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3經:本經記述迦葉尊者爲比丘尼說法而遭惡語之事。
前面幾經都大多是對迦葉尊者“不爲他人說法”的原由探究。從迦葉“不爲他人說法”這一點可得知,迦葉曾經多次爲他人說法,結果卻不盡人意,主要原因是一部分比丘聽了迦葉尊者的說法之後,感到“不忍不喜”,心裏很不痛快。所以說法也要講求因緣,如果說法時機和場合不太適宜,甚至聞法者對說法者本身就抱有一種抵觸情緒,那麼說法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甚至無功而返。比如迦葉尊者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曾經一段時間,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而迦葉與阿難二位尊者則住在王舍城外的耆阇崛山。有一天大清早阿難來到迦葉居所,對迦葉尊者說:“今天我們倆下山,到王舍城內去乞食,如何?”迦葉尊者默然而許,然後倆人結伴而行,往王舍城方向走去。
王舍城距離耆阇崛山的東南方向大約十五裏,從現在講應該屬于郊區,步行約兩個小時許。當二位尊者快趕到王舍城時,天色尚未至中午乞食時間。于是阿難提出建議:“日時太早,可共暫過比丘尼精舍。”大約在佛陀六十歲左右的時候,出現了比丘尼僧團。爲了避免世間譏嫌,比丘尼一般都是別居一處;爲安全起見,尼師們外出乞食一般都有2~3名比丘護行。佛陀都會定期委派比丘來爲諸比丘尼說法教誡,可見早期比丘尼鮮見登臺說法者。于是當比丘尼衆見到二位上座長老光臨精舍,便“疾敷床座,請令就坐”,然後頂禮膜拜,端茶倒水,並退坐一面。
按照慣例,上座比丘總要給大家講些開示。迦葉尊者于是“爲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當然,絕大多數比丘尼還是歡喜贊歎的,然而聽衆中有位名叫“偷羅難陀”的比丘尼聽法後很不開心,甚至還發出诘難:“雲何,阿梨摩诃迦葉于阿梨阿難鞞提诃牟尼前爲比丘尼說法?譬如販針兒于針師家賣。阿梨摩诃迦葉亦複如是,于阿梨阿難鞞提诃牟尼前爲諸比丘尼說法。”
在這裏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位偷羅難陀比丘尼並不是挑剔迦葉尊者說法內容和技巧有什麼問題,而在于說法次第。從尼師的話中可以得出很多信息,即在這位偷羅難陀比丘尼看來,理應由阿難尊者先說,隨後才輪到迦葉尊者。現在次序被顛倒了,故而比丘尼當面指責迦葉尊者:“你憑什麼先于阿難說法?”她的潛言是:無論從資曆還是威信來說,你迦葉與阿難尊者都不可相提並論,可是你卻毫不謙讓地做了。比丘尼一句“譬如販針兒于針師家賣”,便是對迦葉尊者的極度輕蔑,這與“班門弄斧”大體同義。
那麼迦葉尊者在比丘尼衆的影響力爲什麼不比阿難尊者呢?根據我個人的理解,這與阿難的人際交往能力有關系。阿難侍佛二十五年,做事圓融隨機應變,可以說上下左右、男衆女衆諸方面關系都打理得十分順暢,這是他的優勢;同時相貌莊嚴,態度隨和,且善解人意,這些特點都會給他的個人魅力加分。更爲要緊的是,阿難可以說是女衆的大恩人。當年佛姨母摩诃波阇夷提在佛前苦苦哀求隨佛出家爲尼,佛陀出于種種原因考量未予答應。後來阿難從中斡旋調解,佛陀最終勉強答應,並製定了著名的“八敬法”。而迦葉對女人可能天生就有種莫名的反感,曾經當面指責阿難“請佛度女人出家”,認爲阿難做得很不妥當。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作爲比丘尼衆來說,對迦葉尊者雖談不上惡感,但是在好感上可能要大打折扣了。當然這些都屬于僧團中的細節枝末,不值多提。(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