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M 1160經:本經爲佛陀向婆羅門講述清淨的八正道。

  

  1160經:本經爲佛陀向婆羅門講述清淨的八正道。

  

  在早期的佛教經典中,我們會經常見到佛陀與各種外道展開辯論的記載。在佛陀時代,一般都認爲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外謂外道,並不是說這些人講得毫無道理,而是他們站在與佛教並不完全相同的立場的某種觀點與主張。所謂九十六種外道,主要是以六師外道爲首,六師又各有十五名大弟子,合計爲九十六人。如果將這些外道們的各種觀點加以彙總,計有六十二種見解,即“六十二見”。《長阿含經·梵網經》說:“諸有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六十二見可分爲十類,又可劃分爲過去世常見和未來世斷見兩大類:

  

  一、本劫本見十八種,于過去世所起的常見。其中世間常存論4種,世間半常半無常論四種,世間有邊無邊論四種,異問異答論(詭辯論)四種,無因而有論二種。

  

  二、末劫末見四十四種,于未來世所起的斷見。其中世間有想論十六種,世間無想論八種,世間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衆生斷滅無余論七種以及現在生中涅槃論五種。

  

  佛陀對這些見解並未一律排斥,而是系統地分析並綜合了各家所說之長,從而總結出了一整套對衆生真正産生饒益的人生觀和修行法門。“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于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于二邊處中說法(《雜阿含》卷34)。”我們如果將佛陀的正確修行法門綜合起來,可以用“八正道”來加以囊括。八正道便是中道,便是“不二法門”,故《大般涅槃經》說:“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複是常見。佛法中道,遠離二邊。”可以這麼說,八正道是區別于六師外道(包括各自弟子)以及婆羅門學說的最根本特征之一——本經所述的重點便是八正道。

  

  經中記述一位在當地很有聲望的婆羅門來拜會佛陀,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無非婆羅門,所行爲清淨;刹利修苦行,于淨亦複乖。叁典(叁吠陀,梨俱、沙摩、夜柔)婆羅門,是則爲清淨;如是清淨者,不在余衆生。”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會將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視爲世上最高明的宗教,這很正常。婆羅門也是如此,因爲他們自認爲從口而生,是最清淨的;他們視叁吠陀是最優秀的經典,甚至禁止低種姓的人接觸和誦讀。縱然是掌權的武士階層,也斷斷不會獲得最高的清淨。這種“唯我獨尊”、只許自己坐大坐強的說教,似乎顯得過于偏狹與霸道,並招致了佛教以及各種教派的一致反對。

  佛陀通過偈的方式,糾正了婆羅門的說法:“不知清淨者,及諸無上淨,于余求靜者,至竟無淨時。”所謂無知者無畏,連“清淨”二字都沒搞清楚,竟叫囂著爲最清淨者,豈不是很幼稚好笑麼?所謂八正道乃是世間最清淨之道,因爲它們能“斷貪欲、斷嗔恚、斷愚癡”,並且能使我們的叁毒永斷,一切煩惱永斷。可是婆羅門的那種說教,對于叁毒的解決可謂絲毫無益,這豈能稱之爲“清淨道”?所以我們在談論“叁法印”時,除了“無常印”和“無我印”二印之外,一定要將“涅槃印”作爲重點來講,否則就不算究竟。而涅槃就是將貪嗔恚叁毒斷滅幹淨。當斷滅了叁毒,並且一切煩惱永斷,這才是究竟的清淨修行之道。(12.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