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叁)~D 1167經:本經以龜爲喻,教誡我們如若攝持六根,惡魔便不得其便。

  

  1167經:本經以龜爲喻,教誡我們如若攝持六根,惡魔便不得其便。

  

  我們知道,佛陀在講經說法時使用譬喻的頻率非常之高,幾乎在每一部經典中都可以找到譬喻的蹤迹。佛陀在談到無常時,曾經發出“人不如龜”的感喟。佛陀爲什麼這樣說呢?本經談到了這個問題——當然,在別的經典裏也有過類似的敘述。譬喻的梗概大致是這樣:

  

  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月白風清,佛陀走出陋室,到一條潔淨的小河邊經行。尊者阿難緊隨其後,一刻不停地奉侍在佛陀左右。借著明淨的月光,佛陀看到河邊有一只野幹在四處遊蕩,有時四處張望,有時有鼻子在地上嗅個不停——很顯然,野幹此時饑腸漉漉,想在河邊找點吃的。然而情況似乎並不樂觀,野幹忙活了半天,幾乎什麼東西也沒有找到,那些小魚小蝦一見到野幹的腳步聲,老早就溜之大吉。

  

  在萬般無奈之下,野幹終于將目標鎖定在一只烏龜身上。烏龜行動遲緩,見到野幹向他撲來,此時逃跑爲時已晚,它只好本能地將四足、腦袋和尾巴縮回到甲殼裏,一動不動地等著野幹的到來。“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幹一口咬住烏龜,可是烏龜盔甲實在很堅硬,野幹根本就無處下牙,折騰了半天,也絲毫不見半點效果。後來野幹覺得十分喪氣,便在一旁守候,“野幹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可是呢,“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這麼幹耗著也不是個事兒啊!再說烏龜就算十天半月不伸頭也沒關系,而野幹卻無論如何也耗不了那麼久,更何況此時它早已餓得頭昏眼花,不得已,只得“嗔恚而去”。

  

  對于烏龜來說,每當危險來臨的時候,它的第一本能反應不是逃跑,而是將身上的六個家夥縮回到甲殼裏,從而使性命得以保全。可是我們人類呢?當生死無常來臨的時候,我們卻無法自保,只好去求助于醫生,有時還會求助于神靈的幫忙。所以,在生死面前,人甚至連只烏龜都不如啊!

  

  那麼,我們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防護呢?那就是我們要擁有一副猶如龜殼般堅固的盔甲,使邪魔外道沒有半點入侵的機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住,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于其六根著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幹不得其便。”這便是佛陀闡說此經的主旨所在,以偈爲證:

  

  龜蟲畏野幹,藏六于殼內;

  

  比丘善攝心,密藏諸覺想,

  

  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說。 (12.1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