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經:本經繼續講述迦葉不說法之因。當佛陀詢問迦葉不說法的原由時,此時迦葉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請佛陀來說明原因:“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世尊爲諸比丘說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迦葉爲什麼請佛陀出面解答這個問題呢?因爲由佛陀親口宣說,在佛弟子們看來應該更具權威性和說服力,而且其警示意義會更大更持久。于是佛陀說:“谛聽!善思!當爲汝說。”我想佛陀爲迦葉說爲虛,而爲大衆說倒是爲實。佛陀說:
“昔日,阿練若比丘于阿練若比丘所,歎說阿練若法;于乞食比丘所,歎說乞食功德;于糞掃衣比丘所,歎說糞掃衣功德。若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智慧漏盡,身作證比丘所,隨其所行,贊歎稱說。迦葉!若于阿練若所,歎說阿練若法,乃至漏盡比丘所,歎說漏盡身作證。若見其人,悉共語言,隨宜慰勞善來者:汝名何等?爲誰弟子?讓座令令,歎其賢善,如其法像類,有沙門義,有沙門欲。如是贊歎時,若彼同住同遊者,則便決定隨順彼行,不久亦當同其所見,同其所欲。”
在上述的經文中,佛陀用了一個詞,叫“昔日”,也就是過去的時候,大家對修行人都很恭敬。比如說贊歎阿練若、贊歎乞食與贊歎糞掃衣。佛陀如此說,無非闡述這樣一個道理,即迦葉並非天生就不爲他人說法,之所以不說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時下很多學法者的思想動機有問題。像上述的那些贊歎阿練若之人,迦葉也會毫無保留地把教法傳授給他們。相反,對于那些名利之徒,迦葉是堅決不爲他們說法的。比如說:“今日比丘見彼來者,知見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床臥、湯藥者,與共言語,恭敬問訊,歎言善來:何某名字?爲誰弟子?歎其福德,能感大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一看就知道是十分勢利的趨炎附勢之徒,其嘴臉十分醜陋。佛陀對此類比丘的定位是:“斯等比丘爲沙門患,爲梵行溺,爲大映障,惡不善法,煩惱之患,重受諸有,熾然生死,未來苦報。”
所謂名利之徒,古今皆然。迦葉尊者尚有“不說法”的尴尬,何況今人乎?(11.6.)