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經(毒蛇經):本經中列舉八種事物,譬喻我們所遇到的種種境界。此八種事物分別爲:四虺(huǐ,古時毒蛇)蛇、五怨、六賊、空村、浚流、此岸、筏以及彼岸。
佛陀在本經中作了種種譬喻,主要表現爲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箧中裝有四種毒蛇,這種毒蛇“凶惡毒虐”,觸之即死。有一士夫對另外士夫說: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遇親養食,接時養護。然毒蛇可謂喜怒無常,隨時會傷人。此時此士夫棄毒蛇而躲逃。
第二,此人在回家的路上,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此人遂驅馳以走。
第叁,此人見到一間空舍,便進入稍作休息,然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
第四,後來此人進入到一無人居住的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不僅如此,此空聚落中還有群賊侍候。
第五,士夫慌忙逃命,只見眼前一條大河擋住去路。此河水流浚急,令人望而生畏。
第六,在後有追賊,前有大河的情急之下,此士夫只得拾草木而縛束成筏,再籍筏而得以度脫至安隱快樂之彼岸。
以上六種經過,可以歸納爲叁大譬喻,即毒箧之喻、空村之喻以及彼岸之喻。
佛陀作此譬喻的本意爲:
1、箧者,譬此身色粗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
2、四毒蛇,譬喻四大,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四大不調能使人産生病患苦痛,四大散滅,則人身消亡,生命宣告終結。
3、五怨,即五拔刀怨者,譬喻爲五受陰(色、受、想、行、識)。
4、六內賊:譬喻六愛喜(由六受而生六愛)。
5、空村:譬喻六內入(眼、耳、鼻、舌、身、意)。
6、空村群賊:譬喻外六入處(色、聲、香、味、觸、法)。
7、浚流:譬喻四種煩惱的瀑流,分別爲欲流(五欲)、有流(叁種存在,即欲有、色有、無色有)、見流(諸多邪見)、無明流(無知及五蓋)。
8、河:比喻叁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9、此岸與彼岸:此岸喻爲有身,彼岸喻爲無余涅槃。
10、筏:比喻八正道。
在上述表述中,佛陀從我們形成有形的色身,一直敘述到證得無余涅槃,可以說分析得十分全面。色粗四大爲我們身體形成並最後得以生活于人世的最基本條件,四大是生命得以延續的物質條件;五受陰、六愛喜、內外六入處以及衆生居住的叁界,都是我們生命中種種境相的展現。最後,我們憑借著八正道,從此岸得以度脫到彼岸。
若要把這則經典講得明白,可以參考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中的部分內容: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無人,彼岸林泉樂,禮法離欲尊。
這四句偈頌同樣表現爲兩大譬喻,即丘井之喻和空村之喻。
丘井之喻:有人在散步之時,一不留神跌落于枯井之中。情急之下,他只好拼命攀住井中的枯藤,使自己不至于落處井底——井底正好有四條毒蛇對他虎視眈眈。他仰頭到藤上有蜂蜜,于是伸舌去舐舔,結果招來了一大群蜜蜂的錐螫;他在極度疼痛之余,卻無意中發現了令他更爲恐怖之事:一只老鼠正試圖咬斷那種救命的枯藤。這便是色身的無常,時刻皆有性命之虞,下有毒蛇,上有噬鼠,中有蟄蜂,可謂片刻不得安甯。故而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是“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空村之喻:一個人想逃避罪罰便四處躲藏,路過一無人的村莊,他想留宿一夜次日再走。結果一進村落,便聽到人聲:走呀,這是盜賊頻繁出沒地帶,如果遇見盜賊,性命定然不保!于是此人慌忙逃遁。後來此人慌不擇路,被一條大河阻隔去處。他此時顧不得許多,便縱身一躍跳入河中,然後奮力遊到對岸,終于擺脫了死亡的威脅。我們學佛,目的是爲了逃避魔王的掌控,于是開始學佛修行,然而對自家的六根門頭卻是把持不住,六根觸對六境便引起有漏的六識,然後六識依據于六根,便生起貪嗔癡諸多煩惱,最終難以逃脫魔王的掌心。但是假如我們抛卻一切躍過生死橫流,便可抵達無憂常樂的彼岸。到此時,我們方可稱之爲真正的“離欲尊”。至于離欲的法門,自然是八正道。
八正道是佛陀所說之法門,故本經的核心是在教誡我們要禮敬“法寶”。(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