文,已經把本經的核心內容都囊括在內了。首先,對于衆苦産生的根源(集、滅、味、患、離)有個正確的認識和分析,也就是進行思惟和“觀察”;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將這些認識再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之中,也就是在“行處”與“住處”之時,都要時刻牢記“苦”因與“苦”患,時刻將身心防護住,使它們不會懈怠和放逸。

  

  佛陀很慈悲,如果對于上上根機的聞法者而言,說了上述經文後,基本上都可以知道自己該怎麼去做了;然而佛陀擔心一些愚鈍者聽不明白,于是逐字逐句對之進行分解。

  

  第一,什麼叫“于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

  

  回答:“多聞聖弟子于此苦聖谛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是名多聞聖弟子于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這裏實際上是對四聖谛的理解,“苦集”即是對諸苦的構成進行分解,也就是造成生死輪回的原因。找到原因以後,再來分析苦味(衆生爲什麼明知痛苦或者以苦爲樂卻依舊貪著而不肯出離),分析苦患(生死的種種過患或危害),分析苦滅與苦離(如何脫離生死,即修持的具體方法與途徑)。若對于四谛法門能夠做到正確知見,那麼從指導思想上就知道孰利孰害,這對于今年的個人修爲,可謂大有幫助。

  

  第二,“雲何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

  

  佛陀在此作了一譬喻:“譬如近一聚落,邊有深坑,滿中盛火,無有煙焰”,一般人見到這樣的深坑便會自然想到“我若墮中,必死無疑”,所以都躲得很遠,生怕一不小心葬身火坑。如果我們將眼前世間一切所謂的快樂都視爲炙熱的焰坑,那麼誰還會主動往裏送死呢?問題是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還是一個勁地陶醉其中。于是佛陀巧施種種方便示現法門,引導我們出離火海而趨向極樂。

  

  正是五濁世間的種種過患,故而佛陀教導弟子們要善護身心。佛陀說,假如我們現在正身處布滿荊棘的叢林之中,我們該怎麼辦呢?一定要小心謹慎,需要“正念而行、正念來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視、正念屈身”,絕對不可麻痹大意。稍不注意,便會被利刺紮得遍體鱗傷。當然,對于普通的人們而言,或許覺得這種苦行僧般的生活實在令人無法忍受,而且在當前社會裏也根本行不通,大約是太過落伍了吧。即便在佛陀時代,也時有不同聲音的傳遞:“不如安慰服五欲樂,行施作福”。一邊享受生活,一邊做些順水人情的好事,這不是也挺好嗎?佛陀的觀點是:“多聞聖弟子其心長夜臨趣、流注、浚輸,向于遠離,向于離欲,而于涅槃,寂靜舍離,樂于涅槃;于有漏處,寂滅清涼。”

  

  從當代而言,我們自然無法一門心思地做到“寂靜舍離,樂于涅槃”,但是我們能否在喧囂忙碌之余,能否使我們這顆“心”,獲得哪怕是片刻的“寂靜”呢?然而實際的情形是:人世間最廉價的東西,我們往往卻是畢生難得。比如,素面布衣、粗茶淡飯、日沒而息;比如,夜不閉戶、雞犬之聲相聞……(12.1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