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O 1162與1163經敘述佛陀遇到一對老夫婦在外辛苦度日,于是有感而說法。

  

  1162與1163經敘述佛陀遇到一對老夫婦在外辛苦度日,于是有感而說法。

  

  有一天清晨,佛陀在阿難尊者的陪侍下,一起入舍衛城乞食。在乞食的途中世尊看到這副情景:“有二老男女,是其夫婦,年耆根熟,偻背如鈎,詣裏巷頭,燒糞掃處,俱蹲向火”。佛陀見後,便問身後的阿難:“汝見彼夫婦夫人,年耆愚老,偻背如鈎,俱蹲向火,猶如老鹄,欲心相視不?”

  

  記得小時候讀過脍炙人口的《老來難》,人一旦到了暮年,哪怕是想當年是如何地吒咤風雲,也不得不服老。年輕時吃喝行睡件件如意,可是一旦垂暮之時,精神萎靡且不說,單單色身各機關毛病百出,真是令我們一籌莫展。雖然自古以來誰都想健康長壽,道家爲了長壽而煉丹辟谷,秦始皇爲了找尋不死藥不遺余力,甚至康熙大帝也“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可是所有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願望而已。儒道二家基本上都是畏死,而佛家可以說“視死如歸”,認爲死並不是結束,而是下一個輪回的重新開始,所以佛教可以說是“畏生”。死是人生之必然,而死而複生就等于說還要接受死的考驗,故生生死死輪回不休,著實令佛子們百般畏懼。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佛陀以“鹄”作譬,鹄本來是一種貌似鵝的大鳥,鳴聲宏亮,善于飛行,而且飛得很高很遠,所以項羽少年時就有“鴻鹄之志”。然而鹄雖善飛且高且遠,但是總不可能在天上飛上一輩子吧?當鹄衰老了,飛不動了,其晚境可謂“淒淒慘慘戚戚”了。此時,這只失去飛行能力的老鹄,也只好眼巴巴地看著昔日的同伴在天上展翅翺翔了。

  

  佛陀用這個現實存在的例證,無非是教導我們務必要珍惜光陰,莫讓大好時光虛度。我個人以爲在本經中,佛陀將人生大體分作四個階段:二十歲以前,我們尚未自立,故從二十歲起至八十歲。七十歲以後,我們大體上也無所作爲了;當八十歲來臨時,我們一生生也大體上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兩千多年前,能活到八十歲也十分不容易了。即便勉強活下去,大抵上亦是自顧不暇。

  

  21歲~30歲,爲第一階段——青年時期(“少時盛壯之身”);

  

  31歲~40歲,爲第二階段——壯年初級階段(“第二分盛壯之身”);

  

  41歲~55歲,爲第叁階段——壯年時期(“第叁分中年之身”);

  

  56歲~70歲,爲第四階段——從壯年正式步入老年渡時期(“第四分老年之身”);

  

  從上述四類劃分中可以看出,二十歲以前,我們尚在求學階段,不大可能建立功業;而七十歲以後想建功立業的功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我個人的意思是,從佛教角度而言,二十歲之前和七十歲之後,若想一門心思潛心修行(或從事某項工作)的成功概率大抵並不高(並非不可能)。人生百年,除去睡眠、就餐、工作、應酬等等之外,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最多不超過十五年。佛陀將我們的一生劃分爲少時盛壯之身、第二分盛壯之身、第叁分中年之身以及第四分老年之身四個階段,選擇此四個階段中的任何某個階段下手從事修行或工作,都有可能獲得程序不一的成就。然後當我們到了老年再來修行或者從事開創性的工作(比如求財),事實上是極難取得成功的。當我們一旦成了一只“老鹄”,恐怕一切都來不及了。故而佛陀在談起此對老夫婦時說:“彼于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無所堪能,不複堪能,若覓錢財,亦不能得勝過人法。”就好像一只老鹄,“猶如老鹄鳥,守死于空池!”有鑒于此,我們當利用有限的生命,爲自己爲後世多做一點事情,“于群則眠覺,非爲空自活。”在對待光陰乃至珍惜光陰方面,不唯佛教極爲重視——一切世人乃至一切宗教,皆秉持相同或相似的觀點。

  

  本經重點:珍惜光陰,當下修行!(12.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