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經:本經是異婆羅門向佛陀請教成就阿羅漢的法門。
有一位婆羅門向佛請教:“雲何爲屍羅,雲何正威儀?雲何爲功德,雲何名爲業?成就何等法,羅漢婆羅門?”在這裏,這位婆羅門一口氣向佛陀提出五個問題,比如說什麼叫屍羅(戒),什麼叫正威儀,怎樣做才能稱爲功德以及什麼叫做業?佛陀是如何回答的呢?“宿命憶念智,見生天惡趣,得諸受生盡,牟尼明決定。知心善解脫,解脫一切貪,具足于叁明,叁明婆羅門。”
對于婆羅門所提出的五個問題,佛陀只回答了最後面的一個問題,即如何成就阿羅漢之法。如何成就阿羅漢之法?重點是兩點,第一是成就叁明,叁明是宿命明、天眼明以及漏盡明;第二個是需要“知心善解脫,解脫一切貪”,做到心善解脫慧解脫,對于貪嗔癡都稀薄乃至滅盡,“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不再受到輪回生死的束縛,這些都是必須具備的因緣條件。只有如此,才能談得上去成就阿羅漢的聖道。
對于其他四個問題,比如說戒、功德、業和正威儀,佛陀爲什麼沒有一一地進行解答呢?難道佛陀忘記回答了,或者說有意回避嗎?我的觀點是這樣,佛陀並非不願意回答,而是以點帶面擇其要點。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單解釋諸如“戒”、“正威儀”、“業”或者“功德”之類的問題,往往會費很多口舌,而且還會使聞法者如墜雲霧裏而不得要領。比如說要回答什麼叫“業”,一兩句話可能無法說得清楚,而且還會使問話者據此糾纏不清。于是佛陀便擇其最要緊的問題,即如何成就阿羅漢。阿羅漢是解決個人生死大事的最高修行果位,一旦證得羅漢果位,就把所有問題都搞清楚了。比如說什麼戒呀業啊功德啊,弦一目了然,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去費口舌啰嗦。這有點像禅家們參話頭,比如說什麼叫道?禅師們即便是回答,也是顧右右而言他,因爲根本用語言說得清楚的嘛!我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就曾經談到,佛陀曾經用“箭喻經”教誡我們不要去一味探究那些對自己沒有實質性幫助的問題,有時候我們還沒等這些問題搞清楚,自己的生命旅程也快到終點站了。怎麼辦呢?抓緊時間去幹點實事吧,只爭朝夕去解決自己的煩惱問題吧。“人家說了再做,我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不一定做,我做了不一定說”(聞一多語)——只說不做不算真本事。我昨天收到一則短信息,內容是:“老子的道,釋迦的佛,說的都是一件事,皆是不可說,無所說,而強爲之名,故有證悟一說。把釋迦認作佛,是極爲錯誤的一件事,終不可悟道。古有見佛殺佛者,源于此。”我個人以爲,這番話(短信內容)如果從丹霞禅師口中說出,我們心服口服;但若是出自普通人之口,那就是謗佛,是大妄語,是驕慢貢高。爲什麼?因爲我們是凡夫啊!在我們沒有成就阿羅漢果位之前,我們只能老老實實地向佛陀學習請教,做佛陀的好學生。問題是我們現在是動辄煩惱不斷,卻膽敢說出“見佛殺佛”,這不是大逆不道又是什麼?要是我們在丹霞禅師面前說這番話,非得挨一頓暴打不可。
“仰止唯佛陀”,在佛菩薩面前,需要擁有一顆敬畏之心。當世風急躁,我們需要的不是開拓或者創新,而是需要清醒與沈思。翻開塵積的史籍,先輩們由于腦瓜發熱招致的傻事蠢事還少麼?柏拉圖力主“哲學王”;馬可·奧勒留在他的《沈思錄》中,思考了如何獲得內心的甯靜,表達了另類的達觀與冷峻。當我們費盡心思去尋找內心安甯的靈丹妙藥最後卻宣告徒勞無功時,卻倏地發現一切盡在眼前: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早就說了呀:“具足于叁明,叁明婆羅門。”
原來,“叁明”不正是我們苦苦找尋的“超級秘笈”麼?(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